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老师:洞山良价大师传(8)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3-08-14 07:05 | 收藏 | 投票

 

 

    第六章  南泉会上冲牛斗  

  
   
(本章字数:3750    
  
  
 在嵩山会善寺,三坛大戒一毕,良价立即沿着来路,坐船顺着颖水而下,经过许昌、陈州,在颖州入淮河;再顺流而下,经寿州、濠州、泗州,在楚州入漕渠(隋运河)南下,在扬州入长江,再逆江上溯,过润州、宣州,入池州。长江壮阔,樯帆如林,隔岸相望,不辨牛马,良价心意顿觉开阔。但他却无心多去观赏,心里急着赶往南泉山,因为他知道,南泉普愿禅师,今年已八十高龄了。 
  
 好在新君初立,诸侯欲观朝廷之变,都守职勿动。加之度僧盛事,谁不愿讨好菩萨?所以良价此次北上南下,都是通达无阻。一到池州,顾不得投宿休息,就直奔南泉山而来。 
  
 南泉山在池州城南,有泉甘美,四时如注,外泄成溪,汇入贵池江,故名南泉,山亦因之名为南泉山。江南山峦,林木茂郁,贞元十一年(公元七九五年)普愿禅师在这里构建禅宇,蓑笠饭牛,状若牧童;又斫山畲田,自耕自食,足不下南泉山凡三十年。于是道望日隆,八方来谒。

 

南泉山上好不热闹,沿途僧人俗众皆奉香而入。原来今天乃是四月初八,是佛诞日,同时也是马祖入灭之日。普愿禅师上午在寺里举办了颂佛会,中午又办马祖斋,故四众弟子争相来谒。 
  
 南泉当时没有佛殿,只有禅堂,可坐百十僧人,但今天人众,约有千余,僧众在内,俗士在外,把禅堂围个水泄不通。 
  
 良价因是僧人,且是具戒比丘,故可进入禅堂。而当时僧人虽多,但不是沙弥,即为非正度(指非经官方认可、属一些寺庙私自剃度、受戒者)者,故不得不让良价一席之地。 
  
 南泉禅师坐在禅床上,鹤发披肩,童颜润泽,眉目慈和,但嘴角上总带着一种戏谑的微笑,他把拂尘一举,大众立即安静下来。 
  
 “今天是佛祖诞辰吉日,又是先师马祖讳辰,老僧今日设斋,一报佛恩,二报师恩,当此之时,亦当权为说法。”南泉禅师声如钟磬,极其清越,余音袅袅散出,百十丈内都清晰可闻。“老和尚内力如是雄浑,修为当臻化境”,良价心中暗暗思忖,又继续听了下去。 
  
 “佛出世来,只为众生不知大道,故出世为众生说法。今佛灭已久,欲会佛法,须因善知识。若不因善知识而得闻佛法,名无师自通;若经善知识得闻佛法,放心不下,又去引证经论,就是自己作不了主。如果自己作得了主,又何须去引证经论!”听到这里,大众不觉窃窃私语,议论起来。 
  
 “经论是修行的指南和依据,怎能说不须引证经论?”一僧暗对旁僧说。 
  
 旁僧回驳说:“当今学佛的人虽然很多,但大多都是书虫,何曾有自家的见识行履?老和尚‘作得主’三字,诚可为修行人之圭臬。”良价虽然听着,却不加入他们的议论,他感到南泉禅师说法新鲜可味,于是用心听了下去。 
  
 南泉禅师见座下喧哗,轻轻咳了一声,大家立即安静下来。 
  
 “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见解,只是一昧引证经论,等于将他人的眼珠当作自己的眼珠,到底不能自由自在!”南泉禅师提高了声音,断然地说。 
  
 “大道一如,无师自尔。如如不变,变亦如如,你们又何曾有迷?报化非真佛,莫错认法身。凡圣果报皆如幻如化,若将之当真,就属无常,就属生灭。今日此辰,佛诞马祖灭,来去又如何?若论粗论细,论前论后,皆为戏言,纤毫不立。若真个穷理尽性,一切又全归于无。如世界未成之时,洞然空廓,没有佛的名号,也没有众生之名。必须向这里作念,始有一点与禅法相应。如果在这里领悟,在这里修行,凡圣果位,又何须去证。从根本上说,实在是没有一丝一毫的佛法可以得啊。”这时座下鸦雀无声。 
  
 停了停,南泉禅师又说:“三乘五姓,皆是差别名数。有因有果,尽属无常生灭,这都是佛所安立的假名假相,与本来面目毫不相干。要知道,大道不是明暗之物,非意识所能到,所以切莫乱认。大道冥通,智莫能测,所以说‘相逢不相识,共语不知名’。大家好自珍重!”一席话,大众听得呆若木鸡。 
  
 良价心想:“好个南泉和尚,竟如此说法,灵默老和尚当年倒有几分像他,可惜我当时太小,师父又难得作如此之论。” 
  
 这时,南泉禅师环顾大众,说:“可有问话的人么?”见无人问话,南泉又说:“经论家说,法身极则,叫作理尽三昧、义尽三昧,如果这样理解,大是祸事!各位,近来禅师太多,想找个痴钝人却不可得。若有,请站出来,我与你好好探讨佛法。” 
  
 这时有一僧站出来,说:“历代祖师、江西马大师都说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如今和尚却说心不是佛,智不是道,许多学人都生起疑惑,请和尚慈悲指示。”良价心想:“终于有人接招了,且看下去。” 
  
 南泉禅师对那僧说:“你若是佛,又何必更生疑惑,来问老僧呢?老僧且不是佛,也没有见过历代祖师。你既然这么说,就自己觅佛、觅祖师去。” 
  
 那僧脸一红,说:“和尚若这样说,岂不折杀弟子了,叫我如何担当得起?” 
  
