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元文化

张海勤 原创 | 2013-05-26 08:39 | 收藏 | 投票

  陈嘉珉:治国之道——对话董仲舒

  中国是国中之国之意,为天下所仰慕,聚八方之元气;利义是政经之博弈,为大道所秩序,兴一方之水土。

  在古代中国的众多诸侯国之间,我们中国乃是某种意义上的国家集散地。中华文化包含了国家作为一个人类生存发展的工具、成为国与国之间交流的重要范本。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的一些治国理政方针都深刻的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和“道德经”等思想表述的人类文化的“元理论”,无疑是中华文化之根、之魂。

  一

  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天“人”合一,物“因”人已。

  人类始终是在自己的漩涡里折腾(也是陈嘉珉老师的词),这是由于人类膨胀欲望越来越至危险境地。改革开放促成了经济大发展,也顺入了西方更快更高更强的激流中。中庸文化塑造的中国人,逐渐回味自我的真实性,我们就是我们,我们也是世界的一部分。封建中国曾经视“天下”为己有,有些狂妄自大,但是,把天下视为己有的中华文化,却是一种完整的人类文化之瑰宝。

  在“天下”文化的浸淫中,中华文化反而谦虚的以“中庸”为大道,和谐共生、物极必反、天人合一。天下之大,人性之悖论,有了一些不和谐之音,这并没有改变中华文化的血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极大的成就扭转了经济的落后,而“元”的同一性因素逐渐被“主”的自我所取代。于是乎,人性得到极大释放的同时,也损害了中华文化“元”的统一和规整。

  文化是根,经济是水。向西方学习的是先进管理模式,而不是崇拜西方文化,中国人发扬光大的应该是中华文化。随着经济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首先从中华文化的归位开始。没有自己的文化,就没有所谓的复兴;没有自己的文化,更无所谓强大,也不可能强大。

  二

  “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元旦”是主要代表之一,每年都有庆祝时。

  “元”在中华文化中扮演着“一”的作用,这个“一”,有“第一”和“统一”的双重意思。“第一”是一种追求;统一是一种“安全”保障。第三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思想:稳定压倒一切,这个“稳定”包含着“安全~第一”的“元”思想。

  中医理论可以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代表,中医原理讲究的是治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元”,中医的把脉也是以“调元气”为主,号脉也似根据元气的运动状态来判断。世界最长寿药企——广州陈李济药厂具有413年历史,他们的祖训是:“药辨君臣济世心、火兼文武调元手”,这个元就是根本,而且是工作状态的“元”。我们人常常讲元气,也是这个意思。可以说人之“元”是根本。而西医理论,则是治标不治本,这应该也是一种西方文化的代表之一。

  三

  陈老师这个“德治”思想可以看作是中国学者论治国的最高思想,超过了时下“琉球再议”的政治高度;是中国梦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超越美国的社会现实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代表思想之一。

  德治中的“上”在这里可以看作是“元”的表述,当然也是榜样的意思。德治该如何治?德治对于现代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原因是我们正在试图进入法制化的社会(国家)。这种法治的根基是一种“理所当然”的选择,实际上是违背了“民意”,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懒惰表现和统治欲望的满足。德治就是陈嘉珉老师文中所说的“天人合一”的理所当然,这是一种高度的人性化表达,而不是法制的限制性管理,正所谓管理不是管人,而是管物。

  德治的有效手段是元的有效管治。像发生的一些匪夷所思的社会不道德事件,乃至所谓的社会深层次矛盾,其根本原因在于“元”的偏差。大一统的中国,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有“核心”价值取向论,而非西方的宗教信仰。德治和中庸所倡导的都是“点”,也就是“元”的至理,大道至简、大道化瘀。

  四

   “仁”和“义”是德治的具体表现。相对而言,仁是文治;义是法制。仁是以厚德感召;义是以规范礼治。在中华文化,恩怨相报何时了是根深蒂固的反面教材、与仁义是背道而驰的。其实法制本身就是一种管治,这与“正面教育就是正面批评”是一个道理。而法治的建设基础在于“臣民”对国家的至高无上信仰;而国家又是一个阶段性产物,同时国家的现代意义只是最近300年从英国等欧洲国家开始的。

