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叶兄:说“药”三篇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www.cdljsy.com | 2013-04-04 16:13 | 收藏 | 投票

 

 

七叶/文

 

我不懂“药”,希望真正懂“药”的朋友看了后,能给出您的宝贵意见。

 

(一)

 

  您瞧,最近天气变化无常,儿子、老婆相继“感冒”。儿子感冒时,鼻涕长流,那医生说了“是着凉啦”,然后药方中就有了桂枝、麻黄等“热性”的药;老婆感冒时,舌头黄成一片,那医生说了“是受热啦”,然后药方中就有了芦根、柴胡等“凉性”的药……

 

   药的凉、热、补、泄等等被称为“药性”,而且,药性可以完全相反!于是,在我这种外行人看来,中医就颇有点浪漫的哲学情调了——“受热了”,用凉药;“着凉了”,用热药。为什么要这样呢?这就是传统哲学中的“中和之道”吗?“中和”的目的是为了“平衡”吗?同时,我对中医的医师们,就更增了一分敬服——这需要多么强大的“辨证”功力啊?既然药性有相反,一旦用错了药,那会是什么后果?

 

  同时我还想到——但凡是药,其性味必然是“偏”向某一方面的。既然性味有“偏”,“正常”的人吃下去,会没有危害吗?我脑子里随即浮起了那句俗话——“是药就有三分毒”!

 

    与此相关的还有一句俗话“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人参也是“药”,性味也必“偏”,它杀人当然无过——谁让你吃它!大黄救人必先损人,人虽救了,但恐怕也“拉”得差不多了!——当然大黄就“救人无功”啦。

 

  所以,街边的“药膳店”,你敢因它“大补”而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地往里跨吗?

 

(二)

 

    这纠正偏差使之“中和”的道理,除了被用来“医”人的身病外,也被先哲们用来医治人气质、修养上的毛病。

 

    比如《通书·师》中说“……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这句话是说人的性格、气质若能刚柔相济,就是“中和”。不过,“刚柔相济”却有两种:

 

    有人是这样刚柔相济的——

 

    刚:威、厉、凶、险、毒、诡、残、鲁、斗狠、威严、诡辩、欺凌、莽撞……(阴刚)

    柔:愧、哀、伪、悲、怨、怯、懦、畏、自卑、软弱、怀疑、犹豫、恐惧……(阴柔)

 

    另有人是这样刚柔相济的——

 

    刚:勇、毅、恒、严、庄、正、决断、缜密、奋进、睿智、力行……(阳刚)

    柔:慈、厚、仁、顺、忍、诚、宽容、抚慰、安详、体谅、随喜……(阳柔)

 

    显然,真正的“刚柔相济”,应该是“阳刚、阳柔”的相济。只有这种“中和”,才谈得上是“天下之达道也”……

 

(三)

 

    除了“身”病,人还有“心”病。那么,医人“心病”的“心药”,是否也像前面所说一样有“性味”完全相反的情况的呢?如果那些医人“心”病的“医生”们,错用了性味相反的药,会有什么后果?一想到这样的问题,就会使人担忧——

 

    首先:医生们都知道哪些“心药”?这些“心药”的“性味”如何(分别针对哪些“心病”)?

 

     其次:医生们的辩证功力如何?是否能明辨每一种“心病”的症候现象,以准确判断其“心病”?

 

    最后:医生们要把“病人”医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医生们认识的“正常人”的“标准”是什么?

 

    佛教中常说,佛,是“大医王”。佛所说的“法”,或显或密或禅或净……都是起“对治”作用的。也就是常说的——“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其实,岂止是佛,孔孟老庄、马恩列毛……一切先贤圣哲们所说的,都是“药”,都是起“对治”作用的!都是应“机”而作、应“运”而生的!请注意此处的“机”和“运”字!如果机已过、运已过,还能够把他们那时的“药”用在当下吗?所以啊,一定要“知机”——即,要具备真正的“辨证”的能力!!也正是《宗镜录》所说“时节因缘,应病与药”。如果没有这种辨证能力,那就不要说给人治病,恐怕自己陷入那逻辑的坑坑里,还不晓得啥时候能出得来呢。 

   

    最后举《五灯会元》中的一个小故事供朋友们观玩:

 

  文殊菩萨一日令善财采药,曰:“是药者采将来。”善财遍观大地,无不是药。却来白曰:“无有不是药者。”殊曰:“是药者采将来。”善财遂于地上拈一茎草,度与文殊。文殊接得,呈起示众曰:“此药亦能杀人,亦能活人。”

 

    文字犹药,能活人亦能杀人,故所以君子慎动!

 

    既然“文字犹药”,那我现在熬出的这贴药能不能治(致)病,能治(致)什么病呢?我也不知道!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