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我们的孩子吧!

罗家德 原创 | 2013-08-21 09:51 | 收藏 | 投票

 

这文章算是写在毕业季后的感慨,也因此可以是对毕业生的寄语。但在“史上就业最困难的毕业季”里,这呢喃倒是有点不合时宜,毕竟还有好多同学从毕业前的几个月到毕业后的今天,还没找到工作,不要他们心慌,似乎有点像是在说风凉话。

 

但是,教书几年下来,却觉得今天的学生中,很大比例的人没用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人生。

 

我的学生中不乏人出國前就陷在恐荒狀態,而出國的理由中看不到自己的興趣與志向,只是要和別人拚比芝加哥、MIT、哈佛、史坦佛,更不乏人就业前也陷在恐慌中,因為朋友进了德勤,我就要去麥肯錫,而且總有學長告訴他们一堆「密訣」如何找到外商企管顧問的工作,別人是如何進的了麥肯錫。最糟糕的经验是,学生找教职,却没用心在研究上,每天紧张兮兮的,为了安他的心,老师带着写论文、赶发表,出钱让他到处参加学术会议认识人,谋个脸熟,好不容易终于有了好消息,才讶异地发觉,学生还是不能安心,因为他又有了更好学校当求职目标,又去慌忙了。这时我才警觉到虽然不是全部,却有不小比例的学生来学校混学历、混资历、混论文、混长长的履历表,没搞清楚自己的志趣,没学到实力,却恐慌地混过这关又混下一关,不但要混的过关,还要混得比别人好。

 

我们的孩子们不再仰望星空,却只看脚前,还要盯着别人的脚,时时刻刻就怕别人比我快了一步。

 

时下,人们对成功的崇拜达到了疯狂的程度,成功甚至成了一门学问,关于成功的著述汗牛充栋。在任何一个演讲主题为成功的场合,都人头窜动,群情热烈,很不幸地,传授的往往是短线致富,快速成名,公关忽悠的一套技术,而不是沈潜积累、厚积薄发的持续成功之道。求短线,求速成,问术不求道造就了这个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不求实力但求虚名,不经营信任关系,却热衷搞关系、玩公关。

 

媒体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不良作用。媒体也不惜忽悠读者、抄短线制造吸引眼球的亮点,所以制造了很多成功传奇,比如中国首富黄光裕、打工皇帝唐骏。当他们的声名如日中天时,媒体不失时机地送上赞歌和贺辞,给他们成功的外表上更增添了一层光环。媒体在努力地挖掘和放大,失去了应该有的中立的立场,电影、小说也都在鼓吹短线成功,塑造“高富帅”崇拜,它们可以忽略瑕疵,众口一词地将完美、无与伦比这样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评价加诸一个人身上,诉说着不真实的故事,使得我们的孩子更加追求短、拚、快的成功,而不能务实与务本。

 

追求成功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是不假思索、盲目跟风地希望步成功者的后尘,就变得危险。其实成功只是个人自我追寻而能自我实现的喜悦,但我们却将其丰富的内涵进行窄化、物质化、名利化,什么是成功呢?许多人不约而同地以为尽可能快的速度获得名利就是成功,身份显赫的人、出人头地的人就是成功人士。

 

我们的孩子怎麼了?為什麼每個人都活的如此恐荒?救救我們的孩子吧,我們有太多的孩子都活在這種生存狀態中,只是清華、北大的孩子特別突出吧了,因為他們被教育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幸運的,二十歲時候是最領先者,所以他們想在三十歲時還是勝利者,四十歲時還是勝利者…。這個過程其實九成九的人都敗下陣來,有人不能面對現實,精神錯亂,有人怨天尤人,有人鬱鬱寡歡,有人一蹶不振,少數一路過關斬將成功的人,終於登上巔峰,卻拔劍四顧心茫茫,不曉得還有什麼好拚比的,而人生才過到四十多,往後一看還有四十年好活,作什麼?辛辛苦苦競爭了半輩子,收獲的卻是中年危機。

 

五十歲了,再回頭一看,那個支邊不見蹤跡的同學成了政治領袖,那個默默啃書的同學成了名牌學者,那個滿腦不切實際的成了一代大師,那些追著自己感覺走的成了各業名家,那些由著自己興趣作事的成了社會導師。一路上「拚比」不上的人反而後來居上了,而且越活越有勁。太多的孩子們一生都活在別人的期待裏,活在與人的比拚中,最後還是落後了,而且再也追不上了。

 

我們的孩子為什麼要活的這麼累?為什麼不能享受人生每一階段的風景,看看周圍的花草,望望無垠的星空,才能看到自己的本心。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們總是只看著腳前,還要看著別人的腳前,天天恐慌著別人的腳步快了一步,結果呢?在眾人的腳步中,完全失去了方向。

 

所以我总是会和自己认识的学生说“在漫长的人生中,很多今天的想望,为之死为之活的奋斗目标,回头一看会不禁哈哈大笑,大笑自己曾经的愚蠢、曾经的我执太深。很多今天的奋斗得到了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却是上帝赐予的拼图,东一块西一块的,不太明白,但到了四、五十岁时,才发觉这些拼图拼出了自己美丽的人生”。

个人简介
现职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网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台湾清华大学科技管理学院兼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合聘教授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