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喜蛙:摄影艺术的“闲蛋价值”毋容置疑

曹喜斌 原创 | 2013-05-30 19:25 | 收藏 | 投票

                               曹喜蛙:摄影艺术的“闲蛋价值”毋容置疑

                                                      文=曹喜蛙
   摄影艺术乃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与绘画、雕塑等比起来历史确实不长,再加上随着科技的发展,从摄影器材、洗像技术甚至数码摄影的出现,似乎人人都成了摄影艺术家,打开报刊杂志、网络、手机,到处都是海量的图片,除了知名的摄影艺术家的作品,即使那些出自无名人士之手的有些摄影作品也是非常震撼的。
我们处在一个文明化程度、物质丰富程度相对较高的时代,对多数人来说休闲的时间越来越多,思想的观念也越来越开放,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民族与民族之间的隔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等虽然不可能在一瞬间解决,但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明显是越来越多了。当然,即使在这样的时代,依然在我们的大地上存在着不少被遗忘的角落,依然在我们的思维的脑际存在着悬崖绝壁,而对这些角落、脑际的描述,除了文字,除了绘画,除了雕塑等,还有一种瞬间的艺术表达,那就是摄影艺术。
就拿雅昌画廊提供的这几幅艺术摄影作品,我们就能体悟到人间的那种沧桑,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极富传奇色彩的拉丁美洲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切·格瓦拉,对他在古巴革命成功之后的所作所为有人不理解,但当我们知道他除了是个革命家外,还是一个科班出身的西医大夫,此外还是一个摄影艺术家,那你对他的所作所为就不难理解了。
当我们看了这些出自切·格瓦拉之手的摄影作品如《自画像》《萨帕塔·马坦萨斯沼泽 》《凯尼庆典上的菲德尔》《勇士庙,奇琴伊察 》等之后,我们会明白为什么尽管他去世那么多年了,尽管他的同时代的革命家几乎都成了独裁、僵化的代名词时,唯独他依然还是世界上一代一代年轻人崇拜的对象,无论什么时候他都是那么酷,都是那么艺术“范”儿,甚至比起那些时髦的行为艺术家来说,几乎也没有几个人比他超前,他的行为也许有点乖张,但看了他的摄影作品,我们看得出其实他有现实焦虑的一部分,但更有一种艺术的心灵宁静。
而陈卓、黄可一的摄影作品《超级大工厂》《中国嘉年华》表现的恰是与切·格瓦拉的作品所反映的相反的一边,一方面这些作品可以当新闻图片看,而另一方也可以当做没有化妆的艺术摄影,充满了调侃的成分。讽刺的是,很多时候很多僵化的东西,当我们身处其中时往往无法感到其可笑,正因为这样才更加显得悲剧。
而彭韫的《住在主教山的Lavinia》系列、马永峰的《物种起源》系列、陈维的《沙子与没有人》系列以及《催眠笔记》《止痛片》等作品,虽然思索的方式有些不同,但表现的手段都多少有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的成分在内,也就是说作为艺术摄影的“艺术”成分似乎要更浓烈一些,都有演绎的成分,有点像瞬间的雕塑艺术的意味,或者说都有点严重的“闲蛋”,仿佛吃饱了撑的,类似大人模仿小孩“过家家”,似乎假模假式的在装,但又类似母鸡孵蛋那样认真和执著,而且真的告诉了我们一些东西。
实际上,艺术很多时候都有累计、分拣、提炼、夸张等等成分,而艺术摄影似乎在凝固瞬间有独特的“闲蛋”功用,尽管这些艺术思考有人为雕琢,但也分明有随机或偶然的禅机在里面,看看这些摄影作品,的确一样有欣赏其他艺术作品的功用,同时更有一些不可替代震撼的“闲蛋”价值。尤其,艺术摄影的收藏与绘画、雕塑等一样可操作,各国的拍卖市场时常有惊人的佳绩,国内收藏摄影作品的人群也相对可观,随着学术研究的成熟和市场的成熟,相信一定前途可观,摄影艺术的“闲蛋”价值作为艺术精神层面的产物毋容置疑。
                     
                                                                  2013年5月27日于北京雪梨澳乡
 
 

陈维《沙子与没有人》

切·格瓦拉《自画像》

马永峰《物种起源》

陈卓、黄可一《中国嘉年华》

彭韫《住在主教山的Lavinia》

个人简介
曹喜蛙,艺术评论家,策展人,诗人,互联网哲学家,2007中国旅游新锐传播奖获得者,2013雅昌艺术网年度最佳艺评人,日本东亚艺术研究会秘书长,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特邀嘉宾,互联网起哄理…
每日关注 更多
曹喜斌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