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通书》第七讲 师第七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sina.com.cn | 2014-06-02 12:08 | 收藏 | 投票

 

        或问曰:曷为天下善?曰:师。曰:何谓也?曰: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不达。曰: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 ;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故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曷为天下善?曰师。什么是天下的至善?什么可以在普天之下作为社会的楷模与榜样?只有一个字回答这个问题:,老师及与其一体的师道,没有师道,师也不成其为师了。

这里为什么把“师道”提出来呢?一个社会如果失去“师道”,这个社会的教育就崩溃了,失灵了,整个社会的阳明正气起不来,妖邪之气就会漫延,社会就会陷入混乱之中。所以一个社会能否有序,就得看“师道”能否建立得起来,这也是如今教育体制中迫切需要解决和建立的。佛陀出世是人天导师,佛陀就是一个老师,就是一个导师,佛就是一个导师。孔夫子是圣人,开学收徒,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他当老师的历程,就是教化的历程。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这都是以前的说法,现在的老师成没有成为灵魂的工程师?教数理化,大学都产业化,经济型的,管理型的,MBA之类的,学经济的太多了,都没有去思考心灵,现在大学也不教心灵课,那天,陕西的那位心理学院院长来,好像也不是心灵课,专搞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嘛,好像也不触及灵魂,是治病的,治心病的。真正的灵魂工程师是圣人之道,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都是讲心性之道,所以,这个师是当之无愧的天下之善。

当然,这个道理很多人也不明白,所以,曰:“何谓也?”凭什么这样说呢?凭什么说师、师道就是天下善?宋朝的时候,君临天下,都没说皇帝为天下善,而师、师道是天下善。所以,很多人都有疑问:“何谓也?”

下边这段话,非常到位,周敦颐的回答出乎当时很多人的意料之外,曰:“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这个是非常不得了,平常大家看着这段话的时候,也就轻轻一笔带过,却不知这句话包括的信息量和修养功夫的力道是非常强劲的。性,我们都有性,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说不清楚,但是,每个人性情之中,都有“刚柔善恶”在其中,西方人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佛教里,既有菩提的种子,也有烦恼的种子,就看你怎么去料理这个心地里的内容。一片大地,可能有鲜花,也可能有毒草,可能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也可能有很多可恶的小动物,什么虱子蟑螂老鼠之类的,也可能有小白兔梅花鹿。最终我们的性情,每一个人的性情都是刚柔善恶相混合的,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并不是说那个人生下来就是善,那个人生下来就是恶。那个人就是刚,那个人就是柔。每个人的性情都兼具了刚柔善恶,关键是“中而已矣。”我们的性格是刚是柔说不清楚的,那是根据一定的因缘出发,在外缘的牵扯下而牵动的。因缘不一样,性情显现不一样,有的人很有脾气,到这里就没脾气了,有的人很窝囊,换一个环境他就不窝囊了。有的人在这里很优秀,换个地方就不优秀,为什么呢?把鱼赶上树,让雀鸟下水,那怎么成呢?鱼在水里游,如鱼得水嘛,把鱼放到天上去,放到陆地上来,就不行了。

人也是这样,各人都有适合自己环境的性格,也有自己性格相适应的环境,如果性情和外部因缘和谐,善因缘聚会,那么就如鱼得水,如果性情和外部因缘不和谐,那么就倒运,这些都是事后的事情。在先天上来说,包括在后天上来说,我们认为刚柔善恶都要得中而已矣,元辉的小孩一百天了,现在能说他的性格是刚吗?是柔吗?是善吗?是恶吗?还说不清楚。小婴儿,你能说他没有刚柔善恶吗?那肯定具备。鸡蛋里没骨头,为什么孵出的小鸡就有骨头呢?鸡蛋里没有羽毛,为什么孵出的小鸡会有羽毛呢?鸡蛋里也是既有骨头也有羽毛,只是没有孵出之前什么也没有,不存在。作为性,居中的时候,看不见它的刚柔善恶,但是它发展以后,在社会的生活之中,它的刚柔善恶就会表现出来。

