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思维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

光宏 原创 | 2015-01-30 18:04 | 收藏 | 投票

         习惯,原谓习于旧贯,后指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一旦被习惯所左右,人们的意识思维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习惯要么助其成才,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之人;要么毁其人生,使之成为危害社会的一种弊端。

在生活中,人们的行为举止往往脱离不了习惯性思维的羁绊,影响到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原则,甚至能使人滑向犯罪的深渊和改变社会良好的秩序。

从诸多典型腐败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些官员的贪婪并非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结出的恶果。为官之初,他们也知道勤政廉洁,处处想为老百姓办实事;但随着社会对权力和金钱的认知发生了改变,再加上官场潜规则的盛行,使得部分官员的价值观发生了质变,开始打起了权力的小算盘。从最初接受几百元、上千元贿赂时的忐忑不安,到接受几万元、甚至几百上千万元都心安理得。待到东窗事发,他们才幡然悔悟,连声忏悔:“都是贪婪害了我呀!”其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习惯性思维对权力发生质变行为所起到的推波助澜作用。如果当初,他们在忐忑不安的阶段,能及时反省并远离这种不良的习惯性思维,我想,他们还是可以自救的。

习惯性思维除了能影响权力的走向外,还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产生主导作用。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无论在哪里都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嗜好,那就是“抢”。在商场购物,大家抢;出门乘坐公交或打的,大家抢;到医院看病,大家还是抢。就连我们到幼儿园接孩子,都能见到“抢”。一到放学时间,幼儿园门前人山人海,大家都纷纷抢站在前面第一排。其实,这有什么好抢的?自家孩子别人又抢不走。

中国青年报编辑曹林曾撰文指出,中国人爱“抢”的原因有三种:一是穷怕了缺怕了,不抢就怕没了;二是对规则缺乏尊重,大家都不愿意去守规则,社会对破坏规则的人也缺乏惩戒;三是缺乏公共意识,大家都为一己私利去抢。

我以为,上述这些丑陋现象就是习惯性思维使然,什么都抢。大家都在抢,自己也抢,仿佛不抢会失去什么一样。“抢”,在中国已成为了一种倍受诟病的习惯文化,成了人们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

当然,这些习惯性思维除了丑化中国人的形象外,并不能对我们的生命产生多大的威胁。但唯独有一种很坏的习惯性思维是最要不得的,那就是中国式过马路。

前几年,我所在的城市新建了几条过街天桥。天桥初建成后,尽管每个路口都有交警在指挥和引导,但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上天桥,仍然要冒着生命危险横穿车来车往的马路。在被交警拦住后,他们还振振有词地说:“直接过马路多轻松,爬台阶上天桥多累啊,我们不习惯!”这不正说明他们已经习惯于违章过马路,根本不在意交通法规对自己出行的约束吗?

由此可以看出,习惯性思维对人们日常行为几乎起到了管控作用。如果我们不努力打破这种不良的习惯性思维,不主动遵守社会准则和职业道德,必然要深受其害,甚至有可能会产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严重后果。

痛定思痛,我以为,我们只有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养良好的习惯性思维,才能使我们日常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才能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个人简介
1971年6月出生,安徽枞阳人,大专文化。现任光宏代笔咨询服务公司负责人。喜欢琢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善于发现别人容易忽略的。崇尚真善美,厌倦虚伪与庸俗。乐于交天下的真心朋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