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幼波老师讲解
2012年7月讲于广东六祖寺
四宾主与钓鱼钩
从这里看,大家不要以为参禅很简单,不要以为真的像史老师刚才这么大喝一声,就什么都解决了。禅宗的一棒一喝,只是让你当下截断众流,让你当下体认这一段空空明明的心性状态。体认到了之后,要保持这个境界,稳定这个状态,让功夫成片,还得有一个精细护持的过程。这个护持功夫在临济禅里,就是“宾主照用”。
什么叫“宾主照用”?前面我们讲过方山易的口诀:“我为主,众位宾;我为阳,众为阴;我为乾,众为坤”,临济禅的“四宾主”和“四照用”,全部都包含在这几句口诀里了!
先看临济“四宾主”。这原本是讲禅师与来者对机时的四种状态,《人天眼目》里说:“四宾主者:师家有鼻孔,名主中主;学人有鼻孔,名宾中主。师家无鼻孔,名主中宾;学人无鼻孔,名宾中宾。”意思是在与来者对机时,禅师能够做主,能把持住自己心明眼亮的状态,就叫“主中主”;来者如果能把持得住,不为外境所转,就叫“宾中主”;禅师如果不能做主,被来者所示的境转,叫“主中宾”;来者不明心地,不能做主,叫“宾中宾”。临济宗的日常炼禅,往往都是在应机接物中体现出来,宾主之间在主客位置上的转换变化,就体现出了临济禅法的精微与层次。总之,临济“四宾主”的关键,还是“随处做主,随处建立般若学处”,跟方山易的精神仍然是一个鼻孔出气。
临济“四宾主”的内涵,后来逐渐演化,从临机应对,演化为对自修自证的体会。对此,我个人也总结了几句话,在这里给大家作一个汇报:
宾中宾:不解作主求名相,食而不化总虚妄。
宾中主:知离名言求真实,虽欠一悟亦法器。
主中宾:已证妙性离言说,为利人故立假名。
主中主:离名离相人不禀,不二门中默如雷。
什么叫做“宾中宾”?就是一般凡夫的状态啦!世间人成天追名逐利,深陷于贪欲烦恼之中,当然找不到任何做主的感觉。“宾中宾:不解做主求名相,食而不化总虚妄。”“不解做主”,不知道自己心中有一个主人公,不知道自己心中的佛性,这就是世间凡夫。有些人虽然表面上学佛,但是却在名相上追逐不停,说白了,他学佛的目的实际上并非要解脱生死、普度众生,往往是为了名闻利养,为了其他的目的,结果呢,当然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主人公。这样的人,就是“食而不化”,学了一肚皮的名相理论,但却没有用到心性上去,最后都虚妄不实。这就是宾中之宾,一点做主的气味都没有。
那么,“宾中主”呢?“宾中主:知离名言求真实,虽欠一悟亦法器。”这个跟曹洞宗“偏正五位”一样。我真正知道宾中有主,知道这个假我幻身里有一个真实不虚的主人公,知道要出离红尘求解脱,知道要修习如来正法、明悟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个时候,你就知道名相这一套东西已经不重要了,真实的了悟心性本体,才最重要。在参悟真实心体的过程中,虽然你还没有真正开悟,但是,只要你有这种长远心,有这种性格上、意志上的老实精神,就像临济祖师开悟前那样,那么,你虽然还没有开悟,但也堪称法器,堪称禅宗门内的上等根器。
第三个是“主中宾”。“主中宾:已证妙性离言说,为利人故立假名。”我已经能够做主了,我已经坐在这个主人公的位子上了,我已经明自本心、见自本性了,已经证得了离言离说的空明自性了,但是,为了利益众生,我就要和光同尘,要到尘世中去与烦恼众生打成一片。这在禅宗里面叫做“入泥入水”,或者叫做“落草为人”。
我们前面讲石头祖师的《参同契》,讲了要“明中有暗”嘛!我们要说大家听得懂的话,要做大家看得懂的事,要跟大家一起穿衣吃饭、一起行住坐卧,然后跟大家打成一片。我们不管是出家师父还是在家居士,学佛也都要遵守一些规矩仪则,虽然这些规矩仪则都是祖师大德们为后世众生安立的假名假相,都是如梦幻泡影,所谓“实际理地不著一尘”。但是,为了与众生的根性相应,不得已建立了这些规矩仪则,这就叫“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这是为了用大家都明白的语言行为、修学仪则,引导众生踏上解脱之道。
我们再看最后的“主中主”。“主中主:离名离相人不禀,不二门中默如雷。”真正主中主的状态,这个就非言语思维可以通达。在这里我说一句“非言语思维可以通达”,都已经是多余的,这是佛魔不到之处,不可说,不可说,不是不想说,而是没有办法说。我在这儿讲课,尽管知道不可说,尽管知道没有办法说,禅宗说“开口即错,动念即乖”,但是,我又不能不说,不能不在这里陪大家东一句长、西一句短。过去真正的祖师说法,就不像我这样婆婆妈妈的了。
以前傅大士给梁武帝讲课。梁武帝,南朝的菩萨皇帝嘛,最喜欢听佛法,他请傅大士进宫讲《金刚经》。傅大士上了法座以后,只见他把戒尺一挥,又往桌上一按,下座就走掉了。梁武帝带着他的文武百官,还老老实实地坐在下面侧耳倾听,结果呢,讲经的人转身走掉了,他们还没有反应过来。咦?傅大士刚刚坐到位子上,还没开讲又出去了,是不是想上厕所啊?是不是忘了带讲义啊?是不是有什么急事啊?皇帝和群臣们坐在那儿等了好久,可傅大士还是没有回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时候,梁武帝的国师志公大师就出来解围了。他问梁武帝:“陛下,您懂了吗?”皇帝莫名其妙,只好说:我不懂啊!志公大师就说:“大士讲经竟!”哈哈,傅大士已经把《金刚经》讲完了!这就是“离名离相人不禀,不二门中默如雷。”
如果你真正处在“参”的状态中,很可能这么一瞬间,就会有所悟入。但是,如果你老在名相上转,老是被外境所转,没有进入“参”的状态,那就只能像梁武帝一样犯傻。啊?这就是《金刚经》啊?《金刚经》不是讲般若吗?般若不是有三般若、五般若吗?《金刚经》不是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吗?你这些都不讲啊?这算什么讲经啊?当场那么多人,只有志公大师明白傅大士的用处。这个才是真般若、活般若!书上的般若只是文字般若,是死般若,得靠我们在心性上这么一“悟”,这个般若智慧才能被激活。
总之,我们在这里说禅,只能给大家说一说这种感觉,提一点兴趣而已。但是,只要你有兴趣了,这个就是钓鱼钩,就把你钓上钩了。呵呵,大家不要怕,这是上钩,不是上当,上钩不等于上当。我们就怕上不了钩啊!只要你上了祖师禅的钩,总有一天能明心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