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洛阳东都净土寺创建一千六百一十年

翟智高 原创 | 2014-03-20 23:11 | 收藏 | 投票

 
   洛阳净土寺,又名东都净土道场,位于洛阳龍門伊阙南二十多公里伊河东岸,伊川县白元乡鸾浴沟村。始建于北魏天賜元年(404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一十多年的历史。

                                 洛阳东都净土寺颂
                                         作者:翟智高


                                     巍巍昆侖 龍脈東延 
                                     邙麓洛陽 五都聚聯
                                禹辟伊闕 肇華夏第一王都
                                湯得伊尹 開商祚五百享年
                                周武盟津依天室雄起宏圖
                                秦漢魏晉 循故城虎踞龍蟠
                                     宅此中國 廣成皇苑
                                        莊周夢蝶泉不老 
                                       上皇杜康聚眾仙
                                伊水東岸 巨佛仰臥白雲岩
                            昔東晉衰微 後秦攻洛 帝京危難
                                    北魏道武興仁義之師 
                                息中原戰火 救百姓于倒懸 
                                天賜元年 開創淨土寺莊嚴 
                                孝文遷洛 開龍門萬千佛窟
                                隋唐東都 直天闕宮室聯天 
                                     白馬少林 呂寨水泉 
                                虎頭鋪溝 龍門石佛共璀璨 
                                     胡商販客 日奔塞下 
                                     秦楚秦鄭 絲路古道 
                                     駝鈴悠揚 馬隊連綿 
                                隋興東都 皇家道場數淨土 
                                         大德經聲醒世 
                                     聖僧玄奘 幼懷貞敏 
                                翹心茲寺 大業剃度脫俗凡 
                                     胸懷大志 乘危遠邁 
                                         獨赴西域佛國 
                                     修成正果 回歸東土
                                     省親緱氏 回訪淨土 
                                    安放舍利貝葉雲山間 
                                      翻譯佛經 太宗書序
                                 榮耀千載 三藏法師功垂遠 
                                      鸞浴寶刹 水波岩柱 
                                      金龍舞鳳 巨石香案 
                                      盟泉官林 蓮花牡丹 
                                      三教和諧 圖案奧玄 
                                      天地太極 仙人望遠 
                                 龍王護佑 大唐盛世民阜安 
                                      水陸巍峨 韋陀莊嚴 
                                      中佛宏偉 觀音伽藍 
                                      六祖天王 金剛地藏 
                                 殿閣鱗次 風穴諸寺同聲贊 
                        舍利寶塔映伊水 東都淨土道場天下羡
  
                      喜逢改革盛世 政府資助 傾斜大殿得修繕 
                          壬辰龍紀 玄奘净土剃度一千四百載  
                               永信親臨 撰文立碑 鑄鼎记念 
                                      大德高朋 信士百姓 
                                        萬眾歡聚慶盛典
                                      媒體網絡 電波迅傳 
                                帝都輝煌 河洛重振王者风 
                                魅力伊川 日新月異大发展 
                             淨土寶刹創建一千六百一十載
                                        華夏神州齊譽贊 
                                        眾手重繪新藍圖
                                        同心同德謀發展 
                             鶴鳴九皋 伊川一方淨土美名傳 



                        
                       洛阳东都净土寺创建一千六百一十年纪念碑

 

 

   

    净土寺的“净土”得名源于东汉,洛京伊阙南新城东南有广成泽,是皇家园林天邑灵囿禁苑。《后汉书》马融所作《广成颂》记载,在:是以大汉之初基也,宅兹天邑,总风雨之会,交阴阳之和。揆厥灵囿,营于南郊。徒观其垧场区宇………天与地莽……遂栖凤皇于高梧,宿麒麟于西园……永逍摇乎宇内…..丰千亿之子孙,历万载而永延。礼乐既阕,北辕反旆,至自新城,背伊阙,返洛京。

   当时洛阳白马寺有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翻译佛经,百忙之中朝廷请他们两位高僧到洛阳南郊皇家园林广成泽游玩,返回洛阳时走新城,路过鸾浴沟,见此处一条清清溪流自东向西流过,有很多鸾鸟在此溪水中沐浴。溪水旁是洁净的白色岩石,两位印度高僧不由赞叹道,此处真是难得的一方净土圣地

净土寺创建于北魏道武帝天賜元年(404年),净土寺出土有明代嘉靖十一年《净土襌寺記》石碑,落款有汝州风穴寺和洛阳郊县众多寺院主持签名。碑文记载兹寺剏自〇〇天赐延和間 歷乎宋沿乎金元.......”。天赐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第四个年号,自404年十月至409年,延和(432年正月-435年正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年号。净土寺创建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一十年年的历史。

 

