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太极中国说之认识起点中的唯物与唯心
在进入正题之前,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由于博客文章往往比较简短,也比较零散,为了使我的文章稍微显得有点系统性和连贯性,我觉得有必要将“浅析太极图里密藏的中国未来”这个意思嵌进我以后文章的标题中,思考再三,感觉“太极中国说”这五个字既简短,又能体现我的核心观点,也就不自量力地将其添加在博文的标题之前,希望不要有生造语词的嫌疑;二是有朋友要求我简要陈述自己的总观点,再进行论述。坦白地讲,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因为它是现今所有学术研究成果的标准形式,但是,我个人认为如果采用这种体例,就有生造理论的嫌疑,所以我决定仍然按照“先事实,后认识”的原则进行写作,这样也与我所主张的“事实胜于雄辩”的原则相一致。
在研究认识过程的时候,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是:人们的认识过程为什么能够发生,或者说,人们为什么要动脑思考?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们的现实生活出现了问题——以往的生活过程无法继续进行、以往的生活方式无法继续展开,简单地说就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且与人们的初衷直接相背的结果——这种现象被西哲称为“惊异(surprise)”。如果这个结果还仍然处于可以控制和容忍的范围内,人们往往将其看作偶然现象而选择无视,但是如果这种结果总是不断出现、不断地冲击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以致于人们终于无法忍受这种结果所带来的不适感、受挫感的时候,人们才会意识到这是个问题,才会开动脑筋进行思考。
形而上学在意识到思考起源于问题的时候,马上就会从两方面展开追问:一方面他们会追问人们所意识到的问题与客观存在的问题之间具有大多程度的同一性?然后一头扎进在客观与主观之间寻找一个沟通的桥梁的泥潭之中;另一方面则开始追问人们的思考所赖以进行的基础或条件问题,然后一头扎进一个关于思维科学的逻辑学之中;
我不主张形而上学的研究方式,我认为它的研究过程实际上是以哲学家个人的抽象思维即追问代替了人们实际的思考过程,因而是脱离事实的玄想和猜测,而且这种研究方式存在着哲学家个人代替一切人的个人主义狂妄——所谓的追问只是哲学家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以他的思维代替了所有其他人的思维,他以他的思维力量推动着整个研究进行,这是不符合人们的实际思考过程的。
因此,我所研究的思维过程,必须始终在事实之中,通过事实研究事实。根据前面的描述,我们最起码知道了这样几个事实:一、思考能力是思考得以发生的主观条件;二、问题的真实存在是思考得以发生的客观条件;三、问题与思考并不是同时发生的,是问题激起了思考,而不是思考激起了问题,问题在这里是主动者,而思考则是被动的,二者之间是一种刺激与反应的直线关系;四、问题激起思考是通过首先激起人们的问题感(因问题所产生的不适感、挫折感等等感受)而发生的,也就是说,问题感是基础的思考,而思考则是顶级的问题感,二者之间呈现出前后相继、不断攀升的发展性特征;
如果就此就认定,在认识的开端之处,是客观事实决定人们的主观思维而不是相反,并由此认定认识开端在本质上是唯物主义的话,是非常不充分的,因为我们并没有完整的把握认识的真实过程,我们只是研究了认识的部分开端和开端的部分——我们只是研究了有思考能力的人们的认识的开端,却没有研究与他们同时存在着的没有思考能力的人,虽然这部分人与有思考能力的人所思考的问题之间并没有产生完全意义上的刺激反应关系,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忽视他们的存在,忽视他们在认识开端上的意义。
所以,与认识的开端相关的第二个事实是人们中总会有没有思考能力的人,这部分人往往由先天智障者、婴幼儿和后天智障者等三种人构成。之所以将他们与有思考能力的人联系在一起,是因为首先,他们之间本来就存在着真实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联系;其次,不论是有思考能力的人还是有思考能力的人,他们都是问题的承担者、表现者——他们共同表现着问题的各种形式、承担着问题的各种后果、演绎着问题的各种轨迹——一句话,他们一起构成着问题本身的实在样态;最后,在他们之中,婴幼儿身上蕴藏着未来的思考能力,他们是未来思考能力的拥有者,因而是未有思考能力者,是没有思考能力者中的顶尖部分。
现在来看看处于开端处的问题:问题是所有人的问题,没有人可以在问题面前置身事外,任何人都只能在问题之中——被问题所决定、所占有,人在问题面前的最简单的不同只能是问题的感受性的不同,正因为这种不同,人与人也就往往分化为两个彼此相对的部分,而这种分化之所以产生,并不是人能动的结果,反而是问题能动的结果,是问题表现自己的方式,或者说,问题正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二元分化来表现自己,所以,一当人与人之间出现了界限分明的二元分化的时候,正是问题公开自己的完整内容和本质的时候,也同时是问题开始实在化自己的时候;同时,处于问题之中的人们在各自的部分中,也因为二元分化而呈现出阵营化、核心化、机制化、实体化、发展化,所不同的只是二者这些特征的表现形式不同,至于这中间的不同对于认识、对于研究问题、对于解决问题有着怎样意义,有待后文阐述。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认识开端处的基本状况,我们借用太极图来说明:处于问题之中的所有的人以自己的全体性表现着问题的全部性,这相当于还没有阴阳分化的太极图;在问题面前,人们以是否具有思考能力为标准,分化成直接相互区别为有思考能力的人和没有思考能力的人,二者同时分别占据太极图的阴阳两方面,其中,思考和未有思考能力的人分别占据各自阵营的核心和顶峰——可以看做是太极图中的阴阳眼,这两部分人彼此区别,各自表现问题的一方面,但又共同构成人的全体,共同反映着问题的全部内容,当然,在开端处的阴阳对立是抽象的——仅仅表现为相互之间的区别性和不同性,但却并不能因此就否认他们之间是直接的感性的对立着的,因为区别正是对立的基础形式,相应地,全体则是统一的基础形式。
现在的问题是:太极图画出来了,认识开端处的基本概况也描述出来了,认识的过程该如何进行,这是接下来要研究的问题。当然,如果你认真阅读了我的文章,你会发现,我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我的所有思考都以唯物主义为根本原则——从实际出发,从事实出发,是我永远不变的信念!
(敬请工作人员将我的文章在首页中多停留几天,接下来的文章很可能会很长,我需要仔细斟酌,好吗?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