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幼波老师讲解
应机而动的本钱
好了,不能再吹牛了,不然会被人赶下讲台的。我们继续来看《参同契》下面的内容:
色本殊质象,声元异乐苦;
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
色、声、香、味、触、法,这些东西都有各自的特点。“色本殊质象”,我们所面对的外相、外境,都是各有区别的,也就是说,不同的色法,在质地和形象上都各不相同。记得小时候看外国人,觉得都是高鼻子、蓝眼睛、黄头发,长得都是一样的,但是长大了以后,尤其是跟老外有了接触以后,发现每个人还是不一样。所以,当我们面对不同的外境时,就不能铁板一块,要体现出禅机的灵活性来。
我们既然是学禅,就不能执著于任何一法。不同的人,就要区别对待,要因人而异,因人而化。禅宗是最活泼、最圆融、最没有包袱的,祖师禅里没有任何人、法二执的余地,全世界各宗各派的佛法,以及古今中外人类文明中的其它一切优秀成果,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这才是禅者的心量!只要是能够应对众生根机的方式方法,都可以随手拿来,拈起就用,用过就放下。为什么禅宗是佛教中最核心、最高明的教法啊?因为禅宗的精神,不执著一切法,也不排斥一切法,放之则弥漫天地,收之则退藏于密。只有对这个有所领悟了,你对祖师禅才会有真感觉。
“声元异乐苦。”这是从色尘讲到声尘。我们从声音中,能听出其中的苦乐来。一个人叹息一下,声尘一出来,你就知道这个人情绪很低落;一个人随便哼一个小调,声尘也出来了,你就知道他心里很快乐。任何一个声音,也都能跟我们的心念相通,我们的心念都能知道其中的苦乐差别。这些都是佛教里最基本的概念。
“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那么,作为一个真正的禅者,面对众生,你从他表现出来的外在色相,你从他发出来的声音里,就能知道他的根器如何。他是钝根还是利根?是契合于上等根器,还是只契合于中、下等根器?你对此有了清晰的认识,才有应机而动的本钱。这也是“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你跟外境的对应和回互,无论在别人眼里是好坏清浊、是非善恶,但是你自己心里明明了了、清清晰晰、洞若观火。
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
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
这个是讲地、水、火、风四大的体性。当我们认识了四大的空性本体,同时又回互、照应于四大不同的质地,比如火的热性、风的摇动性、水的湿性、地的坚固性,那么,地、水、火、风这四大物质体性,就像孤儿遇到母亲一样,母子重逢,最后皆归于其空性本体。这几段诗偈,讲的都是佛教关于物质现象的基本理念,我们就不多说了。下来大家可以从佛教的基本理论上,把这些内容再好好体会一下。
眼色耳音声,鼻香舌咸醋;
然依一一法,依根叶分布。
这几句仍是紧接着上面内容展开的,讲眼、耳、鼻、舌等六根,色、声、香、味等六尘,这些本身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就有不同的性相质地。虽然都是从一法而生万法,但实际上,修行是要让万法都归于一法,我们要知道一心是如何生出大千世界,也要明白大千世界是如何回归于一心。
这也是回互啊!佛教所谓的普度众生,就是要让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不同众生,都回归到这一法上来,这一法是什么?就是不二之法,就是最胜义的心法。这就要求我们认识自性本空,心不执著于一丝一毫,把自己化入大千世界。我们在清晰地甄别一切法的同时,又如实地与之回互呼应,这样才能与天地万物达成最终的和谐。
大家都读过《普门品》,观世音菩萨就是这样的啊!面对不同的众生,观世音菩萨就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以这个人的因缘,应该显怎样的形象才能帮助他,观世音菩萨就会化现成什么样的身形,就会以什么因缘度他。有时候观世音菩萨现国王身,有时候又现宰官身,有时候也现小儿身,有时候还现鬼王罗刹身。
正因为众生有不同的根机,所以学禅的人才要活泼自然、不拘一格,用不同的方式来接机度生。但是,我们永远要记住“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因此石头祖师下面又提示我们,仍然要回互照应:
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
不管我们如何随众生心,现不同的相,居不同的位,但是,“本末须归宗”。我们是居本位也好,居末位也好,总之,都要回归到“灵源明皎洁”的这个心源活水上来。这个是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后面讲的“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
我们面对不同的人,也要看到尊卑有序,也要看到各自不同。面对有身份地位的人,面对文化人,就要用尊贵、高雅的语言跟他们说话,这样他们才能够接受;但有时候你遇到没有文化的人,你遇到的是社会底层的人,你之乎者也文绉绉一套,他就受不了,你还得跟他说点俚语俗话,甚至说点市井粗话,这才能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