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高祖一辈以来的资料。
高祖发迹
1895年,来自福建的商人郑筠荣随父亲到营口经商。那年,郑筠荣家的槽船从营口运送木材和山货回天津,船行在山海关附近的海面上,忽然狂风大作,海面上掀起3米高的大浪,不多时,海面上飘过来许多落水人和财物,跟着郑筠荣一起出行的几条大船,都争相捞取海面的财物,只有郑筠荣命令船老大救人,就在别人发了一笔横财兴高采烈地扬帆远航的时候,郑筠荣救起了10个人,把他们安全带到了葛沽,管吃管住并送了路费让他们回家。那些发了意外横财的大船在曹妃甸的一场瞬间而起的龙卷风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一个月后,郑筠荣的船回到营口,时任东三省总督的徐世昌命人将他接到奉天府,亲自设宴款待。原来郑筠荣所救的落水人中,有一位是徐世昌的至亲。从此,郑筠荣商路通达,于1896年在营口开办了永惠兴银号。
郑家大院
郑家瓦房,又称郑家大院。是清末民初天津巨富郑筠荣的宅第,宅院坐落于葛沽镇南大街中段北侧。房屋一律为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前廊后厦。做工精细,用料考究,砖瓦全部在一个窑内烧制,木料一律为红、白松,石料为大青细石,整个建筑磨砖对缝,米汁灌浆,画栋雕梁,油漆彩绘,是名副其实的海下地区第一大民宅。
郑筠荣(1846—1925)原籍福建人,因福建人爱吃小块的麻辣豆腐,所以葛沽人都称郑荣筠为郑小豆腐。郑家明代后期来到葛沽,当时就住在葛沽营房道西侧。到葛沽后,郑家先祖做过小本经营的买卖,清康熙年间,充当葛沽南灶的盐户,但连续几代都没有大的发旺,到郑筠荣的父亲这一代,郑筠荣随父闯关东,在营口一带经营木材、粮行和山货生意发迹后,回家乡建宅。
郑家大院是从清宣统二年开始建造,到民国元年竣工,占地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宅第内分东院、西院、前院、后院和跨院,共十二个院落。闽南和华北两种风格完美结合的建筑风格,结构严紧,造形优美。制景园林,亭台楼榭,即生动活泼,又古色古香。彩廊画宇,浮翠流丹,秀丽典雅、蔚为壮观。这是后人描写当时郑家大院的情景,只有不及。房前临街有一条宽二米,长八十米的彩绘游廊,门前廊外耸立着两根红色的旗杆,在旗杆顶部各有一个碗口大的金色如意珠,飞光邀日,璀灿夺目。旗杆上两面大旗随风左右飘摆,任意舒卷。在东侧大门前两边的廊柱上,有民国大总统徐世昌1923年专门为郑家大院题写的匾联:桑梓七百年盐田更替,海河八千月航帆往来。横额:日新岁易。字体清雄潇洒,不愧文治武功的一代北洋重臣。
郑家大院宽阔的大门上端,镶嵌着精美的花鸟砖雕,高高的门槛上,浮镌花草云纹,两侧浑厚的门扇上,茶盘大的铺首,兽面狰狞,扣齿衔环,锃亮抛光。门前阶石如玉,平滑如案,光可鉴人。两边一对坐鼓石狮,精美绝伦。狮子蹲在雕以花草云海、松下花鹿的石鼓上,卷尾于背,平首远眺,伏耳露齿,爪下抓着一只吉羊。尤其是吐着顽皮的小舌头,颌下还有两绺长须,呈现出一副滑稽而又可爱的样子。石狮子雕凿精细,神态生动,活灵活现。
自从小的时候,第一次路过郑家大院看到过这只剩下右侧一个的小石狮子,我就和它结下了半生缘。每一次走过郑家大院的时候,我都会俯下身子,仔仔细细端详个遍,轻轻抚摸,爱不释手。赞叹其巧夺天工手艺,别出心裁的创意。看着它似乎有些孤独地躲在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街头角落,心里总觉得有些凄凉的感觉,就像是渐渐衰老,慢慢破败的郑家大院。后来拆掉历史悠久的葛沽一中的时候,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只剩下孓然一身的石狮子,背后郑家大院的玷残门楼,此刻已经烟消云散,都成了瓦砾尘土。看着处境如此不堪,伤痕累累的小狮子,我有种强烈的冲动,真想把它抱回家。后来听说,这个石狮子被安置到娘娘庙里,心情才稍微舒坦一些。
进院甬道两侧,一个个四合院的院门,东西相对并列,群院连通。墙壁与院门上,镶着植物和动物的石砖雕刻图案,诸门的建造形状和每个四合院的构造,尽同无异,毫无二致,如有人初进郑家宅第,好象堕入了诸葛亮的八阵图,百绕千转,寻不到出去的路,若无人引领,一己是决不会走出来的,仿佛不知这庭院深深深有几许。在宅院的西北角,有一座两层高的阁楼,绣槛绮户,玉阶镂窗,十分考究。院西侧设有花园,内栽四时长青之草,八节不谢之花。夏观魏紫姚黄,冬赏磬口素心,菊花开后一片金,四季如春。