 听到这里,良价心想:“南泉和尚口利得很,横说顺说,正说反说皆为有理,无理之谈也觉有理,其中奥妙何在?” 
  
 正想之时,南泉和尚走下禅床,对那僧说:“你如何担当不起?且把手举起,把虚空托起来。” 
  
 那僧惶惑道:“和尚莫戏弄人,虚空无动相,如何去托?” 
  
 南泉说:“你说虚空无动相,早是动了。虚空怎么知道自己动不动,都是你自己的情解意识所为啊!”那僧默然,无语以对。 
  
 南泉禅师环顾大众,说:“换一话题说说,今日为马祖设斋,你们且说说,马大师今日还来么?”这个问题忽如其来,众人想也未想,也来不及想,因此都不敢站出来答话。 
  
 南泉禅师见无人答话,自言自语地说:“马祖如果来赴斋,可有谁看见?马祖如果不来,老僧在这里设斋,又为了个什么呢?” 
  
 这时良价心头一动,站起身来脱口说出一句:“待马祖有了同伴,自会来此赴斋。”话音一落,满坐皆惊,所有的眼睛不约而同地转到了良价这边。 
  
 南泉禅师心中一震,目光微微下视,定格在良价身上,“一个二十岁的小后生”,南泉禅师继续审视,“这后生风尘仆仆,一身汗渍,分明今天刚到;这后生声音清雅纯和,目光皎慧,鼻直口端,是个正路子修行人。‘待马祖有了同伴,自会来此赴斋。’好兆头,此后生日后当与马祖为伴,待老僧试他一试。”南泉禅师心中几个念头一闪,又站起身来,用一种极其慈和的语音,对良价说:“了不起,看不出你这小后生家有如此见识,当是可塑之材,甚堪雕琢。” 
  
 “和尚不要压良为贱!”良价抗声说道——大道无为,南泉禅师不是说过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吗?如果能够雕琢塑造,还谈什么大道?良价心中好笑,也顾不得尊卑上下,就与南泉禅师牛起来了。 
  
 南泉心中一乐,暗想:“这后生倒是个法器,日后的成就,当不在从谂、景岑、茱萸之下。” 
  
 从谂、景岑、茱萸乃南泉门下三大士,都是晚唐禅林中的风云人物,当时早离南泉山,除从谂尚四海云游外,景岑、茱萸二位已各是一方领袖,在丛林中响亮得很。 
  
 此时大众无不惊讶:“这小子敢在南泉老和尚面前撒野!看他怎么个脱身?” 
  
 哪知南泉禅师走了过来,抚着良价的肩头,问道:“小后生,今年多大了,什么地方来的?” 
  
 “弟子良价,今年二十一岁,刚从嵩山会善寺受戒赶来,原住婺州五泄山。”良价不卑不亢,从容答道。 
  
 “哦!你刚从嵩山会善寺受戒,与老僧倒是前后戒兄弟了。”原来,南泉禅师于五十年前,也就是唐代宗大历十二年,也曾在嵩山会善寺受的戒。“看不到好戏了,他们倒拉起家门来了。”有的僧人嘀咕道。“未必,南泉和尚刁钻得很,不知又会变出什么法子来整治人,且看如何收场。”另一僧自作高明说。 
  
 “你在五泄山出的家,哪年去的?”南泉禅师急迫地问。 
  
 “弟子是元和七年出家的,师父是灵默老和尚。”良价心里明白踏实,故如实禀报。 
  
 “果真是默兄之子,默兄好福气,有子如此,也不辱没他了。默兄长我一岁,却先我而去,想想马大师门下的老师兄们,如今还有几个。”南泉禅师自言自语,眼光不觉苍凉起来。 
  
 也仅是刹那之间,南泉禅师眼神一收,放声说:“请各位用斋去,老僧恕不奉陪了。”说毕,拉着良价的手,低声说:“到我房中用饭,咱爷俩叙叙。”

 

南泉禅师素不拘礼节,随和得很,良价不由想起父亲,又想起师父,南泉禅师的确如同俞乌有和灵默禅师二人合和之气一般,想到这里,一股暖意从良价心中涌出。 

  
 大众虽然散去,可许多天都在议论:“这个小子不简单,难得南泉老和尚对他如此客气,以后南泉门下又将出一人物。”这样的议论很快传遍江湖,良价之名,一时为丛林知晓。 
  
 在方丈寮,南泉禅师与良价用过斋饭,南泉仔细地听了良价讲述他的家世和出家经历后,推心置腹地说:“我老了,不中用,你也不用留在我这里。老僧这一套,对你不大合适,你的人品气质学问,当自成一路,比老僧实在得多。三百年后,可以没有老僧的禅,可不能没有你的禅啊!所以我建议你到沩山,去参灵佑和尚,他虽是我的师侄,但接人的方法与我不同,最适宜于你,你明天即可前去沩山。”说罢,又向良价谈了大半天当今禅林之事。良价一一默记在心,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当然,良价当时的确不知南泉禅师何以如此器重他,以至说出“三百年后,可以无老僧的禅,可不能没有你的禅”这般重的话。不过,从禅宗法脉的传承中可以看到,一百年后,南泉禅师的法脉即断,而洞山良价禅师的法脉,在千余年后的今天,仍香火不断。于此可见南泉禅师的眼力。当然,南泉禅师的禅法,早已被融入以后禅宗的五宗七家中,这已是后话了。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