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义"的通信

何党生 原创 | 2014-05-17 07:46 | 收藏 | 投票

  尊敬的方老:

  校机关党委转来您的来信,读之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澎湃。您老耄耋之年,研读党章,怀追求真理之心,敲燧石以发斯问:“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马克思列主义“它的基本原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两问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性和当代价值性问出来,启我等后生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之机,敢不惶恐中将学习体会汇报于兹, 祈求赐教。

  一、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探索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这一直是思想家们的最高追求。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的头脑为宗教神学世界观所统治,认为人类社会是由上帝创造和主宰的,他们的中心观点就是“人的历史是神定的一种秩序”,西方近代不少思想家也立足于唯心史观探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17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柯,在其著名的《关于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理》一书,第一个指出人类社会历史是由人类自己创造的,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赫尔德是德国哲学史上最早论证人类历史发展有内在规律的思想家。他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同自然的发展一样,具有规律性。康德在《一个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一书中,不仅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有规律,而且还阐述了矛盾在社会发展规律中的作用。黑格尔是维柯以来历史发展有规律性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成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总结概括了科学进步、工业革命、市场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丰富经验和认识成果,把神学世界观从人类精神统治的宝座拉下马。

  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首要鲜明的特色是针对唯心史观在这个问题的见解,确立了其截然不同的研究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方法论——历史规律性是根植于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之中的,应当到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中去寻求历史规律,回答了一系列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一系列重大问题:社会是发展的,还是不变的?发展是由于神仙皇帝和英雄人物的力量,还是人民群众造成的?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决定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还是相反?一种社会被另一种社会所代替,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过程,还是偶然出现的?进一步说,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还是杂乱无序的?如果是有规律的,它的一般规律又是什么?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探求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经典文本。在该文中,马克思首次以抽象而思辩的语言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就是:他抓住生产方式这个核心概念,把生产方式的变动看作是社会发生变迁的关键。也就是说,马克思在这里从经济的角度,首次创造性地区分了人类历史前后相续的社会形态,其中,1859年的《序言》中的一段话可看作是一个最经典的表述:“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后来,斯大林以马克思的名义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进程规定一种普适性的公式,即著名的“五种形态说”。斯大林这种以马克思的名义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概括,对我国影响很大,特别是自从斯大林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节中把它体系化并传入我国之后,就成为金科玉律,不准任何人怀疑、挑战,于是人们普遍把社会形态更迭的相续,理解为社会发展的规律。

       什么是马克思所认为的社会发展规律?对规律这一概念,实际上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可以称之为“描叙性的”,另一种可称之为“规范性的”。前者只是在陈述事实上的前后相续;后者则是绝对命令式的规定,是必然的、给定的、非如此不可的。马克思确实提到五种社会形态的相续,但他的这一提法只是对西欧历史演进历程的一种描述的概括,只不过是对已往历史所作的一段概括性的描述,而不是定性为一种向着预定的方向发展的丝毫不可变更的内在规定。可以肯定的是,马克思并没有把五种社会形态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公式。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表现为社会经济形态的不断更替。他不是从精神、意识、文化等方面人手来探讨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而是从物质的产生方面来人手探求的。

  马克思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思想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作了经典的阐述。他告诉我们的是,如果要真正理解社会发展规律,一定要从那个特定的社会中与具体生产力水平适应的具体的生产关系出发。正是这一具有根本性的社会关系决定着其它所有的社会关系,它的总和就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并在这个经济结构上面建立起了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还有与它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这种基础与上层建筑就是社会结构的基本闪素,并在每个历史时期表现为某种社会经济形态。在这个复杂的关系和过程中,生产关系始终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更,这样就或快或慢地带来整个上层建筑的变革,并由此推动r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向更高级的形态过渡。

       这一理论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同时也说明了它的阶段性,把一个时代同另一个时代区分开来,并寻找到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但是,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社会发展规律思想时。并没有把它看成是能够概括或解释一切历史现象的“万能钥匙”或“绝对哲学”。他曾表示,他是学者而不是预言家,从来没有给自己提出过一张适合于各个时代和一切民族的历史时刻表的任务。

  我个人认为:强调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及人们的实践活动对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及意识形态的基础作用,强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引起的社会矛盾运动对社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强调人类社会将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总的趋势,简言之,人类社会通过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不断推动一种经济形态向更高的形态过渡(由低级各更高一级不断渐进、前进的“扬弃”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要揭示的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社会发展的进步性,使马克思主义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与时俱进,把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实践提高到一个新视点,从根本上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丰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内容的认识,主要是:

