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裕考察新会古井镇文楼吴氏宗祠随笔

曾祥裕 原创 | 2015-12-15 11:32 | 收藏 | 投票

 吉祥宗祠风水  惠及后人

             ----考察新会古井镇文楼吴氏宗祠随笔

            曾祥裕(赣南杨公风水培训中心 招生热线  13766307454)

    

     广东新会山青水秀 ,人文荟萃。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成为名胜之区。

    我多次往返新会,被这里的山水中的名胜古迹所吸引。2015年初夏我与珠海曾伟星老师再次来到新会,这次是前往新会古井文楼考察。

    曾伟星老师对推荐说,文楼村是风水宝地,钟灵毓秀,源远流长,文风鼎盛,文章显赫,美德传承,地杰人灵,世代延绵,人才辈出。至有清代吴铁梅、吴章敏叔侄中举之誉,近代有中国一枝笔之称的吴冷西等。

   
吴冷西与毛泽东合影

    说到吴冷西(1919—2002),我顿时肃然起敬,他是我们新闻界的老领导,曾任任新华社社长、广东省省委书记、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广播电视部部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和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名誉会长等要职。

   1994年炎夏我弃医从文,调至赣州晚报,实现人生第一次转型,吴冷西的《新闻写作的八条要求》成了我新闻实践的指导方针。 他对新闻要义的阐述如:“新闻之所以可贵而不同于政治论文,就在于新闻是事实的综合,其特殊价值和独特作用,就在于用事实来议论,用确确实实的事实来感化、影响读者,否则新闻就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意义。”至今成为新闻工作者的信条。 

    来到才之乡,自然对吴老的出生地风水有兴趣。

    在中国古村落风水核心位置是宗祠。在古井镇文楼村,有一座逾百年历史的氏族祠堂——吴氏宗祠。

  
 

    吴氏宗祠又名太祖祠(崇让堂),它坐落于文楼村内,茶山脚下,占地面积3800多平方米(含前后广场及文炳阁),平面布局为三进三开院落,每进的宽度相同,明桁59瓦桁,宽14.6米,整座祠堂深43.98 米,面宽(包括东西两侧傍祠)28.2米,建筑面积约1241平方米,是一座清代具有岭南建筑风格的古祠堂,也是新会现有高度最高,面积较大,由民间保护较为完好的古祠堂之一。

  

    祠堂风水的终极目标为促进宗族人丁兴旺,财禄双全。所以祠堂选位注重龙脉和生气来源,背山面水,明堂宽大,方正,朝应峰秀丽,最好面对文笔峰。祠堂收水要有环抱水,从三吉六秀上堂,水口要收藏;以及左右互衬,四势匀和。

    据说,吴氏宗祠原先不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模样,根据对风水学颇有研究的文楼乡亲吴耀焜,于1986年翻抄吴松江关于文楼吴氏宗祠风水的论文内容,也证实吴氏宗祠重建的历史。

    文章内容记有:“光绪廿五年,岁次己亥,正月初二,本乡文楼众议,命章鼎往高州府电白县亭梓乡请吴松光宗伯到看风水,其写论劝文列:‘……至于祖祠原日旧祠基式,乃前师之大害也,一太近陕隘山边,来气太速,不得旺气入穴。二则祠式四座属金坐山巽木,此乃是金克木,乃奴反主,不合理数,所以有碍子孙历代财丁少发,科名不显。反多战斗,破捐丁才之害也。弟今详究造作新祠基式,乃建三座,以座山相生配合,由山边移下六丈有余……新祠座巽向乾……。祠后背建一塔,高则塔顶上可见前后左右峰峦水局为准……’。”

    文中清楚说明了原有的太祖祠为四进,并太近山边,因风水不适合,故在清光绪廿五年(1899年)正月初二,请吴松江看风水,重新设计建造太祖祠。新太祖祠由山边移下六丈,为三进建筑,且座向位置也有所不同,并在宗祠后加建一塔,即现在的文炳阁。

 
   

    据松江宗伯撰文刻石于义勇祠右墙壁上以记日后修改风水之事的碑文内有记:“……文楼宗伯叔重建吴氏宗祠,大改风水,而风水之理也,形也,地也,万古不易……用河洛九畴之上下数,配合天时,一一注明,为我吴氏永远富贵丁寿之巨族……至光绪八十年岁次甲午(1954年),运气下元之气止,纳实下元之气,应闭塞后面巽窗,宜开前亁窗,祠前照墙横拆留一半高,宜青云巷左右照墙拆清楚,又在大月门边巷上再造照墙,尺寸不移改,收纳前面六白生气。兼开坎窗,闭塞坤窗。……九十为三元不败之局也……。”而碑文的落款为“光绪二十五年岁次己亥孟春旭旦……吴让德(松江)拜撰。”

     从这碑文中,也可以证实了在100多年前重建吴氏宗祠。撰文中吴松江也提到按其设计的风水布局,要求文楼后人于光绪八十年岁次甲午,即是1954年,将风水局的巽窗、亁窗、祠前照墙等修改调整。而按吴耀焜在其翻抄论文中补注有:“阁祠同向同线,故阁之窗亦同改。一九五四年甲午起,每隔九十年更调一次;前后开闭互调。2044年照初起时(1900年)一样;2134年又互调;2224年又复旧,循环不已。行门风水亦同更改,即上下元永兴,三元不败之数理也。”

     吴氏宗族为了追求最佳效果,在选址、坐度分金以及开窗上,如此严谨,让今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执着。

     我们走至吴氏宗祠对其气势之宏大,建筑设计之精巧,装饰之华丽,感到震惊。没有想到在新会乡村竟深藏着这么一个豪华型的宗祠。当我们站在宗祠大门广场前,只见广场的北面立有旗杆夹。旗杆夹又叫功名夹,是乡中中举人用来升旗之用,从这也验证了文楼族人人才辈出的说法。

