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现代化的方法论:《大学》生命动力学

郑丽平 原创 | 2014-01-16 18:52 | 收藏 | 投票

“中国梦”是一个全方位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这意味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根基之所在,灵魂之归宿。当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在这里,我们提出以全局视角和系统审视的方式,去看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前世今生,因为它原本就是一个系统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体。由此,笔者首次提出《大学》生命动力学,以及二十多个应用模型,旨在以儒家经典《大学》为核心构建起一个儒家哲学的核心体系框架,以作为儒家生命力的源泉之所在。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标准以及社会思想,对当代传统中华文化的复兴提出全面的解决方案。在此笔者提出几个关键词:《大学》生命动力学,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的历史变迁,以及对应的价值判断体系和特定社会规则,这三者分别代表儒家哲学的核心体系、儒家哲学的应用背景,以及对应时期的儒家具体应用规律和准则。下面将具体予以说明。

儒家哲学的核心体系

儒家哲学的核心体系,就是《大学》生命动力学,它代表人类个体生命和宇宙的互动运行规律,因此具有时空概念上的普适性。

《大学》生命动力学的主要内容包含:第一条主线“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代表人类个体的成长路径;第二条主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代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规律及价值准则;还包含一个义利选择的原则,以及止于至善的目标设定规则。

在整个封建历史的进程中,中国社会的每个人正是遵循着第一条个体修身的主线,进行自我身心完善与发展的,同时也遵循着第二条社会化的主线,进而完成每个人在社会角色的价值定位和具体活动。事实上,封建社会的各种社会关系也是建立在第二条主线的基础上,同时遵循着儒家的各项价值选择准则。而当时的精英阶层在个人成长及发展方面是以止于至善为终极目标。

正是这个核心的哲学体系保证了两千年来儒家思想和封建王权能够实现长久的大一统的统治。可以说《大学》生命动力学是儒家哲学的生命本体。当然,这个生命要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关键还在于儒家本体能够在不同历史阶段实现不断的自我成长与完善。

特定价值体系的历史变迁

在《大学》生命动力学的核心框架下,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以及统治阶层的需要,儒家价值体系一直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演变。

两千多年来正是儒家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得其在特定时期的价值体系能够不断地加以调整,进而能够辅佐封建君主完成不同阶段的思想文化渗透,从而实现对国家政治和宗族制度的维护与完善。

例如,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时董仲舒就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思想,形成了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天人合一理念为手段的治国模式,进而形成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格局。而唐代政权虽然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也渗透了道教佛教文化。

可见,不同朝代的儒家价值观和思想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一方面体现了儒家哲学强大的生命力,即儒家自身强大包容性和统治阶层的不断创新,使得儒家价值体系能够适应不同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儒家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在整个封建社会的进程中,它主要服务于地主阶级的统治和教化。

具体而言,我们要能够意识到,自孔子以后的封建小农经济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因此整个儒家的价值体系都是在原有思想和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填充和完善,其封建伦理道德和政治的儒家化也并未发生质的变化,这也为儒家的现代化转型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障碍。

儒家现代化的解决方案

探究儒家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我们可以看到,从《大学》生命动力学所具备的强大生命力,到具有特定历史特征的儒家价值体系及对应社会规则,这中间起着重要作用的就是社会历史变迁的特征。

这种时空的变迁,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就成为连接古代儒家和现代儒家哲学的重要纽带。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认清这种社会和生产变化的实质,然后将儒家价值体系在现世进行创造性的澄清、调整和重塑,进而充分发挥儒家哲学在现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具体而言,现代信息化社会较之以往的封建社会已经有了彻底的结构性变化,所以由此产生的儒家价值体系就不应该是封建社会里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差异那么简单,而应该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价值重塑。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封建社会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已经转变为大工业生产、乃至全球信息网络化模式,因此除了第一产业的农业之外,工商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资本和信息的全球化配置更促成了整个社会的法制化和契约化的发展,以及以公司为单元的全球经济发展模式。

与此对应的现代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封建王权和宗族制度到现代化的国家司法运行机制,以及企业、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和生活结构,使得人呈现出原子化的特征而不是依附于某个地缘组织或亲缘团体。因此,基于当代社会历史的儒家价值体系需要进行全面的重新梳理和定义,进而实现持续的改进和完善。

首先,从封建伦理关系到社会公民的社会角色定位调整。因为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各种社会角色定位及所承担的责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现代国家每个人对周围人群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再以封建伦理而是以个体生命价值实现为前提。具体而言,以往封建社会关系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演变为现代社会的尊老、爱幼、父慈、子孝等等。

其次,从王权和道德约束到法制和契约精神的价值体系调整。随着血缘、地缘和人格、亲情关系的历史性弱化,以往对封建王权的服从和儒家伦理道德的自我约束,最终将演变为对法制和契约精神的遵从,进而使得我们真正进入现代化的国家社会。儒家这部分关于伦理道德和封建政治的价值体系曾经给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的历史辉煌,今天看来则很有可能成为儒家现代化所需要突破的重点领域。

再次,结合时代特点,有必要对传统的儒家价值观进行适当调整和有效应用,进而实现内容、方式和范围上扩充和完善。例如,封建社会儒家提到的义利选择机制、止于至善的目标设定等优秀思想文化,就需要我们结合现代社会运行机制给予重新定义和具体解释,比如可以将将止于至善的个人目标设定,扩展到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达成等。

综上所述,笔者在这里提出了一套解决儒家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思路,接下来还需要围绕《大学》生命动力学以及现代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的背景特征,进行不断地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以便能够真正建立起一套适合现代社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儒家价值体系,进而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个人简介
从事企业战略规划、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及文化建设等专业咨询和管理工作。 首次提出《大学》生命动力学的儒家核心哲学及应用体系,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生命教育、企业管理和社会文化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每日关注 更多
郑丽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