为什么师、师道为天下善?周敦颐回答说:“性者,刚柔善恶居中而已矣。”但他的学生们还不懂,“不达”,没领会这个道理。所以,下边周敦颐跟他说:“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刚,要看怎么用,用得好,就是善,用得不好,就是恶。所以,刚善,表现为义,见义勇为,义利分明,义薄云天等等。“为直”,这个人性格很直率,不是那么扭扭曲曲,一肚子的鬼魅心肠,遮遮掩掩的。“为严毅”,现在当官的有“严毅”品味的有多少?既严于律己,又有果决行事的毅力,这是要固守道德和法律的原则才能透出的气象。

为干固,这些都有担当精神,有英雄气质才行的。如果不能作为,我们说栋梁之才,栋梁之才肯定是,骨干啊,他能承负重责,国家的事业,人民的利益,社会的责任,他都敢把它放在肩上。当然,既是为干,应该是很牢固的。

所以我们看,刚善的方面为义,我们是不是有仁义之心,义是外向型的,为别人排忧解难,见义勇为,经常做一些利人的事情称之为义。直,人与人之间打交道最怕不直,遮遮掩掩。我经常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多是聋子的对话,我跟你打交道,我抱有目的的,但是,我把这些目的都藏在心灵的底处,转弯抹角地跟你套近乎,弄得你晕晕乎乎的,把你弄到他的陷阱里,成为他的猎物。人的语言里有刚柔,有直曲,有阴阳,有真假,所以,语言的奥妙无穷无尽。人都需要直,唉,你把话说清楚,我听不懂啊。有人在那说半天,忽悠了一圈,不懂他说的是什么?《增广贤文》说:“山中有直树,世间无直人”。怎样使我们直?直是要返璞归真的,心灵受到污染后,就不直了,在利害是非关系之中,他畏惧,他害怕,他心有所图,所纵他不敢直,也直不起来。君子直道而行,心性直才能通于大道。

为断,断还是刚善啊。有的人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遇到事情不敢承担,老是一个斜肩膀,没有决断力。一是没有勇气,另一个也是愚痴,没有眼光。有智慧的人没有担当精神,也不行。为断,勇于决断,当机立断,这些都是刚的善的方面。,前面说了。但是,刚也有恶的方面,为猛,脾气刚猛,遇见张飞、李逵一样的很猛。为隘,狭隘,心胸狭小,很固执,固执是狭隘的一种表现,也有刚的成份在其中。跟他说什么都很别扭,很狭隘的别扭。还有强梁,性格与土匪一样啦,在社会上横行霸道,这种横行霸道也是一种刚,但是表现的是刚的恶的方面。

柔也有善有恶。“柔善为慈”,哎呀,这个人很慈悲啊,心性慈爱的人是很祥和的,其命运也是祥和的。柔善还“为顺,为巽”,巽就是伏,顺应和谦虚的意思,易经有巽卦,专讲柔顺和低下的好处。我们经常说男刚女柔,男以阳刚为美,女以阴柔为美,如果一个女孩子跟武松一样李逵一样,那这个女的肯定就不美了。柔的确有善的一面,善良慈悲柔和谦虚,这些是柔善的一方面。

但是柔恶的一方面呢:“懦弱”,懦弱就没用了,在事上畏首畏尾,没有开创和担当精神。“无断”,三国的时候的袁绍一样,尽管谋士如云猛士如雨,但是,“好谋而无断”,每天都在开会,有很多主意,今天一个主意,明天一个策划。但是他没有实施能力,没有决断能力。这个为“无断”。“为邪佞”,巧言令色,溜须拍马,这样的人也是一种柔。溜须拍马的人,天天给人戴高帽子,的确是柔之恶。我们需要一个人要有坤德,的确是慈悲柔顺,但是,千万不能搞成懦弱邪佞这样。懦弱邪佞非常糟糕。我们看见外面一些溜须拍马,狐言媚语的人,大家会看不起看不上。对于强梁的人,跋扈横行的人,我们也很讨厌。一方面,我们需要有刚善的一面,义、直、断、严毅,同时,也需要这样的人又慈悲又谦卑的一面,用孔子的话来说,温良恭俭让,这些都是柔之美。