据《魏书》等史料记载,十六国时期北魏天兴元年(398年),拓跋珪定都平城,称帝建元,史称北魏道武帝,欲向黄河流域河洛地区发展。但后秦姚兴却抢先要攻取中原古都洛阳。后秦隆安三年(399),后秦镇东将军杨佛嵩攻攻打古都洛阳,遭到东晋河南太守夏侯宗之的顽强抵抗,久攻不下,转而向东扫平柏谷(今河南偃师东南),并将周围一带的百姓二万余户尽数迁到关中。之后,后秦大军再度包围洛阳,此时东晋无力北顾,新任太守辛恭靖就派人请求北魏出兵解围。《魏书·太祖纪》:天兴二年(399)秋七月,起天华殿。陈郡、河南流民万余口内徙,遣使者存劳之。姚兴遣众围洛阳,司马德宗将辛恭靖请救。八月,(道武帝拓跋珪)遣太尉穆崇率骑六千往赴之。未至,恭靖败,诏崇即镇野王

北魏天兴五年(402年),北魏大军攻后秦。数路魏军一齐攻击,兵锋所及,一片废墟。后秦举国震动,(402年)五月,拓跋珪将后秦军队反围在汾水东岸的柴壁(今山西襄汾南),后秦军队逐渐矢尽粮绝,姚兴向北魏拓跋珪求和,东晋更无力抗衡北魏,也拱手让出淮河以北地区。于是北魏兵不血刃取得洛阳及淮河以北广大地区。道武帝拓跋珪感谢上天把河洛大地恩賜于北魏,真是天賜百福,遂改年号为天賜。天賜元年(404年),北魏新城官府在洛阳南秦郑、秦楚、周楚古道交汇枢纽位置鸾浴沟之阳创建寺院,因此地为洁净白石岩,得名净土寺。北魏王朝迁都洛阳之前的太和七年(483),净土寺所在的新城(伊川)县的官员,在伊阙龍門开凿出第一个古阳洞石窟,并造出主佛像。十年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迁都之计。冬十月戊寅朔,幸金墉城。诏徵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始洛京

同一时期或稍后,净土寺附近区域还建有嵩山(登封)少林寺、(伊川鸦岭)石佛寺、(嵩县田湖)铺沟石窟、(伊川葛寨)吕寨石窟、(偃师)水泉石窟、(渑池)空相寺、鸿庆寺、(宜阳)虎头石窟等著名佛教圣迹留传至今。

净土寺大殿和护墙的基础,均使用像白云一般的白石砌成,正合出家人难得一方净土的襌语。更有意思的是,净土寺院所在之山脉,恰像似一尊巨型仰天而卧的巨佛,巨佛头部前方村庄地名叫土门,按当地口语称头门,佛头朝向龍門。巨佛眼角之下有寺院名叫清凉寺,佛泪下落,清凉无比。佛脖子部位有村子曰夏宝,地方口语即称下巴(儿)。巨佛腹部的村子名叫富留店,意为巨佛腹部留客的店。在巨佛生生不息的位置是净土寺。再向南,就是金山寺,恰在巨佛的脚部。净土巨佛头朝伊阙佛窟,脚蹬金山,极其壮观。

巨佛头部的伊川县白元乡“土门”村,就是洛阳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裴李岗到仰韶文化土门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遗址出土有红陶伊川缸,上面绘有眼观日月运行,四季分明的历法图案,被称为神农时代的科技成就,载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图说中国文明大典》。

隋大业年间,净土寺名曰东都净土道场,有景法师在此寺讲涅盘经,严法师讲摄大乘论。该寺多次遭毁,历代重修。净土寺从前至后分四层,呈梯状,依次为山门、伽藍殿、天王殿、中佛殿、金刚殿、大佛殿、舍利塔。曾是一个僧人众多、殿阁巍峨,香火旺盛的佛国净土。作为曾经辉煌的皇家寺院,在《中国历史文物图集·河南分册》和《河南佛教胜迹》中,净土寺位列伊川县域诸寺之首。

著名的玄奘法师幼年在净土寺学佛,13岁在此寺剃度出家,唐太宗李世民曾亲自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对玄奘法师大加褒扬,特别提到玄奘自幼在净土寺剃度出家以及到西域求法取经的史实: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这是太宗皇帝对玄奘在净土寺剃度出家的赞誉和肯定,道出了玄奘大师由净土寺出发到西域求法取经的历史真相。使净土寺永远在历史的典籍中留下闪光的名字,成了闻名海内外的佛教圣地。

玄奘法师本名陈褘,洛州偃师县缑氏陈河村人。幼年父母双亡。此时(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征高丽,在洛阳征民夫十万,十六岁以上男子皆得随军出征。总征全国陆路之兵集中于涿郡(今北京西南),又调江淮以南水手、弩手等共7万人北上;同时征发大批挽车、驾船民夫向前方运送兵器粮秣等军需物资。总兵力约为一百一十三万余人,号称200万。运粮民夫倍于士兵。陈褘(玄奘)的二哥陈素此时已符合十六岁以上男子皆得随军出征的年龄,他不愿打仗,就出家为僧。从老家缑氏陈河村出发,经大口、寇店、大谷关,翻越嵩山水泉口,经秦郑古道到了洛阳城外龙门石窟南的东都净土道场,化名长捷,出家当了和尚。他惦记着弟弟陈褘在老家孤苦无依,到姐姐家去生活也不是长法。于是,陈素又偷偷将弟弟接到净土寺。

