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点烦恼养菩提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3-06-17 07:24 | 收藏 | 投票

 

    史幼波老师讲解

 

    留点烦恼养菩提

 

总之,上面这些语句,都是石头禅法里关于回互照应的开示,实际上,也就是《易经》里关于阴阳互用的感觉。我们再看下面的语句,那就更加精妙了!

 

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

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

 

什么叫“明中有暗”?什么叫“暗中有明”?如果不解释的话,一般人看到这里,也不知道祖师爷讲的是什么、卖的是哪一味药。我们大家来看看这个太极图,是不是一边明、一边暗,一边白、一边黑啊?但是,这个白的部分、明的部分,是纯粹的阳吗?黑的部分、暗的部分是纯粹的阴吗?不是哦!你看这个太极图,白的这部分中间要加一个黑点,黑的这部分中间加一个白点。为什么?就是“当明中有暗”、“当暗中有明”嘛!那么,这个感觉怎样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去体会?怎么放在佛法修持中去体会?

昨天下课之后,有一个同修来找我说:史老师啊,我早就知道你啦!你写的那本《素食主义》的书,我好多年前就看过了,还买了很多送人呢!哎呀,非常感谢这位同修的抬爱,这是十年前写的书了。但是,说实话,我写这本书的时候,状态很不好啊!为什么不好呢?因为执著啊。

我那个时候吃素嘛,吃长素,从1998年开始到现在,吃长素差不多十四、五年了。说实话,那时的我啊,真的是一尘不染啊!纯洁无比啊!谁用炒过肉的锅给我炒素菜,我都不愿意吃,心里都觉得别扭,当然了,别人看我就感觉更别扭了。后来,我的老师就给我提意见了:哎呀,波师兄啊,你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太干净啦!当时我一听这话,脑袋里“嗡”的一下,真的有汗毛直竖的感觉!老师嫌我太干净了,这是怎么回事?干净还不好吗?我们学佛嘛,不就是要努力做一个干净纯洁的人吗?!

后来,听老师经常讲一句口头禅,慢慢体会,感觉就不一样了。冯老师说:哎呀,我看有些人一点烦恼都没有,这个还是不好。做人嘛,总得要留点烦恼养菩提,留点病养身体才好。这是他老人家经常跟我们说的话。

“留点烦恼养菩提,留点病养身体”,这话大有嚼头呢!禅宗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你没有烦恼,哪里来的菩提呢?你没有经历生死,哪里可能解脱生死、证入涅槃呢?只有知道自己身体有病,你才会注意饮食起居,才会节制欲望,收放有度。如果你成天觉得自己身体好得很,百分百的健康,啊,我生来就是一副国防身体,万里长城永不倒,什么都不怕,那对不起!真来病了,你就受不了,平时没病的人,真病了那就是大病。我跟了冯老师好多年,有了这种感觉之后,慢慢就不一样了,就不那么执著了。虽然现在还是吃长素,但是也吃肉边菜,六祖大师他老人家还“但吃肉边菜”嘛,对不对?六祖大师当年在咱们四会这个地方,就在咱们六祖寺后边的山岭里,成天在猎人队里面混,一混就是十五年。如果他也那么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的话,能活得下来吗?禅宗可能大行天下吗?所以,他老人家“但吃肉边菜”,把菜跟肉煮在一个锅里,和着油汤油水吃肉边菜,跟大家打成一片,就和光同尘了。

所以,“当明中有暗”,修行不是要你绝对地明晃晃一片,把别人照得不敢靠近你半步。修行到这里,还是需要有一点点暗,但是,这一点点暗,也不是你生烦恼贪欲的借口,所以,后面紧跟着讲“不以暗相遇”,不能够沉溺到阴暗地带去了。比如六祖大师,他虽然也吃肉边菜,但是,他不会改变原则,不会一高兴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不会稀里糊涂把什么都往肚子里塞。大家在一起的时候,自己保持心明眼亮,虽然不做跟大家格格不入的事,但是也不会“以暗相遇”,不会放弃自己的原则和本分,不会随波逐流。

佛菩萨在世间示现,既然显现的是普通凡夫的样子,同样就要显出普通凡夫的烦恼来。但是,他不拿这个烦恼来到处炫耀,不把烦恼当真,不会被阴暗的烦恼牵牢自己的鼻子。如果你也有烦恼,我也有烦恼,那我们臭味相投,就一起去借酒浇愁吧!一起去蹦迪嗑药吧!一起去夜总会泡妞吧!那就完全堕落了,就是“以暗相遇”,迷失了自心的光明本性。

    “当明中有暗”,虽然我们要和光同尘,但同时一定要保持正念,“勿以暗相遇”。你的这个“明中有暗”,只是为了跟众生回互、相涉,使众生对你没有距离感,你好行方便救度众生。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永远要记住:必须保持明亮、透彻的良知,必须随时提起觉照,防止自己的念头沉入阴暗的角落里。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