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出一处
易,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的总根源。研究中国文化的人,如果对易学没有深入进去,那就不可能真正在学问上通达,就会觉得处处有矛盾。我们看历史上有些人,尽管名声很大,但是心胸狭窄,经常是抬高自家、抵毁别人,壁垒森严,门户之见坚固。实际上,那是学问没有真正通达,才会有这些诤论。中国古人都尊崇《易经》,儒家称之为“群经之首”,道家称之为“大道之源”,既然大家的学问都源出一处,有什么好诤论的呢?
《易经》里讲:“乾坤,其易之门邪!”说明打开易道大门的最重要的钥匙,就是乾坤二卦,又称为“父母卦”。天地乾坤,一父一母,旋乾转坤之后,就生出了万物。我们看,这一乾一坤的两卦,它们的味道正好是一正一反啊!乾卦是什么味道?乾卦的大象辞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放到人身上来看,这就体现出一种高明自强、生生不息的精神品质。那么,坤卦又是什么味道呢?同样坤卦的大象辞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又体现的是一种深沉厚实、诚朴稳重、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状态。一个是像上天一样自强不息,一个是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这两个精神结合在一起,就是易道的核心,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局面上看,儒、道、佛三家,是历来公认的三大基石。佛家先不说啦,咱们在座的都是佛弟子,虽然是外来的学问,但现在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里去了。我们先讨论一下儒家和道家。我先把结论告诉大家吧,儒、道两家的学问,恰恰就是分别从易道的乾坤二卦中,提炼出了自己的核心要旨。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文化的主流,主要就是儒家和道家。大家乍一看,儒家和道家给人的感觉很不一样。儒家以孔夫子为代表,有着强烈的入世情怀,要在人世间建功立业。儒家要建什么功、立什么业呢?要建圣贤之功、立圣贤之业嘛,要在人世间建立起以仁、义、礼、智、信作为常道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这是儒家的理想,非常光明正大,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浩然正气。儒家要入世,并不是为了自己建立功业、流芳千古,这样就太小器了。儒家入世,是为了天下苍生得救度,是为了人间正道得彰显,所以《礼记·礼运篇》一开头便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