·道宣《续高僧传》卷四《大慈恩寺释玄奘传》记载:兄素出家,即长捷法师也。容貌堂堂,仪局瑰秀。讲释经义,联班群伍。住东都净土寺。以奘少罹穷酷,携以将之,日授精理,旁兼巧论。《大正藏》卷50《慈恩传》卷上说: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东都净土寺。察法师堪传法教,因将诣道场,诵习经业。

陈褘天性喜佛,来到净土寺后,在佛学净土环境薰陶下,对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以兄长长捷为师,潜心学习佛学。《大正藏》卷51录有唐 张说的《大唐西域记序》,其中记述说:令兄长捷法师,释门之栋梁者也。擅龙象于身世,挺鶖鹭于当年,朝野挹其风猷,中外羡其声彩。既而情深友爱,道睦天伦,法师服勤请益,分阴靡弃。

大业八年(612年),炀帝征伐高丽大军在河北涿郡集结完毕,下诏在剃度27名和尚为征高丽祈福,大理寺卿郑善果亲临东都净土寺选择合适人选。小陈褘报名参加,因年仅13岁,不够录取资格。然陈祎在习佛中,不仅已精通佛学要诣,而且还有独到的见解。他找到主持剃度的大理寺卿郑善果,恳请报名入选剃度。郑善果就问他:你小小年纪为什么要出家呢?陈祎答道::远者继承如来事业,近者光大佛祖遗法。郑善果为他远大的志向和不凡的器貌所感动,便说: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郑善果又问了一些佛学问题,小陈褘对答如流。郑善果对长相端庄,聪明好学,佛学知识渊博的小陈祎心中已有好感,虽年龄资格不够,郑善果有意录取,主持录取的几位僧人仍坚持说年纪太小。不料,陈褘却说:我提一个问题,众位老师如给我满意答复,我就不剃度当和尚了。他问:人能不能成佛?成佛是在当世,还是遥远的未来?众主持录取的几位僧人一下子被难住了,回答不了这个问题。郑善果借机说人才难得,于是,就破格录取了陈褘剃度出家在净土寺, 取法号玄奘,《旧唐书》对此有记载: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于东都净土道场。

玄奘在洛阳净土寺学习,奠定了他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雄心,在这里形成自己的观念、思想,是他西行取经求法人生之路起步的第一站。

玄奘在净土寺潜心钻研佛学时期,外界正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隋朝的横征暴敛使百姓无法生活下去,激起各地好汉揭杆而起。净土寺因远在城外伊川鸾峪沟而免遭战火蹂躏。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打起抗隋大旗,李世民在与隋军和王世充作战中,多次率军走洛阳山南秦楚古道迂回包抄洛阳,过玄奘所在的净土寺,净土寺对李世民军队多有资助,其时净土寺属隋朝皇家寺院,下辖少林寺,少林寺派棍僧助李世民,救过李世民的命,李世民与玄奘结为兄弟好友。其时,农民起义军瓦岗军攻洛阳,王世充困守洛阳,城内无粮,十有三人饿死。

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国号唐。唐军与王世充为争夺洛阳又打了四年战争。《旧唐书》记载,武德四年(621年),王世充降唐,大批不愿降唐者纷纷削发假扮成和尚躲入洛阳城中各个寺院道场。李渊下令唐军废除洛阳城端门楼、乾阳门及阙楼。为了消除隐患,李渊又下令废洛阳城中及城郊地区各寺院道场,只留三十个僧尼,其余全令其还俗。

武德九年(626年)四月,唐高祖李渊诏令全国废除佛道,洛阳仅保留寺观各一所,其余全部废除,净土寺、少林寺也在废除之列。玄奘与二哥长捷法师一道离开净土寺到外地游学去了。武德九年六月,太子建成忌妒李世民功盖天下,乃与齐王元吉合谋欲除掉世民。李世民得知消息,先发制人,发动玄武门兵变,杀太子建成和弟元吉。八月,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改明年为贞观元年。刚夺得皇位的李世民正忙于军国大事,无遐顾及接见玄奘。

玄奘滞留长安,亲闻血溅皇门之事,深感自己所学浅薄,对此兄弟相残无能为力,他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去深造。于是上表李世民,请求西行,并对去印度的有关资料进行搜集,做了必要的准备。但李世民刚得到帝位,国家百废待兴,日理万机,对玄奘的请求那能顾得着。没得到朝廷答复,没有官方批准发给通行证和资助,要远涉几万里、跨越无数关卡、邦国,去远方的天竺佛教发源地,显然是极困难的。

