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3-04-20 18:39 | 收藏 | 投票

  

   莲池大师与阳明心学 

当年,我学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一开篇几句话就把我打蒙了,现在的印象都非常深刻。莲池大师写道:“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向。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这是一段赞辞,赞颂的是人人本具、个个现成的菩提自性。

净土宗的祖师也赞颂自性啊!那么,自性是什么样子的呢?按莲池大师的说法,那就是非常空灵、非常光明!空灵和光明达到了极致,就能够透彻一切、照耀一切。同时,这个自性又是湛然寂静、恒常不动,跟前面讲的“寂然不动”,没有任何差别。另外,自性本身又是“非浊非清”的,你说一个“清”字,都已经污染它了,因为在自性里,丝毫的浊都不存在,“清”又如何表现呢?清是相对于浊而存在嘛!这就消除了二边对待,自性的世界里没有对立,而是绝对的本然存在。“无背无向”,它没有一个正面,也没有一个背面,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所以,菩提自性是如此不可思议、如此具有永恒的超越性,世界上没有比它更伟大的了!

我们再看六祖菩萨大悟时说的五个“何期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在佛教里很多人不惜抛家弃业、舍生忘死,一辈子孜孜以求的这个菩提自性,跟《易经》里的这一句话有没有区别?“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一句话虽然讲得很简单,但是,真理只有一个,不论是来自中国,还是来自印度。

《易经·系辞》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但是,我们的古圣先贤就已经体会到这个心体、这个菩提自性了。这个“心体”就是“易体”,就是含纳万象的太极。所以,后来的明代大儒、心学大师王阳明先生,在《尊经阁记》里就讲道:“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

我看咱们这个班的课程安排,后面还有一门“阳明心学”。阳明心学讲什么?就是讲这个“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在王阳明先生看来,《易经》中所有的阴阳消息变化,其实,都是我们内心里的阴阳消息变化。我们心中的一念光明就是“阳”,心中的一念阴暗就是“阴”;我们心中的一念消隐、一念沉寂就是“消”,一念初生、一念成长就是“息”。天地万象的阴阳消息变化,跟我们内心中的阴阳消息变化,是一体不二的。王阳明先生的心学功夫,真正落实下来,跟我们禅宗所讲的念头功夫,卖的是一味药。所以,后来就有人说阳明心学的实质是外儒内禅,其实,易道和禅道本来就是殊途同归,大可不必存有谁外谁内的是非分别。

说到禅、易,说到心学,大家不要觉得有多高多玄。我们要有这个信心,当下我们精神中这个无思、无为的瞬间,就是它!就是这个!我们要好好去体会它、认识它、呵护它,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它,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喜笑怒骂、运水搬柴,我们所有的生命活动,全都是它的作用。

只可惜啊!我们凡夫的思维太多、欲望太多、贪求太多,从而障碍了我们对自性的体认。世间人求名、求财、求权力、求长命百岁、求子孙满堂,当然就难以做到无思无为。学佛修道的人呢?今天想成佛,明天想得道,后天想做菩萨罗汉,还是收拾不住自己的贪求之心。你还有佛可求,你还有道可行、可修,那你离禅道就远了,越求越求不得。其实,你当下无思、无为,当下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你自己的本来面目?哎,要是有人能像惠明和尚一样言下大悟、全体承当就好了!大家好好体会这个东西,这个就是“心体”,就是菩提自性。

当下体会到了以后又怎么办呢?要“感”啊,“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啊!不是说我现在无思无为了,好,我就永远这么无思无为下去,坐在那里一辈子,直到坐化了、涅槃了,这就大错特错了!认识这个无思无为的自性本体,目的是让我们感通天下。感通天下干什么?按佛教的说法,那就是入世度众生嘛,就是做大乘菩萨的事业嘛!这才是感通天下的道理啊!如果一味地在无思无为里产生法执了,成天执著于这个蒲团,执著于这个坐垫,执著于压念不生,那就修到焦芽败种里去了。

我们看《系辞》里的话,“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就是讲自性本空,“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就是讲真空生妙有。你看是不是这个道理?把空、有全都说到了。我们一定要在这里下功夫,从心里找到这种“空有不二”的感觉来。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