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幼波老师讲解
什么是“门门一切境”?我们的六根门头——眼、耳、鼻、舌、身、意,都有各自的对境,六根对六尘嘛!眼根所见是色尘,耳根所闻是声尘,鼻根所嗅是香尘,舌根所尝是味尘,身根所感是触尘,意根所对是法尘。六根对六尘,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通过我们的六根进入精神之中的尘境。
那么,当我们的六根面对这一切尘境的时候,其间就有一个根、尘相呼应、相对应的过程,这就叫“回互”。比如我给你伸出手掌来,你的眼根看见手掌这个色尘时,你心里面就一定会产生一个作用。我这是给你设了一个尘境,给你出示了一个禅机,你看到这个尘境以后,心就会有所动,那么,你心一动,跟这个尘境是不是相互回应了呢?是不是相互关照了呢?如果一呼一应恰到好处,就跟太极图一样,你看白的这一面属阳,黑的这一面属阴,在旋转动态中,阴阳契合得恰到好处,一点缝隙都没有。在禅宗的语言系统里,这就叫做“函盖相投”,你就得了“应机三昧”。所以,在禅机突然出现的时候,真正的禅师就有回有互,在机锋应对上,就会恰到好处。
大家注意了,“回互不回互”这五个字,它本身就有“回互”的意味在里面。“回互”与“不回互”,本身就是一对相互照应的关系,是一阴一阳的互动互补。“回互”,就是需要互相关照、互相回应。按照物理学的道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一样的,同等大小,不差分毫,就像我在这里敲桌子,啪!我手上用了多大劲儿,这个桌子对我手掌的反作用力就有多大,一点不多也一点不少,这个恰恰刚好,就是“回互”的感觉。
我们在心性的修炼上,也要体会这个“回互”的感觉啊!当然,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大家也不要执著于此。啊,既然是回互,那我就天天找人回互去,见人我就伸出巴掌来,见人我就伸出脚指头来,见人我就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这个就不是逗禅机,是发神经病!你没事找回互,那等于是吃饱了撑得慌。
石头祖师这里说的“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是指我们处在心空如镜的状态下,一切尘境现前,然后自然的应对。有尘境现前的时候,就进入“回互”的状态,你这面心镜里就自然显现出外境来;没有尘境的时候,就不用没事找事,不用拿着你这面镜子到处去东照照、西照照,这时你就安住于自己心空如镜的状态,也就是“不回互”的状态。
那么,“回互”具体是什么状态呢?就是“回而更相涉”。如果外境跟我的内心产生了回互,那么,我们就可以“相涉”,就可以产生交流的作用,我们就可以互相打成一片,这在禅宗里面就叫“见机而行”。我们看这个见机而行、互相涉入,是不是一幅太极图阴阳相交的状态?
如果“不回互”呢?“不尔依位住”。当外境跟我没有产生这种交流互涉,按照我们大和尚的说法,就是我与外境的频率不共振。不共振怎么办?那我就“依位住”,当下处在什么位置,我就安住于这个位置上,不妄作回互。为什么不能妄作回互?因为你此时妄作回互也没用啊!既然频率不共振,那你还想回互,不就是瞎起哄吗?就像对方是一个基督徒,但你非要跟他回互,非要拉他来六祖寺参禅,非要拉他来皈依佛法,那就叫“妄作回互”了。我们不要随便去拉人学佛,没有那个因缘,你拉他也没用。“不尔依位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自己好好修,好好观待因缘,才不会瞎忙一气。佛经上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我们要各自安住在各自的位置上,这就叫“不尔依位住”。
对于有向佛之心的人,你跟他说六祖寺非常好!大愿法师非常了不起!你要真正想学佛求解脱的话,就到六祖寺来皈依吧!他只要有这个心,跟你一回互,嘿,不需要你生拉硬扯,很快就来了,就皈依了,就成为一个合格的佛弟子了。要是别人没有这个心,你硬拉他是拉不动的,即使硬拉过来了,最后也会跑掉。所以,只有真正开启了般若智慧的人,才有这个本事见机而行。你用智慧一观察,嗯,他还没有这个心,因缘还没有成熟,不成熟怎么办?不能干着急啊,急也没用。那么,我自己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该念佛就念佛,该持咒就持咒,该打坐就打坐,该放生就放生,总之,安住于自己的正位上。
这就是“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大家明白了吗?我这样解释已经是非常通俗了,如果遇到真正的过来人,听我这么说禅,大牙都会笑掉的!我之所以这么拖泥带水,是希望大家在这个事情上,能够生起般若智慧,观待一切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