对于玄奘西行准确年代,过去很多史料典籍记载玄奘离开长安西去的时间是在贞观三年(629)。但玄奘离开长安西行是趁关中有霜雹灾,是贞观元年的灾害事情,在《旧唐书 太宗本纪》记载:贞观元年夏﹐山东诸州大旱﹐令所在赈恤﹐无出今年租赋。八月﹐关东及河南陇右沿边诸州霜害秋稼。九月辛酉﹐命中书侍郎温彦博﹑尚书右丞魏征分往诸州赈恤”。又据玄奘法师译完「菩萨藏经」后所上的「请御制三藏圣教序表」记载﹕“沙门玄奘言﹕奘以贞观元年往游西域﹐求如来之秘藏﹐寻释迦之遗旨﹐总获六百五十七部。可证玄奘在贞观元年西行的)。

贞观元年(627年)八月,长安一带遭受严重霜雹灾害。朝廷诏令“灾民可随丰就食”,各地关卡可给于方便。玄奘借此机会混在灾民队伍中,西出长安,沿途乞讨,经天水、武威、张掖、安西,出玉门关,沿古丝绸之路北道,过哈密、吐鲁番,又经乌兹别克的萨马尔城,阿富汗的巴弥场,翻越巴基斯坦北部的兴都什大山,历尽千难万险,终于穿越了二十多个国家,踏上印度国土,到了那烂陀寺。

当时那烂陀寺是印度佛教界的最高学府,在此大小乘并举,以大乘为主。玄奘到那烂陀寺时,正是德高望重的戒贤大师住持此寺。这时,戒贤已百余岁,据说他对玄奘异常器重。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五年以后,又四处游学,游历数十个国家,虚心向名师请教。随后又回到那烂陀寺,向他的老师戒贤汇报学习情况,受到戒贤的赞赏。

印度戒日国王在曲女城举行了佛学辩论大会,请玄奘为论主,参加者有五印十八个国王、三千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两千人。当时玄奘讲论,大家可以随便提问题,但无一人能难倒他。此次辩论让玄奘名声大震,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

贞观十七年(643年)玄奘决定启程回国。次年,到了于阗(今新疆和田)。于阗地方官对这位饮誉印度的著名唐人高僧表示欢迎,立即派人将玄奘写给太宗的奏表送达长安,太宗诏令于阗、敦煌等地方官迎接护送玄奘法师回京。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到达长安,此时太宗已在洛阳,即将率军出征高丽。闻报,即诏请玄奘到洛阳相见。在阔别故土近二十年后,玄奘终于又回到洛阳。唐太宗在洛阳宫隆重欢迎玄奘法师,赐玄奘号三藏法师。玄奘上表请旨回故里省亲,得到唐太宗恩准,得以回偃师缑氏陈河村老家省亲见到老姐并修葺了父母坟墓。玄奘又到自己少年剃度出家的净土寺探望,并将从印度带回的贝叶经和佛舍利分出一部分安放在净土寺。在西安大雁塔门前有唐太宗撰、褚遂良书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此碑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碑中写道:“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明确提到玄奘法师“翘心净土”。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册《释氏稽古略》载:“(唐高宗)七月诏迎玄奘法师入居西明寺……五年帝幸东都,敕召僧义褒慧立等赴洛京,见帝于合壁殿。叙论称旨。留住东都净土寺。”

朝廷在长安建造译经寺院,请玄奘把从印度带回大量佛教经典,翻译成中文,唐太宗为玄奘翻译的佛经亲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加深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玄奘所写的《大唐西域记》,将沿途各国的风土人情及政治、历史、宗教、文化遗迹、轶闻详尽记录,不仅对中国绘画、塑像、古建、音乐艺术带来创新发展,也为研究中亚、南亚史地和社会风俗以及中西交通史、文化关系史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成为必读经典。

玄奘舍身求法,百折不挠、不慕荣利、刻苦奋斗的一生,彰显了中华民族高尚优秀的品德与精神。

玄奘在长安译经十九年,翻译佛经1300余卷,撰写有《大唐西域记》等专著,为东西方科学文化交流献出了毕生精力,于麟德元年(664年)二月,圆寂于长安玉华寺,享年65岁,安葬白鹿原。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玄奘遗骨又迁葬于樊川风栖塬,并修建了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肃宗题:兴教二字,从此取名兴教寺。位于西安城南约20公里处,长安区杜曲镇少陵原畔,玄奘法师长眠于此。

净土寺曾在唐武德九年(626年)四月被毁。当时唐高祖李渊诏令全国废除佛道,两年后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年(628年),净土寺又重建。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明代《直隶汝州全志.伊阳古迹》记载:净土寺在城北五十三里鸾峪沟 唐贞观戊子建(唐贞观戊子即公元 628年,为唐太宗贞观二年。此寺在北魏已有,实际是唐太宗改年号贞观后重修,为了避讳唐高宗李渊曾下令毁掉寺院的史实,既不说是复建,也不说是重建,只写一个“建”字)。该寺前水渠中出土有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伊阳净土梵宇佛像记并颂》碑载:洛阳管子休官林下,订盟泉右,瞻被水峪曰净土,万世上祀,宫墙庙貌。蜿蜒青龙,驯伏白虎,玄武垂头,朱雀翔至”

