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级印象

赵峰 原创 | 2014-06-07 09:54 | 收藏 | 投票

10级印象

 

又到了毕业季。

论文答辩,聚餐,拍照留念……

不同的是,这个毕业季,我似乎没有伤感。

 

2010年9月底给经济学10级上第一次课。我准备了一个调查环节,想了解学生专业选择的背景及对大学学习及未来发展的规划。

课堂人数很多,不可能一一提问。点了几个同学之后,要求自动发言。气氛好像很活跃,想法好像很活泼。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鲁花。她用英语回答的。说她的偶像是芮成钢,她要学好经济学,学好英语,将来做一名财经记者。她的表现很勇敢,却又显出一些羞怯。

那一学期我给他们上政治经济学。似乎没有特别的事情,因此没有留下多少印象。

 

如果后来没有给他们上大三的经济学说史,对经济学10级我就只记得鲁花和她的“财经记者”规划了。

我给他们上经济学说史的时候,问鲁花,芮成钢还是不是你的偶像,你的人生规划还是不是成为财经记者。鲁花一时脸红,说我的偶像早就不是芮成钢了,也不想做财经记者。为什么?她的回答让人摸不着头脑——女人是善变的。再下一个学期,听说我院一个女生在某电视台的综艺节目里火了一把,那人正是鲁花。于是我想她的人生规划是不是要走演艺路线?

在我给他们上经济学说史的时候,鲁花还是一个勤奋刻苦的经济学学生。当然,经济学的理性可能会让她有些不爽,她希望在一门她喜欢的课程里可以展现她的艺术才华。那一年她们小组的大作业是“现代货币主义”,在她的操刀下,那一堂经济学理论课几乎成为文学或者戏剧课。最后,居然是一首献给弗里德曼的长诗。听说,课前的头天晚上,鲁花到澡堂里录了几个小时。

还真的有一个小组将学说史课堂变成话剧舞台的。健子小组的大作业是“弗莱堡学派”。准备阶段健子跟我商量,能不能采取话剧或者舞台对话的形式。我有些犹豫。此前04级的洋洋小组,采用对话或者话剧的形式演示“新制度学派”,感觉不是很成功。他们对相关理论和历史倒是把握不错,但纯粹的理论介绍采取艺术形式,必然存在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存在某些不适宜表达或者阐释不尽然的地方。因此最后他们的成绩不是很好。健子是一个学习能力特别强大的学生,他愿意尝试不同领域不同模式的东西,而且,在他所尝试的领域或者方式中,都能取得成功。说实在话,我还没有见过这样厉害的学生。他专业学习年级第一,还考国际注会,考国际司法,学习国学,还学习编程……我相信在健子组织下,即使以话剧形式演示经济学说史,也会有不错的表现,于是同意了。最后效果还不错。至少理论和历史都阐释清楚了,而且不是那么枯燥乏味,不是那么生硬牵强。

那个学期的教学给我留下很多温馨的回忆。我早上很少吃早点,因为赶时间及其他的原因。有时候在讲台上会发现有一杯热饮或者几块糖果,我知道肯定是某位可爱的孩子带来的。气氛一直很好,心情一直很轻松。每一周,都等着那个时间的到来,给那些可爱的孩子上课,是我的快乐时光。莎莎一直坐在前排,总是目不转睛,全神贯注。有时候我思维短路了,会习惯性看看莎莎,她似乎能给我一些提示。凌霄给我留下的印象既深刻又特别。她喜欢提问,喜欢回答问题,经常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后来知道她同时在修哲学,才明白为什么她的思维与大多数同学有些不同。在我给他们讲经济学说史之后的一个学期,凌霄又出现在我的课堂。她自始至终参加学习,在学习小组的大作业演示中还充任主讲。我以为她上个学期没通过来重修的,后来才知道她只是想重温一下学过的东西。印象特别深刻的还有性格开朗,办事认真的班长高高。一个学期中会有一些教学异动,比如因为放假需要调课或者补课,需要申请教室通知学生等等。由我自己来做这些事,常常会出纰漏。交给班干部来做会放心一些。学期中高高一直在协助我做这些事情,他认真负责,踏踏实实,一丝不苟。我似乎在课堂上表扬过高高的——“四川小伙子真可爱!”——这话听起来有些不着边际。

 

毕业论文开题时,我和几个同学开了个小会。我历来的要求都是这样的,考研的同学先准备考研,考完再弄论文;不考研的同学在找工作的同时抓紧时间弄论文。就他们的选题而言,有的选题比较容易处理,但写不出太好的东西;有的题目比较难以处理,即使下功夫也很难写出很好的东西。大部分同学的选题属于前者,只要认真准备,下点功夫,做出一个像模像样能顺利通过的东西,一点问题没有。因此,对这部分同学,我下的功夫也不是很多。

莎莎选了一个关于“奢侈消费”的思想史领域的选题。我原来的设想是希望能对奢侈消费观念的发展作一个思想史的梳理,并对目前的观念及变化做出一些分析。这样一个纯粹理论的东西对于本科生来讲实在是难度太大。就这个领域的相关文献而言,权威的东西莎莎大多看了。可能与知识结构或者思维方式有关,在做纯粹的理论分析时遇到一些困难。最后,论题修改为一个联系实际的更加容易处理的问题。就论文写作来说,确实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阅读和思考,相信莎莎对相关问题有了进一步研究的文献基础和思想空间。

凌霄也选择了一个思想史领域的选题——“斯密动力”。因为面临考研,而且后来又面临调剂等问题,因此毕业论文写作对凌霄来说可能更紧张一些,——而且,她还要写一份哲学学位的毕业论文。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我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框架体系的,以前上课的时候也讲过。凌霄不愿意接受我的框架体系,她希望能够发掘出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可是,直到答辩前不久,她还没有拿出一个像样的提纲。她似乎在想一些问题,似乎有一些线索,但很乱,很不清晰。最后,她将论题大大压缩,将主题改为对施蒂格勒对斯密动力的质疑的质疑。从最后成形的论文来看,凌霄对这个问题确实有过自己的思考,也确实看过一些基础文献。论文水平还不错,至少是体现了一个经济学本科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能力。

 

前天跟老刘一起吃午饭,说起现在的学生。我们都相信现在的孩子智商高,能力强;他们有见识,有追求;他们既现实又有理想,既向往美好又脚踏实地。以往人们会说九零后“脑残”,这种判断即使不是一种心怀恶意的“妖魔化”,也是一种以偏概全的陈腐观念。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即使他们的想法与老一辈有些差异,这种差异更多地体现着进步和发展。

早上起床,忽然想起10级学生就要离校了。为了将曾经的这些印象留下来,于是写下这篇文字。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