  欧洲大陆的分散和国家的分别独立,形成了欧洲相对“法制”的管理文化。在独立和整体之间寻找一种纽带,就是法律。这和贸易之间的协议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天欧债危机本质上就是对这种法治的一种挑战。究竟是在统一还是独立之间进行,取决于各自利益的平衡能力。德国作为欧元区的领导者,极力维护统一;而希腊、西班牙等面临经济困境的国家则试图从统一中走出来,利用“国家”的权力,去在更大的空间里利用国家“独立性”的功能,早日走出经济危机。从这个意义上:欧元区是一种利益的暂时性“组”团。

  在这个两大文明大陆的发展中,中国(道德)和印度(佛教)始终是以一种传统的文化固守着民族的大义和仁德;而欧美的灵活性来自于与欧洲区域的零散组合。英国以传统的现实主义作风,继续着实用主义的法治特色和政治外交特色。在欧洲文化中,文明是由“零散”走向“同一”的人类本性使然;法制呢?是一种交易的妥协底线,深究起来:可以看作是刀枪之后的暂时性和谐共处。

  五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们极力提倡政治体制改革,他们又没有给出具体的说明,只是在喊,这就像鲁迅的《呐喊》,他们也许更热衷于这种声嘶力竭的方式,而无能为力给出具体的实施办法。陈老师此文算是一种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具体的说就是:小政府、大市场。

  在时下的中国官员的“标签”中,有一个非常有感召力和时髦的标签——政府参与。十年前,有足球市长之说,流行一时,众多市长乐此不疲;除此之外,还有房地产那不被人所齿的卖地救“市”的财政体制。不与民争利是古训,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从首相到总统,无不是经贸为主,政治搭台,还有的是军事为辅,多管齐头。是国家领导人不得不把贴身CEO的标签,不管你愿不愿意?领导人都肯定是被以这样的头衔来审视。

  当政府官员把经济市长的帽子抛向高空之际,政府就不是小政府;当国有企业仍然被在《新闻联播》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的时候,政府就参与了经济活动;政府就在同一个市场中与民争利。那么,市场经济就在西方的诟病中,仍然相互指责下去……。

  什么叫累?头上有田就叫累,特别是现代网络版的粉“丝”们,更能解释为什么累?因为吊丝们的头上有田呀!现代中国城市版的“田”就是房子。累从何而来?当然是规则不好!你想一想,别人又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吊丝们需要多少钱才能买到政策的优惠劵。十年打工一场空,我看还要“空”下去,不仅仅是没有房子,而且长此以往人也将“空”了。

  六

   “教化”一词在现代网络社会越来越不受用。比方:互联网被看成是什么都有的相对独立世界,似乎人们可以从互联网走到共产主义,其实这明显是一种臆想症。教化另外一个不被人所认同的是,个性化的提倡之风。教化对于中国政治文化来说,是一种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人民已经厌恶了这种教化式的管理模式。(这里的教化和陈老师文中的教化意义不同)。

  几千年封建的文化传承形成了一种“教化”和被驯服的意识,除了知识分子还保留着狂妄跋扈的书生气之外,从臣子、到群众和老百姓、再到今天的公民,中国人绝大多数还处在“天”下,仍然等待着教化,虽然自我已经感觉良好。现代民主大义掌握在西方手中,而西方又有其社会根本的问题。从浮躁的表面,可以成为中国民众继续被教化的老师。

  在文中教化的原初意义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那时候的历史现实是,人们需要更多的高层次意识,这不是一种被统治阶级所利用的教化,本质上是一种对人性更深、更高层次的了解和理解所需。现代意义上的教化,应该从大众与小众之间的不同进行;所谓的大众即是具备了更广泛实践和更高层次的认识群体,所谓的小众即是个体或者小众;这是一种传统渠道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当然不否定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反过来说,掌握真理的少数人,也最终以大众这个平台进行传播,从而统一于大众向小众传播。而现实是:互联网在捣乱,微博被商业所要挟;政治即大众一时难以或者及时掌控这些小众的传播方式。