元代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洛阳净土寺又一次重修时,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的佛舍利被隆重安放在寺院的雲山舍利之塔中。净土禅出土有元代至元二十二年的《雲山舍利之塔》铭字石刻,铭文曰:雲山舍利之塔 菩大元國至元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一日 主持門资惠整等 匠人李二 建。证明此寺存放有佛祖舍利的塔。清张文德《春日游净土清凉金山诸寺》诗中提到当时净土寺存放有贝叶经佛舍利,诗云:晚来汲露煮茗芽,古寺无人犬护家。座上真文余贝叶,阶前云气绕昙花。蒲团半纳随藜杖,舍利多珠隐木瓜。为问老僧何处去,白云深锁众峰斜。诗文印证玄奘从印度带回的贝叶经和佛舍利安放在净土寺是真实的。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重修净土寺水陆殿和暨韦陀殿。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大补修中佛殿、六祖殿、伽蓝殿、天王殿、金刚殿。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对大佛殿屋面的翻瓦维修,大殿内砖芭上写有清代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重修字样。

净土寺佛寺大殿内内房顶中轴线砖笆上,有儒家天人合一字样图案,还有道家特有的阴阳太极图砖笆,这在全国佛寺中是极为罕见的。是唐太宗主张大唐宗教文化三教(儒、佛、道)合一,和谐共处的历史见证。

由于年代久远,净土寺大佛殿山墙上部前檐墙体走形,出现较大裂缝,梁檩发现脱榫开裂,石质廊柱明显向前倾斜。以上险情有日益加大趋势,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大殿前倾倒塌的严重事故。2006年,新华网和洛阳晚报等媒体对此进行了图文报道,引起伊川县政府重视,县政协主席李其超亲临净土寺调研。2010年伊川县政府拨专款五万元,对净土寺大佛殿向前倾斜廊柱和前檐进行修复,消除了倒塌隐患。

2012年壬辰龙年,是玄奘法师剃度洛阳净土寺1400周年,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特为洛阳净土寺撰文,伊川县政府立石纪念。

紀念玄奘法師淨土寺剃度一千四百周年碑文:

東土華夏,天中佳域。文明發端,尋根聖地。淨土襌寺,創於北魏天賜延和。東依嵩岳,少林為伴。西鄰伊水,昆侖脈延。南瞻九皋,鶴鳴天室繞紫煙。北望龍門,五都薈萃伊洛間。雲山最勝處,鸞鳳浴溝溪。古道要衝地,絲路紐帶連。孝文都洛,葺淨土寶刹,開龍門佛龕。吉壤靈地,淨土皇家寺院美名傳。

玄奘法師,名陳禕,隋開皇二十年生於洛州緱氏縣,兄長捷出家東都淨土寺。褘九歲父亡,兄憐弟罹窮酷,攜褘別緱山故土、出大谷,越水泉、循鸞水達雲山梵宇。翹心淨土,誦習維摩、法華。

大業八年,大理寺卿鄭善果受皇命度僧,以褘幼少不取。褘答: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果贊曰:誦業易成,風骨難得。此子必為釋門偉器。特准褘十三歲破格剃度,法號玄奘。時淨土寺有景法師講涅槃經,嚴法師講攝大乘論,奘勵精無怠。

其後隋唐劇變,帝城遭劫。奘情達變通,武德元年與兄離淨土寺,沿秦楚古道達長安大覺寺就嶽法師,遊學成都空慧寺,荊州天皇寺。北遊相、趙,謁深法師。鉤深致遠,獨悟幽奧。為解惑辨疑,貞觀元年乘危遠邁西天佛國,遍遊五天竺,功成那爛陀,曆十七年而東歸。太宗皇帝賜號三藏法師,親撰大唐三藏聖教序,贊玄奘幼懷貞敏,翹心淨土,淨土禪寺名揚寰宇。壬辰乃玄奘法師淨土禪寺剃度一千四百周年,時逢盛世,政通人和,農不納糧,城鄉巨變。追思先賢,信眾合力振寶刹,使淨土禪寺殿閣巍峨、寶蓮炫目、巨佛雄偉、法相莊嚴、雲山舍利寶塔金光燦然。淨土寺,永遠是人們嚮往的一方淨土……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 河南省佛教協會會長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撰文

中國佛教藝術雜誌社社長張校笙書丹

河南洛陽淨土寺主持 釋如琛

洛陽淨土寺文化保護理事會

翟智高 鄭貞富 張軍濤 張來昌 趙智 邢玉宗 魏得金 李占鋒 霍學武 魏小海 馬六星 魏剛鋒 魏繼紅 邢會建 杜從靈 李素梅

河南省佛教協會 伊川縣人民政府 立石

歲在壬辰龍年壬子十一月初九冬至吉日

佛曆-2556年 公元20121221吉日

2013628日上午,玄奘法师净土寺剃度一千四百周年纪念碑揭碑仪式,在千年古刹洛阳净土寺隆重举行。此次盛会由伊川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亲临净土寺参会。伊川县副县长姬长江主持,伊川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延龄,洛阳著名历史文化学者、洛阳师院老校长叶鹏;台湾著名文化学者李星汉;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分别进行了发言。

