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老师:洞山良价大师传(4)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3-08-10 06:39 | 收藏 | 投票

 

 

    第二章 高禅船子印麟儿  

  
   
(本章字数:2684   
    
 二人行了三五里路,过了一道小桥,但见三间草屋,几树梅花,一道竹篱,这便是俞乌有的家了。因天色尚未大明,路上尚无行人,沿途也无犬吠,山乡的早晨,宁静如同夜深一般。 
  
 “我乡习俗,正月二十日后方才出门做事,加上春雪,乡亲们都不愿早起。”俞乌有笑着说:“上人的确不同常人,这里少有生人来往,一有生人,这几户人家的狗决不会不吠成一片的,今天居然吭也不吭一声。” 
  
 “俞兄见笑了,畜牲也有佛性。众生都带有一股善恶之气,畜牲也能辩识。小僧是方外之人,连蚂蚁也不曾伤着一个,身上无犯物之气,这狗儿们自然是不会吠叫的了。”德诚和尚风趣地说。 
  
 “有理,有理。身上无犯物之气,听上人如此说来,人世间的许多道理,也可得到解释了,小弟真是受益非浅。” 
  
 “爹爹!爹爹!”一个稚嫩的声音突然传来,俞乌有对德诚和尚说:“这是我的儿子大郎,今年五岁。” 
  
 “爹爹,你怎么一夜不归,娘都急死了。娘在床上叫了一夜,今早生了一个弟弟。”大郎望着俞乌有,一脸委屈不满的神情。 
  
 “恭喜!恭喜!俞兄,快进屋吧,把你那麟儿抱出来让小僧瞧瞧。” 
  
 一推开门,婴儿的啼声便迎面而来,是那样的清脆、悦耳,如稚鹤之鸣! 
  
 俞乌有请德诚和尚在外厅坐下,说:“稍候献茶。”便匆匆进了内室,说:“娘子 ,算来还有六七天,怎么就早生了呢?” 
  
 娘子躺在床上,说:“还不谢过李阿婆,昨晚疼了一夜,我思忖快生了,就叫大郎去请李阿婆。亏得阿婆老到,下来时还顺利。” 
  
 李阿婆满脸堆笑,说:“俞相公,你也是好玩兴,相公不当去当樵夫。娘子不伴去伴山水,真是个怪人。来,抱抱你的宝贝儿子。”说着,把收拾停当的婴儿送到俞乌有的怀中。 
  
 婴儿虽未开眼,却清秀喜人,眉弯鼻直,特别是那张尚在啼哭的小口,棱角分明,潮红润泽,十分招人喜爱。 
  
 “阿婆劳苦,在下深谢了。”抱着婴儿,俞乌有对李阿婆鞠了一躬,对娘子说:“娘子辛苦,这里致歉了。我昨夜未归,是因遇到一位高僧,他倒先料准我家有喜庆之事。”回想起睹明星时德诚和尚的那一番话,俞乌有不禁兴奋起来,心想:“上人是世外高僧,昨晚一夕之话决非无的之谈,我这个儿子想必大有来头。” 
  
 “娘子,我抱孩儿去给上人看看。”说着,便抱着走入外厅,把婴儿交到德诚和尚手中。 
  
 德诚和尚把婴儿抱在怀中,细细端详,又把婴儿的头部轻轻摩了一匝。说来也怪,这一摩,婴儿不但停止了啼哭,嘴儿居然笑了起来。 
  
 “有缘,有缘!”德诚和尚和俞乌有心里都这样想着。 
  
 “俞兄,令公子骨格奇特,相貌不凡,日后当为佛祖位中之人,造化非小僧可比,望俞兄留意。”说着,德诚和尚把婴儿轻轻地放在俞乌有手中。 
  
 俞乌有历来淡泊功名,早有出尘之志,无奈父母当年给他娶妻太早,又养了儿子,遂断了出家之念,在家作一处士而居,也就两宜了。听德诚和尚这一番话,心想:“看来这个孩儿佛缘非浅,日后若能为一方高僧,也是我俞家祖宗之德,且泽及后世。”于是对德诚和尚说:“我儿与上人有缘,那就奉上人为师吧。” 
  
