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幼波老师讲解
2012年7月讲于广东六祖寺
潜行密用,作主中主
当然,我在上面只是简略地对“偏正五位”作了一个介绍,这不是定论,也不可作为定论来抱着。我只是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大家明白在祖师禅的具体教法中,的确有大易之道的精神在里面。下面,我们再选几段感受一下,就选《宝镜三昧》最后的几节吧:
臣奉于君,子顺于父。
不顺非孝,不奉非辅。
什么是“臣”?什么是“君”?我都讲两天了,全都在讲这个,大家应该能分清楚了吧?放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自心本体就是“君”,念头功用就是 “臣”,所以,我们的念头功用要顺服、臣服于自心本体这个君主。
我们昨天已经说了,禅修不是让脑袋里一个念头都不起。一个念头都不起,那就是无用之人。我这两天也一再说,学佛参禅,不要与念头为敌。如果一个念头都不起来,那你能做什么事呢?我们的大和尚要是不起念头,那他的“大愿”从哪里来?这个“大愿”就是大念头嘛!愿一切众生都成佛,这个不是大念头吗?但是,这个大念头就是大愿力啊!你不起这个念头,怎么做这个伟大的事业呢?对不对?所以,念头不是不要起来,而是不要让它成为牵住你鼻子的绳索,不能让它做你的主。那要谁来做你的主?要让空空如也、明明历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般若自性做你的主。般若自性就是佛性,是君、是父、是阳,而各种念头是臣、是子、是阴。一切的念头,都要围绕这个佛性、臣服于这个佛性、顺从于这个佛性。我的一切念头都是为了让大家成佛,我的一切行为都是无我利他,只要我们能认清这个目标,切实从六度万行上去行持,你的千千万万个念头,就是千千万万个菩提大愿,就是千千万万个成佛的资粮,这个多好啊!
这就是“臣奉于君,子顺于父”。反之,如果你不这样做的话,后果就很严重,“不顺非孝,不奉非辅”,那你就完蛋了!你的臣民就要起来造反了,你的儿子就要成为忤逆不孝之子了,这样的话,天下大乱。所以,你的念头如果不顺从于你的心性,不服从于你的佛性,那你就只会造恶业,就只有入泥入水、入三恶道去了。
好了,我们再看《宝镜三昧》结束的几句:
潜行密用,如愚如鲁。
但能相续,名主中主。
最后,祖师爷再三叮嘱,真正明悟了心性的修行人,要做到“潜行密用”,自己要在此道上力行,但不要让人知道,要悄悄地潜行,要秘密地使用。你发愿度众生,但千万不要有一个度众生的相,千万不要学史老师,只会坐在这里夸夸其谈,没有实际功夫。你一旦夸夸其谈,一旦好为人师,一旦到处臭显,那你说的就是假的,就是功夫不到家的表现。大家真明白这一点,真能“潜行密用”,那你的修行就大不一样了。能够不执著于修行之相的修行人,才是真懂事的修行人。
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啊!洞山祖师说“潜行密用,如愚如鲁”,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孔夫子说“讷于言而敏于行”,你看,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说出来的话都是一个腔调啊!说实话,只要我们的经历够丰富,哪些是真有修行的人,哪些是修行不到位的人,哪些是假修行人,你一眼就看得出来。有些人能说会道,但是你见到这种人,只要他是夸夸其谈、满口玄妙、口若悬河,你马上就可以转身离开,绝对没有问题。为什么没问题?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验,说明你离开了一个是非之人。虽然他也许谈得很精彩,话说得很漂亮,但是说白了,再精彩也是说是说非的精彩,再漂亮也是妄想打得漂亮。如果一个人是“如愚如鲁”,看起来很憨厚、很朴实,甚至有点傻劲,但是呢,他待人接物非常诚实、非常沉稳、非常有分寸,这样的人一定是真有修养、真有修行。
这是洞山祖师对我们最后的提醒。如果我们因缘成熟,真的一下子有所悟入,一定不要高兴得忘乎所以,一定要牢记“潜行密用,如愚如鲁”这两句话。只要我们真正能够把这种精神状态、把这种体验感受、把这种“两头截断通玄妙”的证相把持住,念念相续,念念不断,最后打成一片,这个就“名主中主”,你就能够达到祖师禅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