净土寺主持如琛大师为复兴净土寺院,十几年来不辞辛劳化缘募捐,先后恢复东西配殿,敬塑佛像,建厢房、栽竹植柏,五里三寺巨佛及云山舍利塔铭现瑞传遍海内外。鸾浴沟(水牛沟)村领导张来昌、张军涛鼎力支持,寺前道路硬化一新。

为纪念净土建寺和玄奘剃度重大历史大事,如琛大师与净土寺保护理事会积极筹划,由翟智高负责编撰净土寺史料图文,邢会建联络制版,伊川县光阳劳务输出公司赵光阳赞助印制。少林高僧永乾法师敬献宝鼎,梁安民先生设计铸造奉献千斤香炉大鼎。霍学武、邢玉宗、张军涛、李占峰、魏得金、魏小海、马六星、魏刚锋、魏继红、杜从灵、李素梅等积极联络使巨碑及时平安刻立。伊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延岭、 县政府副县长姬长江、县政协常委赵建智、县宗教局局长张冠军主持操办玄奘法师剃度一千四百年纪念碑揭碑仪式庆典,永信法师与各地高僧信众云聚净土圣地,洛阳著名国学名人叶鹏、乔仁卯、李星汉出席,新华人民凤凰少林及海内外各大网站头条报导,千年盛典 辉煌再现

净土寺玄奘剃度一千四百年纪念碑的揭碑仪式的举行,标志着净土寺的保护管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对净土寺营造良好的文物保护氛围、提高广大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推动文物保护深入开展、挖掘、推广净土寺佛教文化及玄奘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图片:洛阳净土寺玄奘剃度1400

附录:新华网河南频道628日电  628日上午,玄奘法师净土寺剃度一千四百周年纪念碑揭碑仪式在千年古刹洛阳净土寺举行。

随着柔顺的红绸被揭下,东土华夏,天中佳域。文明发端,寻根圣地。净土寺,永远是人们向往的一方净土……”,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撰写的碑文,以大气之笔,概述了洛阳净土寺的历史渊源,玄奘幼怀贞敏、在该寺剃度出家、后乘危远迈西天佛国,遍游五天竺,功成那烂陀,历十七年而东归,成为闻名中外的佛学大师的史实。

洛阳东都净土寺位于龙门石窟南二十多公里的伊川白元乡鸾浴沟村,这里背依龙门,面向九皋,西邻伊水,鸾水绕门;秦郑、秦楚、周楚古道从寺院附近经过,自古以来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宝地。

据史料和出土的明代石碑铭文记载,洛阳净土寺创建于北魏天赐元年(404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隋时净土寺属皇家寺院,有景法师在此寺讲涅盘经,严法师讲摄大乘论。《旧唐书》记载: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于东都净土道场。隋大业八年(612年),玄奘法师13岁时在净土寺剃度出家,距今已1400年。玄奘在洛阳净土寺学习,奠定了他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雄心,在这里形成自己的观念、思想,是他西行取经求法人生之路起步的第一站。

玄奘从印度带回大量佛教经典并以毕生精力翻译成中文,太宗皇帝赐号三藏法师,并为玄奘翻译的佛经亲撰《大唐三藏圣教序》,使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更大。玄奘所写的《大唐西域记》,将沿途各国的风土人情以及政治、历史、宗教、文化遗迹、轶闻详尽纪录,不仅对中国绘画、塑像、古建、做道场、音乐艺术带来创新发展,也成为了研究中亚、南亚史地和社会风俗以及中西交通史、文化关系史等,提供了极宝贵的资料,成为必读经典。

玄奘舍身求法,百折不挠、不慕荣利、刻苦奋斗的一生,彰显了中华民族高尚优秀的品德与精神。玄奘法师净土寺剃度一千四百周年纪念碑落成,人们将会以新的视觉重新认识玄奘和他所剃度出家的洛阳净土寺。

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宗教事务局

唐三藏纪念碑碑文

大唐三藏玄奘法师,俗姓陈,名祎,为世家之后。幼习儒典,长饫佛经。年十三,披剃于洛阳净土寺。游历讲肆,洗耳净心。年二十一,成都受具,坐夏学律,练志菩提。既遍谒贤,备餐其说,惑宗途之异,遂誓游西方。贞观三年,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经行数万里,游学百余国,目晓耳闻物产风土之差、习俗山川之异。归作《大唐西域记》,成就世界文化名著。奘师游学,转益多师,棲迟名寺,那烂陀寺,僧徒常有万人,并学大乘兼十八部,爰至俗典《吠陀》等书,因明、声明、医方、术数亦俱研习。奘师于此依止戒贤法师研习唯识诸典,造《会宗论》等。贞观十四年,奘师遄返中华。途经曲女城,因戒日王之请,无遮大会上,讲述《制恶见论》要旨,竖立真唯识量论式,获大乘天解脱天之美誉。回归中土后,奏陈翻译,敕住弘福、慈恩等寺,译《瑜伽》诸典。所译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并译《道德经》、《大乘起信论》为梵文,远传天竺。惠泽遐流,照古腾今。诚乃中印两大文明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之开拓者,勋业昭昭,师不愧为世界伟人也。
乃为颂曰:

