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吐鲁番出土几千年前麦秆与中原有关

翟智高 原创 | 2014-04-02 19:46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最近,从新疆吐鲁番胜金店古墓群出土的3100株麦秆,金黄的小麦杆,新鲜如才被碾压过,有的麦秆上还有完整的麦穗,也呈现金黄色。研究人员认为出土的麦子距今大约距今大约2200年前—2050年前,应为西汉时期或更早,并提到小麦大约是四千多年前传播到新疆。

考古人员正在清理麦秆。(图由中国科学院人文学院科技室与科技考古系提供)

     距今四千年前也就是中原的夏代,史料记载夏王朝最后一帝是夏桀,被商汤打败,桀的儿子淳维(又名熏育,亦称荤粥),率遗众西迁北徙,后裔在西北发展繁衍,由原来在中原的农耕为主,转变为以游牧为主的匈奴族。《左传·昭公九年》:“ 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我西土也”。《史记·匈奴列传》:“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乐产《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荤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由此可以表明,匈奴是夏桀的苗裔后代,夏桀原居中原,兵败被成汤流放南巢而亡。他的儿子荤粥带着妻子以及父亲桀的众妾后代逃奔西域边疆繁衍。最先荤粥是逃到河套地区,即后来的西夏区域。后又向西域和北方迁徙,西周时被称为严允、山戎、犬戎。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林胡或者林人。秦代称之为西戎、戎人、戎狄,又逐步演变成匈奴族。
    由此可知,新疆吐鲁番胜金店古墓群出土的小麦秆,当与夏人后裔西迁有关,不仅佐证了几千年来中原与新疆种植小麦的模式大同小异。更证明了中华民族“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根脉源远流长。
 
 
 
 
附录:
新疆出土公元前小麦 部分麦穗完整呈金黄色(图)

 

 

  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4月1日对外称,该院与中国科学院达成协议,从吐鲁番胜金店古墓群出土的3100株麦秆,已被送往中科院人文学院科技室与科技考古系研究人员手中,这些两千多年前的麦子将接受植物考古学研究,其研究成果将年内出炉。

 

  据吐鲁番学研究院技术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上述麦秆出土于胜金店古墓群M9号墓葬,当时这些墓葬是用来当做墓棚。该工作人员称,这些麦秆足有10厘米厚,在麦秆下面是15厘米到20厘米厚的骆驼刺,其下面才是完整的墓葬。而这些麦秆也是迄今为止,世界考古史上数量最多、保存质量最好的小麦。

  出土的麦子距今大约距今大约2200年前—2050年前,应为西汉时期或更早。两千多年前的麦子如今还呈现出:金黄的小麦杆,新鲜如才被碾压过,有的麦秆上还有完整的麦穗,也呈现金黄色。

  从目前研究来看,专家们得出初步结论,两千多年前吐鲁番地区的每株小麦平均麦粒达到10粒。中科院人文学院科技室与科技考古系研究人员李晶静表示,现在的麦子每株麦粒为20粒到30粒。经过两千年的发展麦粒也才翻了一番,说明吐鲁番当时的小麦种植栽培技术相对很先进了。

  李晶静说,小麦大约是四千多年前传播到新疆,但是长久以来小麦的种植方式、加工方式在新疆如何进行,一直是个谜团。此次研究发现,至少在吐鲁番地区,小麦的种植已经是“精耕细作”,当地古人已经定居,并且在游牧之余,开始花费长时间来打理麦田,也说明小麦在当时的吐鲁番地区已得到大面积种植。

  据介绍,初步研究成果已让专家们兴奋不已,因为对麦秸秆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人类食物生产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等。

  “这一时期有可能是该地区古代民族从游牧向农耕逐渐转型的时期。”李晶静说。专家们也发现,吐鲁番地区对于麦子脱粒技术可能开始使用“连枷”这种古老的农业工具。

  据悉,随着研究的深入,这批麦秆所携带的古代信息,或许会为西汉王朝在吐鲁番盆地经营屯田找到实物证据。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曾长期在科研部门工作,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攻关研究项目,成果记在史册里。哲人有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爱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
每日关注 更多
翟智高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