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也想当神仙
就跟一乾一坤、一阴一阳给人的感觉一样,中国历史上的儒家和道家,也正好是这样一正一反、一阴一阳的表现。道家跟儒家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看道家的鼻祖老子,他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得好:“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后来有道士给老子写传记,就叫做《犹龙传》,说老子犹如天上的龙一样,神龙见首不见尾,云缭雾绕中龙鳞一闪,又一下子隐进去了。
老子的生平跟孔子不一样。孔子因为有一部《论语》,所以事情就记录得清清楚楚,但是老子除了留下一部《道德经》五千言以外,其它就都是虚无缥缈的传说。
我们看道家思想,给人的感觉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道法自然”。真正历史上的道家人物,大多数都是以回归自然、栖身山林、不事王侯为行迹。他们不会在社会人群当中显摆,不会入世太深,往往在人世间就是惊鸿一瞥,转瞬即逝。有时候,社会到了非常态,特别动荡难安,真需要有人力挽狂澜、救民于水火的时候,他们也会出山,就像历史上的范蠡、张良、诸葛亮等人物。这些人一般遵循的原则也是“功成名遂身退”,最后弃功名富贵如弊履,放舟于湖山之间,回归于乡里林下,以修身养性尽其天年。这是历史上道家人物的感觉。
道家体现的是一种退让、阴柔、顺势的精神,按《道德经》的说法,就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居万物之下,它老是退让,老是蜿蜒曲折,老是柔顺于外势。水流遇到了阻碍,它就不声不响地慢慢蓄积,直到绕过或者漫过这些阻碍,最终它还是会不屈不挠地流归大海,达到自己的目的。道家的感觉就像水一样,老是以柔弱胜刚强,老是退一步走阴柔的路线。我们看,道家路线就是最典型的《易经》坤卦的状态嘛!坤为地,阴柔也,承顺也,善处万物之下,厚德而载物。
所以,一阴一阳,就生出了大千世界。可惜的是,儒家和道家,各执一面,一家走阳刚路线,一家走阴柔路线,各有所偏,没有真正的圆融起来。当然,我说没有真正的圆融起来,也是冤枉了我们的古圣先贤。其实在孔子、老子这样的大成就者身上,他们本身是很圆融的,只不过儒道两家的后人,尤其是没有完全学通《易经》的那些人,往往就是“以承禀为户牖,各自开张;以经论为干戈,互相攻击”,结果可想而知,两家的口水仗一打就是两千多年。
我们读《论语》就会发现,孔子曾经也想当隐士,也想走阴柔退让的路线啊!孔子就曾经跟弟子们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人间正道如果在这个世界上不能推行了,那我们就干脆划一条船,到东海之外去吧。子路听了非常欢喜,太好啦,我愿意跟老师一起隐居海外。东海是什么地方啊?古代的山东半岛以东的海外,传说有蓬莱仙山啊!孔夫子想过去海外仙山当神仙隐士,孔子曾经向老子求过学,所以还是有归隐的念头,还是想走老子道家的路线。另外,孔夫子还跟颜回说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大道就在我心中,当这个社会还能用到它的时候,我就马上行动;如果这个社会实在不行了,大道行不通了,那就收藏起来,就归隐到蓬莱仙山去当神仙算了。
我们看孔夫子的思想,在这一阴一阳、一进一退之间,其实仍然是无可无不可,仍然是圆融无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