乾坤正气,河岳英灵。文明先驱,和谐典型。

天竺求法,东土传薪。名王率领,外道咸宾。

京都际会,著译真虔。鸿名绝后,懿德光前。

兄弟中印,贞石高崇。慈光永在,依恋无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宗教事务局

                              OO六年十一月

 

 

 

 

 

 

 

 

 

 

 

   2013 6 28 五月二十一,李星漢(右一)、释永信(右二)、王延岭(左一)、叶鹏(左二)为玄奘法师洛阳净土寺剃度一千四百周年纪念碑揭碑:

2014年1月24日 洛阳白马寺释延武法师(左三)在净土寺:

  附录:北魏王朝决定迁都洛阳,龙门伊阙当时属于新城(伊川)县辖区,新城县的官员,当听说北魏朝廷要迁都洛阳时,便利用开山修水利工程之机,于太和七年(483)开凿出第一个古阳洞石窟,并造出主佛像。龙门石窟中的古阳洞,南壁现存的《孙秋生等二百人造像记》,横额形碑铭在其开头刻写着“大伐太和七年新城县功曹孙秋生新城县功曹刘起祖二百人等敬造石像一区”,年号“大伐”的“伐”字,是“代”的异体字:

      十年后的太和十七年(49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建嵩山少林寺,修葺洛阳净土寺。
    明代《净土禅寺记》,有汝州风穴寺和洛阳各县寺院主持均有签名的石碑,此净土寺的规格非同普通寺院是毫无疑问的:


图片:净土襌寺記




图片:嘉靖十一年净土襌寺記 石碑特写 寺剏自〇〇天赐延和間歷乎宋沿乎金元.


伊川这个净土寺就是历史上的洛阳东都净土寺,有以下几方面佐证资料:

  1、伊川白元鸾浴沟净土寺除了出土有明代嘉靖十一年《净土襌寺記》石碑外,还出土有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伊阳净土梵宇佛像记并颂》碑,记载净土寺位于“洛阳管子休官林下,订盟泉右……时则予方逆旅伊洛---见净土之祠宇--瞻彼水峪寺曰净土,蜿蜒青龙训伏、白虎玄武垂头、朱雀翔舞万世上祀,宫墙庙貌---嘉靖二十一岁次壬寅”。证实此净土寺属洛阳管内的著名寺院,是东都洛阳仅有的净土寺。
     迄今为止,洛阳区域“有物可看、有话可说”的净土寺就是洛阳龍門石窟南伊川鸾浴沟的净土寺,在这个佛教寺院净土寺大殿屋顶中轴线的砖芭上,有道家特有的标志阴阳鱼图案,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儒释道和谐相处的实物见证:


图片:洛阳净土寺(题词:释永信)





   2、净土寺创建于北魏道武帝天賜元年(404年),距今已有1610年的历史,出土的明代嘉靖十一年碑刻是真实可靠文物,题目是“净土襌寺记”,明确刻有此寺剏建于〇〇天賜延和间(均是北魏年号)与当时河洛的历史史料相吻合。

    
   3、净土寺所在洛阳伊阙南伊川地区,秦汉北魏叫新城县,龍門石窟第一个有佛像的古阳洞,就是新城县的官员孙秋生刘起祖,带领二百人开凿的龍門石窟第一窟。唐代改为伊阙县。新城在汉代就属于洛阳管辖,东汉《后汉书》有马融所作《广成颂》载天邑灵囿在洛京伊阙南新城:“是以大汉之初基也,宅兹天邑,总风雨之会,交阴阳之和。揆厥灵囿,营于南郊。骋望千里,天与地莽……遂栖凤皇于高梧,宿麒麟于西园……永逍摇乎宇内…..丰千亿之子孙,历万载而永延。礼乐既阕,北辕反旆,至自新城,背伊阙,返洛京。”
   4、隋大业二年,隋炀帝去江都走的是大运河乘的是龙舟,而回来时走的是陆路,到洛阳南的伊阙县后,自伊阙“陈法驾”,备千船万骑,浩浩荡荡入东京洛阳。当时净土寺属皇家寺院,正在炀帝“陈法驾”的位置,为隋炀帝陈法驾是理所当然的职责,伊河西岸就是伊阙县城,是最有资格准备“千船万骑”的地方官府。    《隋书·帝纪第三·炀帝上》载“(仁寿)四年七月,高祖崩,上即皇帝位于仁寿宫。......十一月已末,幸洛阳。癸丑,诏日:...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故汉祖日:‘吾行天下之多矣,唯见洛阳。’自古皇王,何不留意,所不都者盖有由焉。或不九州未一,或以困其府库,作洛之制所以未暇也。我有隋之始,便于创慈怀、洛,日复一日,越暨于今。..今可于伊、洛营建东京,便即没有分职,以为民极也。”

