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是人类珍视自己的结果,是每一个人对人类的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过往”是我们的生者,“现在”是我们的养者;这就需要爱?因为“过往”是我们、我;“未来”是我们的延续和证明;但是,人们有时候会怕“未来”,因为它可能不属于我们、我,或者不存在了。对人类自己过往和未来的研究,最为震撼的是“穷”,不是“富”;是小不是大;是简单至极。为何不强调现在?如果强调“爱现在”,是一种教育。
正是由于人类的这种顾虑,哲学以其最普遍的使命肩负着探索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变”的哲学自视“开启”了对人类最一般规律的普遍研究,并期待着后人循序渐进,不断丰富和完善人类及其生活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由于一切都是变化着的,哲学想不变都是不可能 ,“自大”的人类试图找出一条能够一劳永逸的规律,其实是徒劳的,相信也是无益的。人类长河崎岖蜿蜒,什么时代乘坐什么船,选择是不同的,相同的是人类自己,是不同时代的人类全部。他们可以以史为鉴,也可以创造历史,当然也可以毁灭历史。
在人类创造的历史中,被归结为自然、社会和人类自己,也可以理解成:环境、人群和人。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也是以人的生存环境需要为出发点和终点;对人类自己的研究,美其名曰:文化;对人类自己的研究,以生物学为课题。文化的研究是人类对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思考的基础,是一种人类思想的产物,也是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历史记忆。马克奥勒留认为:人类只不过是在物质社会的基础上,重复着一些活动。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说都是“人”在做着一些“必须”的事情而已。——也就是说,都是人类自己为了生存下去而和大自然和人类同胞们一起或有意或无意在“重复”着为了生存下去的生活。
互联网及全球化对人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面对这一巨大冲击,人类很不适应,产生了多种理论。如何归类这些理论,可以参考历史;但是,不等于就是未来。历史的价值在于其形成人类自身的重要事件本身,就像今天的互联网成为历史以后,它所能给后人的参考价值一样。这一切都是人类自己演变过程中的一些“事件”而已,对这些“事件”的态度及行为结果,都是围绕着人类生活下去这一主题展开的。
不论以互联网为主体产生的理论多么精彩,它离不开人与这个社会、自然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恒定”的,人对人类社会的变化是持续动态的。也就是人类对由人类自己产生的社会及创造出的各种工具不断地演绎着各种理解和理论。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纵观整个人类的历史,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猿到人;从人到人类社会;从私有到公有。一个人的生存能力不足,产生了诸如原始公有,族群及社会(包括组织及国家),再到是以私有为主的组织共享共用公有的社会。
现在互联网时代开启了全球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未来最大的改变就是对国家的改变。全球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一个人长大了一样,不能像小孩子那样动不动打架,而各种矛盾又促使着双方必须忍耐和向文明友好的方向发展。最终使得全球化融合成为一体,只是分工不同而已,最终实现大家为大家。从现实的角度,提倡爱是现在需要爱,是未来的常态。人类本身就是从为了生存而相互依存,从而建立了国家抵御人类相互之间的“不同”、不能解决的分歧以至于威胁生命或阻碍个性(或个体)发展。
现在提倡的爱,是局部的。大都是因为某个目的而爱,而不是共同的目的;换言之,是一种私有的爱。从不得不为了继续生存下去而形成的原始社会,再到人类人为的、为了个人的利益而私有的私有社会,再到人类满足了物质需要到精神需要,奉献就成为人类表现自己的主要价值标准。谁奉献的多,谁的人生价值就更大,这符合人的天性及人类社会形成的人的基本特征之一。
比方: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是以同族同宗理由,巧妙地利用了国际法及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法律。这里面有公有私,胶合在一起。由于没有全球化的标准,或者说各国还是以各自利益为最高目的,人的价值也只能局限在这里面,也就是以国家为主的时代特征里。所以,爱的付出大多是以国家为局限性释放出来的,除此之外,不同的组织团体有不同的付出方式。超越国家,同样有国际的爱。
相关阅读:潘新:KK书评兼感悟 http://www.chinavalue.net/Biz/Blog/2014-3-22/1023168.aspx
2014-03-23*19:08于广州PHcity
【版权所有、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