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嘉珉老师“你的"面子"有多大?” 有感
【前言】最近我在想,第一夫人为什么频频随访?
人有两大天性:依存与表现。
“依存”是指人对其生存依赖的大自然的畏惧而产生的必需与其他人合作的相互关系,为了生存下去的“依存”活动,也就是必须“爱”的基础;
“表现”是一个人作为人,把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展示出来,以他个人的方式证明他是怎么样(或什么水平)的人 ,以及他个人在对人类相互依存的生命历程中的贡献值(包括帮助他人和幸福自己)。
——张 海 勤
【版权所有、禁止侵权】——这也是一种陈老师文中批评的“面子”的造作?
陈老师通篇几乎都是在数落各种各样的“面子”,大到国际或国家,小到个人言谈举止。我理解陈老师的“意外”的言外之意是说实事求是才是根本;或者从现实角度、大爱无疆至上等方面去处理“面子”上的事情才是正统。陈老师例举了很多中外古今的经典故事来证明:死爱面子,活受罪。
陈老师此文可能多是“批评”和“教育”爱面子的人或事,没有肃清“面子”的由来。或者人们为何如此容易“爱面子”、如何在“面子”上栽了跟头,甚至是命丧黄泉?究竟“面子”是从哪里来?他为什么能够置人于死地,让人的生理活动突然“红”面,应该是“爱”面子,怎么“红”面子?脸红是爱面子的生物反应。
“面子”是一种道德的镜子,道德水准怎么样?“面子”的反应就有多么红?“面子”是一种道德的尊严,当然,面子也是一种道德行为的工具之一。陈老师已经把“面子”揉的够“面”了,这里不再雪上加霜、伤口撒盐了。我持一点点美女的保留态度:红一红够舒服,够美丽动人。够“春”、够“纯”、够女人。
中国是礼仪之邦。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上世纪1990年代),一位年龄五十多岁的老同事在办公室里调侃咱们中国人:
1、公交车上经常播报,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给有需要的乘客让座。一个老外听懂了,问同行的中国人:尊老爱幼在我们国家做得也很好呀?为何(独)成了你们的传统?
2、老外和中国同行者都看到了地上有一枚硬币,老外弯腰从地上捡起了这枚一角钱的硬币,问中国同行者,你为什么不捡?(注:那时候中国人刚刚脱贫不久,正处在爱面子的潜伏期),中国同行者就说,哎呀,一分钱,捡起来人家笑话。老外惊讶且严肃的说,这不是钱的多少,而是这枚硬币上有你们国家的国徽。
不管怎么样?这个故事之后,到今天整整20年了,说实话,见到硬币或纸币掉在地上,不论大小,除非特别情况,我都会捡起来。不过,每次捡的时候,我还是感到有人在“耻笑我”般的脸红。同时,捡起来后,我总是会自然自语掩饰自己的脸红,或者故意的展示给其他人看一看,让后羞羞答答的收起来。说来也怪,也许与此有关,我还多次捡到百元大钞。
以上两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折射了面子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对立面。一方面就是陈老师数落的那些“面子”;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形象问题。也就是文章开始提及到的为什么习夫人频频随访。从历史上追溯,三千年封建统治,强调的都是礼仪之邦、仁德执政;君臣有别、生死相关。严格的封建制度,把中国人的面子强加到政治里面,体现在国家制度上,涉及到人的性命。自此,面子就在人们的心中和行为中深深的扎根,以至于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礼仪。当然,国外也应该是如此的。
从一个组织(包括国家、企业、个人)的面子来看,它从精神层面体现组织的意志,提升组织形象,给组织成员、外人(顾客)以良好的形象示意,产生“生产力”,也体现了礼仪文明。品牌众多、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品牌的面子无疑是很重要的。而且,面子的塑造是以一种结构性的构件勾勒出品牌的文化内涵。这些年,我们国家的产品从过度包装到精心打造品牌,多是一种面子的修饰行为,客观上,有些像月饼一样,已经过犹不及了。
一个国家领导人的言行、穿着、思维逻辑,给人民以强烈的直接感受,鼓舞人们,凝聚人心,提升国家形象,产生品牌效应的生产力。良好的形象包括美丽的穿着和亲民的穿戴等。
“面子”是通常所说的“爱面子”的简称,也就是陈老师文中所描述的那些不良举动。我们需要的形象,不应该仅仅是“爱面子”那么肤浅,而是一种礼仪和宣传的功能和标准。
(草稿……)
2014-03-26*22:13于广州PHcity
【版权所有、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