   《隋书·帝纪第三·炀帝上》载:“(大业元年)三月丁未,诏尙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实之。”“又是阜涧营显仁宫,采海内奇禽异兽草木之类,以实园苑。徙天下富商大贾万家于东京。辛亥,发河南诸君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大业)二年春正月辛酉,东京城,赐监督者各有差。.......三月庚午,车驾发江都。......夏四月庚戌,上自伊阙,陈法驾,备千船万骑,入于东京。”
  

图片:洛阳伊川地形 水系与古道图净土寺:
   5、大业七年(611年)下令伐高丽,在洛阳征民夫十万,十六岁以上男子皆得随军出征。总征全国陆路之兵集中于涿郡(今北京西南),又调江淮以南水手、弩手等共7万人北上;同时征发大批挽车、驾船民夫向前方运送兵器粮秣等军需物资。总兵力约为一百一十三万余人,号称200万。运粮民夫倍于士兵。陈褘的二哥陈素此时已符合“十六岁以上男子皆得随军出征”的年龄,他不愿打仗,只有一条出路,就是出家为僧。于是,陈素偷偷从老家缑氏陈河村出发,经大口、寇店、大谷关,翻越嵩山水泉口,经秦郑古道到了洛阳城外龙门石窟南的东都净土寺,化名长捷,出家当了和尚。撇下弟弟陈褘在老家,孤苦无依,到姐姐家去生活也不是长法。于是,陈素又将弟弟接到净土寺。


    唐 道宣《续高僧传》卷四《大慈恩寺释玄奘传》云: “兄素出家,即长捷法师也。容貌堂堂,仪局瑰秀。讲释经义,联班群伍。住东都净土寺。以奘少罹穷酷,携以将之,日授精理,旁兼巧论。”。《大正藏》卷50《慈恩传》卷上说:“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东都净土寺。察法师堪传法教,因将诣道场,诵习经业。”

偃师缑氏玄奘故里去往东都净土寺的线路:





   6、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国号唐。时王世充占居洛阳,唐军与王世充为争夺洛阳又打了四年战争,武德四年(621年),王世充降唐,大批不愿降唐者纷纷削发假扮成和尚躲入洛阳城中各个寺院道场。李渊下令唐军废除洛阳城端门楼、乾阳门及阙楼。为了消除隐患,李渊又下令废洛阳城中及城郊地区各寺院道场,只留三十个僧尼,其余全令其还俗。 武德九年(626年)四月,唐高祖李渊诏令全国废除佛道,洛阳仅保留寺观各一所,其余全部废除 。如果当时洛阳建阳门真的像清代徐松说的有一个净土寺,此时也毁去不存了,怎会再有至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净土寺由建阳门迁至上东门内毓材坊?
   玄奘法师是在贞观元年已孤身一人去西域了。在他译完「菩萨藏经」和撰成「西域记」之后﹐所上的「请御制三藏圣教序表」一文中说﹕沙门玄奘言﹕“奘以贞观元年往游西域﹐求如来之秘藏﹐寻释迦之遗旨﹐总获六百五十七部”。由上述可证,玄奘在贞观元年西行是可信的。此时洛阳城内哪会有他出家的净土寺呢。清代徐松写的《唐两京城坊考》,把赫赫有名的洛阳东都净土寺写的是迁来徙去的说法,不仅是孤例,而且不符合历史事实,去洛河水中能寻找到毓财坊吗?徐松的小说家之言,虚无缥缈,在他的著作中,就把长安的很多寺观写的是张冠李戴,徙来迁去,就是让你光能听见,摸不着,看不见,找不着。所以他说的洛阳毓财坊的净土寺怎能当真?)

7、净土寺出土有元代《菩大元國至正二十二年雲山舍利之塔》铭刻等:



图片:雲山舍利之塔菩大元國至元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一日主持門资惠整等匠人李二建.


8、净土寺大殿前廊,隋唐之前的砂岩四方八棱水波纹石柱:

 

 

 

净土寺出土文物:

 

    净土寺出土:清乾隆三十年圆寂上满下洋水庵和尚之塔 金山寺 清凉寺 嵩县小里沟圣水堂铭文石刻:

清雍正十一年重脩水陆殿暨韋陀神殿碑記(拓片):

圆寂僧会司上佛下亮昭然和尚塔誌 大清嘉庆二年三月十五日毂旦:

净土寺出土:清嘉庆十八年重修碑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曾长期在科研部门工作,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攻关研究项目,成果记在史册里。哲人有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爱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
每日关注 更多
翟智高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