 德诚和尚说:“不敢,不是我推辞,我是没有这个福气的。加之我生性疏懒,又萍踪不定,又怎能尽为师之责呢?俞兄只管放心,令郎日后异遇必多,自有高明相教,于此,俞兄就不必费心了。” 
  
 俞乌有心想:“上人所说也是,孩儿刚出世,他又怎么能够抚养呢?还是先在家养大些后再说吧。若此日抱走,他娘也不会答应。”于是说:“上人也不须推辞,待他长成些后,定要望上人关照指教。呀!看我忙的,还未给上人敬茶哩。” 
  
 娘子生产,李阿婆早就烧好了一大锅开水,壶中的水也是开着的。俞乌有冲了些散茶敬上,又在厨房里刨了一盆火炭,端了过来,说:“家境清寒,礼数不周,上人万莫见笑。” 
  
 德诚和尚说:“俞兄切莫见外,俞兄虽未出家,但纯是世外人行履。今又得睹令郎龙象之气,心中极是欣慰,俞兄就无须再客气了。何况小僧风餐露宿,如同日常功课一般,今日能入府上一坐,已是非分之遇了。”说着,两人又笑了起来。 
  
 这时,李阿婆走过来,说:“你两人抱着孩子作甚,他娘该喂奶了。”说着,从俞乌有手中接过婴儿,转入内室去了。 
  
 大郎一直倚偎着父亲,看着小弟,又好奇地看着德诚和尚,现在小弟被抱走了,这才问道:“父亲,你是怎么的与这位师父结识的?” 
  
 俞乌有把大郎抱在膝上,说:“这位师父的学问见识比你爹强多了,日后你可要好好读书。”大郎点了点头。 
  
 德诚和尚看着大郎,形态与其父一般,虽眉清目秀,但身骨子似嫌孱弱了些。再看俞乌有,一阵悲念袭来,情知不好,又立即定住。这一闪念,尚在欢喜中的俞乌有哪里看得出来。 
  
 “上人请用茶。”俞乌有对德诚和尚又倒了一杯热茶,说:“小儿今幸遇上人,还望上人赐名。” 
  
 德诚和尚点了点头,说:“这倒是义不容辞的了。俞兄,我看令郎日后当入佛祖之位,且名重天下,慈悲度众,为众生的良仆,就叫他良价吧。” 
  
 “良价,良价。”俞乌有默默地念着,忽然把手一拍,说:“好啊!汤、武、周公,皆为百姓之良价,只要是为众生做事,就不论尊卑贵贱,这个孩子叫良价,太合我意了!” 
  
 这时,李阿婆端了饭菜过来,说:“俞相公,你也太不晓事。都一晌了,还不请师父用斋。”说着,把两碗米饭、一盘青菜、一盘豆腐放在桌上。 
  
 斋罢,德诚和尚起身告辞,说:“你我今日之会,既是缘分,也是天意。望善待此子,等他年岁稍长时,教以诗文,间或诵读一些佛经,为他日后的成就打下根基。” 
  
 俞乌有说:“谢上人指教,小弟也有这个想法。只是日后上人将驻锡何处,小弟也好拜访。” 
  
 德诚和尚说:“小僧性好山水,萍踪不定,但这吴越之地与小僧有缘,大致不出这吴越之间吧。日后如果卜有所居,定与俞兄通报。” 
  
 停了停,德诚和尚若有所思,说:“这几日舟行甚美,日后即当以舟为家,作个船子和尚,寺庙我是不会去住的了。” 
  
 说完告辞,俞乌有送至江边,德诚和尚登舟而去。俞乌有望着船影,痴痴地站着,尚恋恋不舍。 
  
 德诚和尚回过头来,说:“俞兄不必挂念,日后定有佳会。有歌一曲,就送给俞兄吧。”德诚和尚站在船上,鼓腹而歌: 
  
  有一鱼兮伟莫裁,混融包纳信奇哉。  
  能变化,吐风雷,下线何曾钓得来。   
  别人只看采芙蓉,香气长黏绕指风。  
  两岸映,一船红,何曾解染得虚空?   
  问我生涯只是船,子孙各自赌机缘。   
  不由地,不由天,除却蓑衣无可传。 
  
 船影渐渐远去,歌声也渐渐远去。俞乌有仍呆呆地站在岸边,心中默默地回味:“子孙各自赌机缘,不由地,不由天,除却蓑衣无可传……”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