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我们对刚,要居中,对柔,也要居中,刚柔并用也要居中。前面说的,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怎样使我们的性格居中?是在刚柔之中居中,不是使自己的性格偏颇,走向偏执的路上去,每个人都要经常反省自己。决断也是这样啊,刚善为诀断,柔恶为无断,懦弱嘛,柔恶。在学习佛法的时候,最怕的是没有择法之眼。没有择法之眼,就是愚昧。愚昧有时不是智慧生的,而是性格生的,性情之中,就是懦弱,就是无断,这个法也好,那个法也好,不知道玩什么,下不了决心,真的勇士,很刚毅的,就是守着这个,认定自己的路,一生一世就玩这个下去,马上决断马上行动。决断之后,对其他不动心,不论你说什么,就不动心,就守着这个。这个也是中道。

所以,“惟中也者,和也。”这个和,和谐嘛,《易经》里说:“保和太和乃利贞”,一个人对自己要和,与自己性情智慧要和谐。有的事情如果弄大了,你自己担当不了,担当不下,那个也不能和。干事,无论是刚柔善恶,一定要居中,只有居中才能知位守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安步当车,一直前行而吉无不利。这个中就是各人自己的位,在自己的因缘范围内居中,对这点我们一定要弄明白。“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这是在自己的因缘之中,在自己的份内,自己的位上居中,只有这样的居中才能和,否则,一切和就是空谈。《易经》的秘密都在这里面,易经六十四卦的秘密全都在这里边。如果不是居中,那就有麻烦了。如下围棋没有气眼,那肯定被别人剿杀了。

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什么叫,节就是时节因缘,要合符时节因缘,离开了时节因缘,谈什么中谈什么和?南怀瑾先生的老师袁焕仙老先生,别人问他:老太爷,什么叫中?老太爷拿了一根火柴,问:哪里是中?别人就说这儿是中。老太爷把火柴拧成两断,再问:中在哪里?刚才那个中就变了,不在了,中也是在变动之中。庄子在《齐物论》里就说:“为是不用,而藏居庸。庸者用也,用者通也”,行得通的才是庸,中庸,中就是庸,庸就是中,它对变动的目标,牢牢地把握,且不离中道。它不是刻舟求剑,不是在变动中死守教条,所以,一定要在变动中、运动中牢牢地把握中道,这个叫功夫。《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之谓中。发而中节之谓和”,我们结合《中庸》的这几句来看,这都是有承续关系的。

所以,中节,我们并不是说一个人没有脾气,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没有发作的时候,因缘没有来,没有外现,无所谓喜,也无所谓怒,无所谓哀,也无所谓乐,是个很宁静的情怀在心里边。好事情来了,该欢喜了,不好的事情,下边的人把事情作砸了,发发脾气也是应当的,怎么不当发呢?肯定要发脾气的。但是要中节,该喜的时候不喜,该怒的时候不怒,那这个人就有毛病。

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这个很重要,也很简单,为什么易简?易简就是一个中一个和,《中庸》里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最高的境界,是圣人的事。天下大道,就是一个中一个和。这个是至简的事,所以,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很多地方,书看得再多,如果不把这个挑明了,还是不得要领。这个要领就是要居中,不能狂喜,不能大悲,也不能大怒。另外,遇事要居中,处理事情的时候,要居中,不能超前,也不能落后。还有,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要把这个心弄和谐,自己内心不和谐,与环境不和谐,没得用。这个就是修身养性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高明的,不外乎这个,哪里还有其他东西?所以这个是“天下之达道”,是圣人的事。