    吴氏宗祠从风水布局和建筑造形上,取“饱虎伸懒”之势,中座要比前后座高出近一倍。前座祠堂门口被称之为“虎口”,文炳阁为“虎尾”,建筑外形酷似伏虎拱腰之势。 

    喝形取虎,意在吴氏宗祠男人要阳刚豪迈。虎为阳刚,但要有也温和一面,故在宗祠门前设一口水井,井水清澈甘甜,据说是“虎”的饮用水源,但在风水上要阴阳相济之功用。

   走近祠堂,宗祠正门口的外墙壁,是用特殊的绿豆色青砖并经手工打磨后砌成,墙壁显得十分光滑平整和坚固亮丽。用摏灰砌成的砖缝,间隙厚薄如纸,精湛的砌墙工艺堪称一绝。 在祠堂大门上方正面有“吴氏宗祠”四个刚劲有力的石刻大字,为“武林王堃”所书。门口两侧并没有石刻楹联,据说宗祠门口有传统对联两比,一为“茶山祖荫、梅里新枝”;一为“堂开学海、气吸银湖”,两联交替使用,故不刻于石上。

   跨过门口那高高的门坎,进入宗祠前座,看到是用红木造的屏风挡中,屏风后面就是一个方型的大天井。

    古人对天井的位置有严格要求。 天井的作用,除了养气聚财和排水外,还有采光的重要途径。有论述曰:“房前天井固然忌太狭致黑,亦忌太阔散气,天井栽树木者不吉,置栏者不吉。”这就显然指出了天井的采光功能。

     天井排水尤其有讲究。客家宗祠讲究排三神水。民国时期印行的《风水讲义》一书中对排水路径作过较详细的论述:“水沟者,即居室内之出水阴沟也,宜暗藏,不宜显露。决沟折水宜顺地势,按子位屈曲而出,则气不流散。若直泄前去,则财不聚。如几宅并排居住,宜在门外横凿一沟,过门远抱出水方吉。若开门,财散不住。对门放水亦不聚财,水于两旁,富而悠久。人字流去,败财杀伤。凡丙午向,宜从前天井右边辛方回流,中天井从庚方回流,后天井从乾方出外口,水的排放应由内而外,由小到大,不可穿房,不可直泄,曲屈暗流,回环而去”方为吉利也。

    我们走至中厅大堂正面,设有供奉先祖牌位的仿古大神台,神台上供奉了乐公等五世十八位先祖的灵位牌,供族人四时敬拜列祖列宗。

    经测,坐向为巽山乾向138度,土龙界线,天井放水出辛口,明堂过堂水为右水倒左,癸丑方从江门水来,出丁未入海,后龙山从东北方发脉过来。据了解,此宗祠二房读书人多,三房丁旺!

    古井镇文楼村除了有耀眼的吴氏宗祠,还有独一无二的文炳阁。

    从两边青云巷穿过后座的门口出祠堂,来到宗祠后面的茶山脚下,见有一座与宗祠遥呼相望的塔——文炳阁。


     文炳阁,文楼族人称其为“文笔”或“凌云塔”。该塔高约28米,是一座七层的仿楼阁式砖木结构的八角塔,为吴氏宗祠建筑群的组成部分,被视为吴氏宗祠的“虎尾”。塔初建是五层,后加建两层。站在文炳阁前仰望长空,蔚蓝的天空作纸,文炳阁作笔,云彩作墨,如一支硕大的笔在仰写天文。文炳阁正门刻有“文章光壁府、炳蔚耀星垣”楹联;第二层窗口有联“文耀九天沛雨露、武开三国大经纶”;第七层圆窗口有联“窗外雨余书带润、楼头风过笔花香”。另外,在第六层窗口上有“凌云”二字石刻。可惜,二、七层对联经风雨冲刷,字迹已模糊不清了。而有意思的是,正门石刻楹联“文章光壁府  炳蔚耀星垣”,中的 “章”字下面的“早”字一竖穿头,寓意文楼族人“文章通天”。“凌云”二字刻在塔的第六层,而非最高的第七层,寓意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必须继续努力,更上一层楼。

    文炳阁是一座塔,传统的塔都建在山顶或坡地上,而文炳阁后面就是茶山,为何不将其建在茶山顶,而是居中平地而建呢?文楼乡亲就认为,先辈希望后人能奋发图强,平地育英才,山前出高徒,要子孙后代不怕因有后山阻路而退缩,更不能因高高在上而固步自封,要在平凡艰苦的环境中奋发向上。

    经测,文炳阁,坐巽向乾(己巳木龙边小空)。

    文炳阁,在文楼人的心目中就是一支“文笔”,标示着文楼族人几百年来对耕读文化的向往与传承,以祈望文楼村文化昌盛,代代文笔赛风流。我想,新闻界泰斗吴冷西小时候天天与它相望,也许文笔的种子就这样伴着春雨种植在他幼小心田,伴随他的成长,终成中共一枝笔。

   

      

 风水催贵延寿   -----东莞南社古村考察印象

 (温情提示:2016年元旦,赣南杨公风水培训网招收弟子班,上课地点在赣州市区八一四大道60号赣南日报社内,招生热线电话13766307454,QQ175613195,微信号杨公风水曾祥裕)

        

个人简介
自小深得祖传风水和中医薰陶,中医养生与杨公风水集于一身,与著名风水学者程建军结为学友,具有丰富的风水布局和中医内科经验,为帮助众人趋吉避凶不辞辛苦,奔波在祖国各地,希望用一技之长为促进人类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而服务!
每日关注 更多
曾祥裕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