  所以呢?现在的教化与事实包括与互联网的结合更加紧密、直接、互动。教化本身是一种语言行为为主的教育方式。现代人活动能力如此之强、交通如此之发达,被教化的最好方式当然是实践,而其局限性在于社会提供的服务。这其实也是服务经济的潜力所在,信息的交流障碍越来越少,交流的“相对困难”显现,从而成就了经济新舞台。

  实践的基本手段就是劳动,劳动的本意就是运动,没有运动人类就将不复存在。为了存在,人类就需要各种运动,以满足身体需要。正是在这样的人类生存环境系统里,为了系统的完整性,教化这种自视甚高的方式成为了人类交流的重要形式。而现代社会强调的人性化,正是为了进一步释放每一个人的基本运动属性,满足社会需求。这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市场,只不过这个市场是人类满足自己生存发展的全部而已,而非仅仅是经济方面的需要。

  七

  这里的等级从现代意义上来看应该是秩序;或者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意思。就像中美前十年之间的纠纷一样,中国总是强调自己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有自己的现实和国情,但是“富”起来的美国人一味的以“暴”施政于中国。

  其实等级制度也可以用中庸来解释,通俗地讲就是量力而行。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我曾经有一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为什么成功的企业家“不”把他的所有员工都培养成和他一样成功呢?是不是他们的道德有问题?按照我从小在书本里学到的伟大人物的定义:“自己成功、帮助他人成功、知道是怎么成功”的三要义,那是不是说明那些成功的企业家不是伟大人物呢?后来慢慢长大,慢慢懂得:人应该量力而行,必须承认人的能力有所不同。而中庸的定义就是准确恰当。

  这也说明时下畅销书的现象。在畅销书中,以我为主,高谈阔论,无所不能及。这些畅销书的现象说明当下社会浮躁和不中庸的问题;企业做品牌一味的教化、喊叫,甚至是娱乐消费者,都是一种脱离现实文化的做法。特别是那些半瓶醋,要做品牌了,把品牌高高举起,不久就发现品牌太遥远,现实太残酷。

  等级的好处在于秩序井然。而不是被教化为无所不能。等级的由来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这种文化代表了一种历史的厚重,也体现了人性的主要形式。归根结底,这些都来自于人类长期的实践活动。等级具有了物质的属性,表征着人类曾经的秩序,也体现了人最为熟悉和习惯了的方式。要改变这种方式,其实就是对人的一种改变。奇怪的是人类往往容易习惯于惯性逻辑,也习惯于教化他人。

  从等级的严谨来看,它是一种紧密配合的分工;从等级的多少来看,满足着所有人的共同家园;从等级的不公平来看,鼓舞着所有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分享。现代社会讲究男女平等,这不是一种口号,是一种现实需要和文明表达。根据历史养成的现代人的体征,这显然是一种要求改变,但是现实是仍然是多数女性处于弱势地位,也许正是男性世界所以才有了男女平等的宣传口号。客观地讲:根据等级制度的客观性,男的就是男的;女的就是女的;男主外,女主内就是符合逻辑,也就是符合人性。歪曲之,将付出代价:如撒切尔夫人。

  八

  利从本意上来看是谁劳谁得的意思。“利”是“禾”加“利刀”的组合体,意引申为:一人用刀割庄稼禾苗的意思为获利;而传统说法的“利刀”既强调了对这种“利”的厉害之处,是一种社会意义,强调在利面前,人的社会行为之狠,似刀一样。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化大分工和个人劳动的社会化属性的矛盾,凸显出利的自私性。义就是获利的道德规范。在利和义的对立中,人们选择的方式不同,对利和义的态度就不同。现代社会追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把利放在了首位,而义则成为表扬的对象。

  实际上呢?人类都是在自己的圈子里转悠,不论是利,还是义都是人类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相互竞争的私有化里,公共利益始终是最终的利。

  

  张海勤 2013-5-26 *01:25于广州。

  
【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张海勤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张海勤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