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圣人立教的目的是什么呢?立教就是立一个指标,圣人立这个指标,目的是让人们自易其恶。一个镜子放在那里,我的脸不干净,不干净那就拿个毛巾把它洗干净啦。自己的形象丑陋,然后就料理一下嘛。有些人表情表达不好,笑得不好,对着镜子照一照,怎样使自己笑得好自然一点?发脾气不好看,这类行为动作,怎样使自己规范,有的人语言不好,用录音机录下来,让他听一听。我们以前在家里的时候,有对夫妇总是吵架,吵得一塌糊涂,怎么劝也劝不过来,有一次拿着录音机录下来,等他们心平气和的时候,哎,你们听听你们上次吵架的声音,他们听了以后,再也不吵架了,为什么?羞愧啊。脾气来了的时候,什么话都敢说,什么隐私秘密,互相挖对方的墙角,揭对方的短处,毫无情面。但事情一过,气一过,下来听见自己的声音,恨不得自己钻到牛粪里去藏起来,很难堪的。所以,我们自己语言不好说话的感觉不好,最好录音,或者请别人录音,把自己失言失礼失仪的状态录下来,自己看,看了以后,感觉到羞愧,以后就很少再犯这种错误。所以,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易其恶,也不是矫枉过正,它是自至其中而止矣。有的人吃饭,喝酒喝厉害了,并不是说就不喝酒了,只是说少喝点。有的人贪嘴,有的人贪财,有的人好色,有的人好名,提出来并不是说不要名不要利也不结婚,不是这样的,只是把它过的地方纠正过来,至其中而止,定位在那里,在合理的半径之内,安住于合理的半径之类,就叫止。到后面第四十章的时候,讲艮卦,还要专门讲一个止,止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在儒家,在道家,都是妙不可言的,另外,止,在定学里,也是妙不可言的。戒定慧,定就是个止,怎么修定?怎么知止?所以,这个止字,其中妙不可言。

故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老师,肯定是先觉嘛,先生嘛,后生嘛,先学应该指导后学,所以,佛教里传灯,己未度师度,己已度自度,老师的责任就是启迪后觉。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我们都想开眼,学佛的人学道的人都想顶门开眼,为什么想顶门开眼,肉眼是瞎子,在没有大彻大悟之前,我们每个人都是瞎子,这个瞎子怎么办?那就必须要老师来开眼,通过老师,帮助打开智慧之眼,打开顶门之眼,那么你就立于乾坤之中,立于宇宙之中了。所以,师道立是立在这个地方,禅宗里的话是非常优秀的,百丈和黄檗禅师的那段对话:见过于师,方堪传授。见于师齐,减师半德。学生应当超过老师,如果学生超不过老师,在寺庙里边,也就一代不如一代,也就没有香火和宗派的流传了。

一个家族的繁衍,也需要一代甚过一代,不能说儿子不如老子,孙子不如儿子,这样下去,这一家就完蛋了。从中国封建王朝来看,开国国君,个个都牛得不得了,但是二代三代就一代不如一代,末代皇帝,总是那么糟糕。如果末代皇帝都能旺起来牛起来,那就不得了。秦始皇很牛,但是他儿子不争气,二世而亡。隋文帝很厉害,隋炀帝也不错,但隋炀帝当了皇帝以后,就把天下玩光。蒙古人,忽必烈还可以,以后,接班一塌糊涂,元帝国在中国只忽悠了一百年,仅仅一百年。满清就不一样了,顺治一个小孩子,13岁当皇帝,20岁去世,然后,康熙,雍正,乾隆,哇,子子孙孙,一个比一个强,所以,满清在位了二百六十多年的基业,那就不得了。但是后来的同治、光绪,宣统那时糟糕了,连皇子都生不出来,皇帝本来就是个小孩子,你说他能干什么?这个一定要师道立,师道立的根本就是要一代甚一代,所以,“先觉觉后觉,暗者求其明”,这个是一个必然的代谢过程,师道立,就是要弟子胜于师,弟子一定要胜于师,无论是才情上、性情上,各个方面都应该胜过,这个师道才立。

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师道并不仅局限于学校师生的授受之中,而是涵盖了整个社会,涵盖了社会的所有行业和地带。师道是圣贤之道,是仁信忠恕,礼义廉耻的道德观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是对士农工商全方位的覆盖。达到这样的教化成果,必然是有德有才干的人多,并能居于上位。有德有才干的人居于上位,当然就朝廷正而天下治矣。其中的因果关系是不言自明的。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62ef500102ep7h.html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