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通过这则公案,我们也可以看一看自己,在六祖寺来参学了这么久,到底是对如来禅有感觉,还是对祖师禅有感觉?如果都没感觉,那也很好啊!要么你已经大彻大悟了,要么就根本不该来这里。
祖师禅和如来禅的区别是什么?从香严祖师的这则公案来看,祖师禅就是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这当下“一机”。听到这里有人就说了,《金刚经》里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明明现在这个心也不可得嘛,怎么还有当下这个心、还有当下“一机”呢?注意啦,大家平时念经要仔细啊,经上明明只是讲“不可得”,并没有告诉你不可知、不可体会啊!过去、现在、未来要是都不可知,那整个人类文明就没有基础了,人类世界就灰飞烟灭了,同时你作为一个具体的人,就没办法确认了。
佛经还是从两千多年前的佛陀那里传到今天来的呢,对不对?历代圣贤、祖师大德们的精神也从古代一直传承到今天,对不对?要是不可知的话,我们还学什么呢?所以,不是不可知,而是不可得、不可据为己有而已。谁能把老佛爷、把历代祖师大德的精神据为己有?不可能嘛。你可以体会到,但是一切心不可得。打个比方,就像外面的风吹进来了,你能得到它吗?你能把它关在这间法堂里吗?你能把它抓住据为己有吗?不可能嘛!但是,吹到你身上你就有感觉;凉风一透进来,你的寒毛就会直竖,这个你一定是知道的,不然,你就是个木头人。
所以,“现在心不可得”,并不是说现在心不可体会、不可知。相反,当下就要体会,当下就要知!离开了当下这一“知”,那就没有禅了。荷泽神会讲“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当下这一知,就是禅宗最重视的“禅机”。禅宗很讲究禅机、机锋,所谓“禅客相逢只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你看这弹指之间,其中的关窍非常微妙、非常令人神往。那么,禅宗所提持的这些概念,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我告诉大家,就是从《易经》中来的。
《易经﹒系辞》里把这个讲得非常清楚明白。比如“知几,其神乎!”又比如“几者,动之微”、“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等等。这里“知几”的“几”,与前面所讲的“禅机”、“机锋”的“机”字是通用的。在古代,大家都用这个“几”字,加了木字旁的“机”,就只是用在机械上了。现在的简化字,让大家都混淆不堪了。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如此隔阂,1949年以后推行的简化字,也是其中推波助澜的帮凶之一。
什么叫“几”?“几者,动之微”,就是万事万物在将动未动之时,最微妙、最不可测知、最具变化性的那一个瞬间。古德讲“圣人知几,故动无不善”,只有真正的圣人境界,才能完全知道这个“几”,所以他的一举一动,没有不完美、不完善的。古代君子的行为,都是见几而作,不会随便妄言妄动,更不会勉强出头,逆天下大势而为。所以“知几,其神乎!”能够达到完全“知几”的人,在古之学易君子看来,那他就是神人,就神通俱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