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技巧

张云计 原创 | 2014-08-30 21:57 | 收藏 | 投票

讨论

上午与郭主席一起参加运营公司管理架构讨论,咨询公司的小张讲述了他们对于运营公司架构设计的主要设想。

汇报过程中,为节省时间,郭主席即时做出了指点和要求,而小张和她的小伙伴呢也是边点头边记录。在郭主席的强势要求下,整个讨论进行得非常顺利(没有轮到咨询公司和大家提意见,讨论就结束了)。

为了保证此次讨论的效果,我一再提醒小张把郭主席的意思在白纸上画一画,复述一下看是否完全理解了郭主席的意思。但聪明而“固执”的小张姑娘一再坚持听懂了、都记住了。

我当时就开玩笑讲:我非常喜欢这种“固执的家伙”,下次挨训几乎是不可避免了。

差异

基于我的经验,我几乎确认小张姑娘没有完全听懂郭主席的真实意思。

与郭主席沟通有点难度,他本人是潮州人,他的普通话口音较重;他还有一些自己独有的专用词汇,他对于某些词汇有着与通常不同的解读;他非常聪明、思路非常快,稍有走神就会跟不上他的节奏,这些通常会造成思路上的差异。

上周日首次架构讨论时,我就特意问了小张姑娘听懂“里边”(是“礼宾”的变音)这词没有,她当时倒是直白表达没有。经我“翻译”后,有好几个人频频点头,我发现还真有好几个人没有听懂。

听不懂不可怕,可怕的是没听懂却“装懂”而不问。结果经常是:讲的是清清楚楚,听的人也表示听得明明白白,事实却经常驴唇不对马嘴。

在口音、专用词汇、思路三重差异之下,咨询公司的工作成果定会大打折扣。

语言

还记得当年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如果你认为你知道我在说什么,你一定理解错了我的意思。假如日常工作都是这样的同事或领导,那工作可就有的做了。

不用讲世界上各种语言间可能产生的误差与误解,就是同样是中国人,由于工作、生活和表达方式不同,经常会产生歧义,没有达成理解而只误解。

而日常工作中,面对面的沟通是效率最高的,除了有语言的表达之外,还有各种表情和身体语言协助解读各种意思。

而在书面沟通工具中,图画是最容易理解但经常会产生偏差;而各种表格和文字记录呢就要好得多;书面语言尽管准确、可靠,但相当多的人由于“手懒”而疏于记录。

于是把需要公司各个阶层理解和执行的方针、政策书面化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会极大提高沟通的效果,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特别是不会浪费感情。

 

张云计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生于1966年,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每日关注 更多
张云计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