当年郑筠荣建造郑家大院的时候,不仅耗费了巨额银两,还遍请海下地区,乃至天津卫、直隶省的名人雅士、书家鸿儒为其大院题词写匾。这些字书不仅彰显了郑家大院的尊贵和豪华,也增加了书香门第的韵味,更难得地是集成了如此众多大家之书法字画于一个门第,在当时不仅在华北地区首屈一指,就是在全国也是罕见。可见郑筠荣作为一代名商巨贾,附庸风雅到了极致,而且也见其在海下地区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巨大影响。
有葛沽硕儒苏之銮所书迎面穿廊额上的:丰亨豫大。有新城三清宫玄羽道人书穿廊北口额匾:紫气东来。有清末翰林津沽著名的书法大家华石奎书写的府第内主院门上匾:富贵寿考。左右楹联:鹤群长绕三珠树,人瑞先征五色云。有天津书法家刘嘉琛题匾东大门的:德厚流光。有笔墨飞扬,字惊李鸿章的史汉秦在绣阁门楣匾上题写的:温柔敦厚。楹联:绮窗月朗兰喷雾,玉户风清霭吐香。有天津大儒方地山所题的:储尊堂。有民国总统徐世昌题写的:普善堂。有号称天津卫文混混之称的刘道原题写的:福临吉第,五世其昌,两匾。刘道原的文字传世极少,而且刘道原独道无双的隶书,更是少之又少。有清末状元刘春霖手书的香积院匾联,匾题:丽景月霁。两侧楹柱上联语:花懒偷眠因院静,鸟欢争鸣为庭幽。字体遒劲柔美,铁划银钩,极是难得。
而且郑筠荣父子也是道德文章,书法绘画名扬津沽的,其中进大门回首匾,便是郑筠荣亲笔所书的:亲仁善邻语出《左传,隐公六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意是:亲近仁德之人,搞好邻友之间的关系,如获至宝一样。书法遒劲有力,方雅儒正。郑筠荣的长子郑麟荪,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其擅长金石。自题书房的匾联:松鹤轩。抱柱对联:障牖帘垂花外雨,扫廊帚借竹梢风。书法奇颖不怪,拙笨隐巧。
郑家大院如今已经真的烟消云散了,当年就算改成教师宿舍,变成了一个杂乱不堪的大杂院,也几十年依旧还残存着往日的风貌。郑家大院并没有像杨柳青的石家大院那样保存下来,而是在无情的、人为的,所谓进步中,被又一个毁灭的,而永远不可能在回来的历史文物。每次走过葛沽中心大街的时候,都会撇上一眼的郑家大院,如今永远成了回忆。
当年住在葛沽东营房道口的郑氏家族,据说原籍福建,何时定居葛沽不详,原住址就在现“郑家瓦房”一带,但不知传了几辈人。清末传至郑筠荣,人称“郑老筠”,家道贫穷,以沿途贩运为生,终点是关外的营口。天长日久在营口结识了不少商人,其中有一南方老客,与郑合伙在营口开起了豆腐坊。因此他常住营口,买卖也越来越好,“郑小豆腐”绰号就是在此时叫响的。南方老客也在营口安下了身,俩人的财产越积越多。 一年,南方老客想回老家,把许多带不走的财物留给郑氏,郑氏答应先替其保存。哪成想,南方老客一去几年不回。郑氏心中惦念。后来探得消息,南方老客在回家途中沉船遇难。后经多方打探,家中竟再无其他亲人的踪影。于是,郑氏只好将其财物变卖了,再用自己多年积累的财富,置了两只轮船,开了几家买卖店铺。字号都有“永”字如“永达兴”、“永会兴”,最兴旺的是“永源兴”。 郑氏为了与葛沽镇上“几大家”攀比财势,就出高价购买自家周围的民房,从外地进材购料,请工匠起基造砖房。无论是占地面积、结构布局、设计建造、选材用料,各方面都独占鳌头。该建筑东西长近百米,南北长近五十米,有六个四合院,128间房。院中有院,一院多门,院院相通。陌生人进去,如入迷魂阵,无人指点,难以出来。房檩、过木、门窗均为上等材料,雕梁画栋。除平房外,西北方尚有二层闺阁小楼以及浴房、地下室。上等青砖瓦,磨砖对缝,糯米熬汁灌缝,外刷油漆,既宏伟坚固,又干净亮堂。墙上建有巡更马道,后来为了与比自家晚建房的“夏家瓦房”比高,又在上增建雕花“女儿墙”,全部油刷。此房建成于民国七年(1918)左右,取名为“德生堂”。 郑家发财后,做过不少有益于镇上和平民百姓的事,其子郑麟孙与人合作撰写、镌刻的《葛沽八景》现犹存。他还资助办学,资助“万字会”舍粥救济灾民。特别是大年三十,派人查看谁家黑灯睡觉,就知道是吃不起年五更饺子,便派人送去十元八元的让其度过年关。 “郑家瓦房”建得好,可惜实际自家没住多久,郑筠荣就死了。丧事办得火热大方,除高搭过街灵棚,好棺好椁,请道士邀和尚,大出殡外,镇上随礼吊唁的人很多。出殡那天,连学堂小学生都来送殡,郑家为表谢意,吊唁完毕,还送走出门口的小学生每人一包糕点,外加一枚雕花铜墨盒。
郑氏足迹:宁德市蕉城区郑岐村 营口市 天津葛沽 天津市桂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