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模式

张云计 原创 | 2014-04-08 22:01 | 收藏 | 投票

臭批

卢老弟专程来我办公室找我“理论”,主要是批驳我所谓的“血型论”,特别提到在测评工具分级中,血型与性格相关性较弱,在所有的测评工具中几乎排名最末,仅供个人消遣而已。

特别地,卢总还特别提到了理性与感性的关系:管理的最高阶段、最高境界几乎肯定是感性的(正所谓无为而治),而不大可能是逻辑的、定量的和理性的。

我完全赞同卢总的观点,并且近一步解读到,采用定性亦或是定量管理,与管理的情境关系甚大。一个公司的管理如果用一个三角形来形容的话,从顶端到底部分别用势、道、术来形容,也就意味着从定性(感性)向到定量(理性和逻辑)的过渡。

公司的精神领袖层面以取势为主,以无招破有招,更加强调“直觉”,而这种直觉大半来自于天生的;而到了基层,更多是创造性的执行,定量和逻辑也是必须要的,没规矩如何成方圆?凡事有个理在,基层更多是要通过“理性”的执行来实现决策层的“感性”目标。

公司上下全都是理性的、逻辑的,到处都是圈圈套套,如何实现创新?但公司全都是定性和感性的,也很难出效率。于是定性和定量、感性和理性一定是相辅相成的,绝对不可偏废。

曾经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讲,如果理性(定量、逻辑)和感性(定性、直觉)是马路的两端的话,中间一定是最安全的,两个边边又是井盖、又是路沿石,危险更大一些。

辩证                           

中国从来不缺少具有宏图大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愿意弯下腰去,愿意把小事做好、踏踏实实、扎扎实实、老老实实做事的实干家。

20世纪初,胡适先生就讲中国缺少定量,到处都是“差不多”先生,于是精致不起来。汪中求先生在他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就曾经讲过:差不就是不行,一点儿不能差。

现实的管理情境中,无论是公司的管理水平还是从事的行业都有区别,绝对不应该用一种方法来破解所有的问题,而是应该一视不同仁——放弃一刀切,来个切一刀吧。

企业管理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就离不开定量和逻辑,这些能让未来值得期待。

权变

 

凡事不能走极端,就是定量完全正确,定量管理的实施也是有其环境要求、有节奏要求的,再好的山珍海味,一股脑地吃进去也会自伤。改变自己不易,改变别人更难,且行且珍惜!

于是事缓则圆,凡事不急,只要方向正确,再慢的改变也比反复来得好。

 

张云计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生于1966年,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每日关注 更多
张云计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