  1、赋予人类社会发展以不竭的根本动力,强调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完全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共产主义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中完全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一结论在现代社会并没有改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牢牢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执政的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的根本保证。

  2.赋予人类社会发展以优美的生态环境,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前提,人类文明的创造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支持,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赋予人类社会发展以蓬勃的全面态势,强调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辨证统一的历史过程,社会生产力、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与人的全面发展程度都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进而不断地推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4.赋予人类社会发展以多彩的文明时尚,强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l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当彼此尊重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承认并维护世界的多样性,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各国的事情应由各自国家的人民决定,国际上的事隋应由各个国家平等协商。

  5.赋予人类社会发展以突出的时代主题,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体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我们愿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主张各国政治上相互尊重,共同协商;经济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安全上相互信任,共同维护;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恐怖主义。

  6.赋予人类社会发展以必然的历史走向,强调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虽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因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而遭受到严重挫折,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并没有改变,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可以做出科学上的预见并应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的未来做出具体的设想和描述,以免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集中表现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三个方法。从立场来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从观点来看,马克思主义是包含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考、对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社会的总体分析、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大体设想、对落后民族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好社会主义等一系列观点的有机集合。从方法来看,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综合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三者之间还有不少重合的地方,立场、方法同时又是基本观点的表述,换句话说,某些观点本身就是立场和方法。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所谓基本立场就是其理论立足点,就是站在什么角度说话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使每一个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也是马克思主  义整个理论体系中最根本的一个原理,“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  马克思明确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1894年应邀用简短的词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列宁重申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结论。他指出:“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者更确切地说,把唯物主义贯彻和推广运用于社会现象领域,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列宁强调指出,密切联系群众,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而不为少数人谋利益,是无产阶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旧政党的最明显的标志。革命胜利以后,当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掌握国家政权时,党群关系面临更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但根本还是要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高度重视人民的地位。他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为此,他提出党和国家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也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

  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每一个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终价值目标,列宁进一步确立了明确的群众观点,中国共产党人在此基础上也

  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无不贯穿了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的基本立场。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内容,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律,科学预见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要内容的基本观点则是其中更具根本性和普遍性意义的观点的集合。

  一是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为重点,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以及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从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出发,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特征及其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彻底性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的历史功绩时说: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这里主要指的是唯物史观的伟大贡献。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斗争

  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无产阶级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他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又运用对资本主义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分析证明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剩余价值规律作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以此为核心,形成了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首先是关于商品和货币的一般分析,提出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其次,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提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详尽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本质、生产过程、方法、分配等内容。再次,分析了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科学结论。

  三是关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结论。在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的基础上,阐明了无产阶级的阶级特征和历史使命。在方式选择上,提出了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但并不否认和平方式的可行性。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预见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对社会主义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的基本形态进行了预测,概括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特征和发展进程,展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深入阐述,但也有些概括性的表述,如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强调改革的重要性,这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新经济政策为指导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等,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等思想,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也遵循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以上立场和观点的得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运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方法,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方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实现,从方法论角度来看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也可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恩格斯指出: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伟大的认识工具,这里主要也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功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不是照抄照搬他们提出的个别结论,而只能坚持其中的一般原理。胡锦涛指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如果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就不可能以正确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来认识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实践的观点,我们先回顾一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经典表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正是引入了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同时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辩证法,实现了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的变革,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实践的观点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学习、理解、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实践。马克思主义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可以说,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总结也要坚持以实践为基础,重视实践观点的重要地位。唯有如此,我们才是真正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其与后来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中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相一致的同样应当纳入基本原理的内容体系中来。换句话说,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会接受不断变化的实践的检验,我们力求从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体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是为人民谋幸福的理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灵魂,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质。今天能借方老来信的机会,梳理一下学习的体会,得到前辈的教诲,深感幸甚。

  近年来,市委党校坚持党校姓“党”,在教学改革中加大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学,本学期就开设了《共产党宣言》导读课程,我本人也在中青年班讲解党章。我想到,马克思曾满怀自信地提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相信在校委的领导下,在老同志们的关心下,党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科研将不断走向深入,更多地成果进入课堂,在研究、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发挥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也必将赋予广大党员干部以理想、信念和动力,“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最后,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对上述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何党生

                               2013年10月13日 

  

  

个人简介
中华大地,西高东低,大河东流,趋势也!何老师着, 日食无米之炊(读书),夜读无字之书(思想)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头脑里奔跑思想千军万马,述而不作,劳心活到2050年。
每日关注 更多
何党生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