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上大乘精神这一课
我们是学佛之人,也可以结合佛教的教理来看一看,儒家的这种精神在佛教里算什么?分明就是大乘菩萨的入世精神嘛!从这个角度,我们再去好好读《论语》,再去看孔夫子一生的举心动念、生命轨迹,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他老人家才是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大菩萨呢!
以前我也不觉得儒家有多了不起。早先我也是学佛,但学到一定程度以后,遇到我的老师,然后听他老人家在龙江书院里讲课。几年下来,他老人家全讲的是孔孟老庄,只有一次讲了一下《六祖坛经》。刚开始我不理解,我就觉得,哎呀,老师啊,你是禅宗的传人嘛,你是云门祖师的嫡子嫡孙呢,为什么不讲云门祖师如此高明绝伦的禅法,非要去讲孔夫子这一套人人皆知的忠孝仁义呢?
我当年追随冯老师,最初的发心,就是冲着他老人家那里有“禅”才去的。现在想来,真是惭愧,也真是无知!不是他那里有禅,而是自己的嘴太馋。当时的确很不理解,但不理解也要学啊!你认定了这个老师,那就要把自己的一切放下,包括那一肚皮半生不熟的佛法道理。对老师有信心就不一样,硬着头皮学,不拉下每一堂课,哪怕是老师讲的最简单的做人的常识,都不敢轻视。你真有信心,真天长日久地听下来,感觉就不一样。噢,原来老师是在补我们身上大乘精神的这一课呢!
现在的人参禅,为什么总参不进去?就缺了这一课啊!唐宋时代那么多人参禅开悟,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不管是士大夫还是贩夫走卒,真的能够在老和尚一棒一喝之下、举手投足之间,就马上明心见性、顿领玄旨。你说这是为什么?不要说什么现代人根器不够、钝根钝种,这是最没出息的话,我平生最不爱听。我就不信唐宋时代的人,他们的智商会比现代人高多少;我就不相信他们才是高贵种姓,我们全都是下三滥,对不对?不是这个理。所谓的上根利器,其实就是一个基础而已。什么基础?那时候的人,从小都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从小就让“仁义礼智信”的观念深入骨髓,人人脑门上都贴着“忠孝仁信、礼义廉耻”这八字神咒,根器怎么能不好呢?就因为有了这个深厚的基础,做人做得很好,对社会人生有承担,然后目标一转,能够看破世间功名去求道,再遇到善知识一点拨、一提持,破参开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达摩大师之所以到中国来传禅宗,之所以看到“东土有大乘气象”,还不是因为孔孟老庄的精神,已经把中国人接受禅宗的基础打好了嘛!我们看东南亚一带,南传佛教在这些国家很盛行,现在很多中国的师父、居士们,也去学他们的内观禅,去修不净观、白骨观什么的,这好像已经成为一时之风气了。他们号称是原始佛教,是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原汁原味的教法,现在的学术界里还有“大乘非佛说”这样的观点。
学术界的事我们先不管,我也不是说学人家的内观禅不好,修人家的不净观、白骨观不好,我相信只要认真深入每一个法门,都会有所成就。这里我单就个人对南传佛教的观察,提出一点看法,对不对请大家自鉴。
我去柬埔寨西哈莫尼佛教大学“慧能禅学院”讲《六祖坛经》,这是他们布格里大僧王请去的。我当时心里很高兴,这算是中国禅宗的精神第一次在南传佛教国家传播啊!但去了以后才发现,不行,他们一时还接受不了六祖大师和中国大乘佛法的这一套东西。他们的佛法,只依四部《阿含经》,全部走的是四禅八定这一套路数。大家要知道,想修四禅八定,非得出家摆脱一切牵绊,然后远离聩闹,住寂静处,长时间在没有人打扰的地方,专注于禅定止观的修习才行。中国禅宗也不离打坐禅修,但坐禅只是一个助缘,目的还是冲着明心见性去的,最终还是要把禅的行持化到日常生活中。南传的这一套不一样,是修出世解脱道,不远离这个纷纭尘世独身苦修,门都没有。但是现代人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有几个人有这样的出世因缘?我们在座各位,能抽出这么一个星期来六祖寺禅修,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有些世缘你想避都避不开。即使是出了家,你看现在那些香火缭绕的红尘大庙,你在里面能万缘放下、一心禅观吗?太难啦!即使你能远离,但红尘大庙还得有人住持,红尘里的芸芸众生还得有人来救度嘛。所以,中国佛教的主流是大乘,那就还得走不离世法而修佛法的道路。南传的那一套修行,门就开得太窄了,所以被称为小乘佛教。
另外,在南传佛教地区,在家居士几乎不可能有真修行、真成就。六祖大师说的“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这一条在那边就完全做不到,在家人不可能修成阿罗汉。六祖还讲过,禅宗是不二之法,是“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这在南传佛教里就更找不到依据了,必须在了义的大乘经典里才有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