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祖籍天津,但祖辈的事,我知道不多。只是我爷爷跟我提到过他的家庭成分是大地主和大资本家。我父母也因为出身成分不好在文革中被整。以前出差去塘沽,人们有提起郑家,直到今天我母亲给我发来这篇资料,我才对祖辈的事有了更多了解。
郑筠荣,是我爷爷(郑元理)的祖父。
在天津市海下葛沽镇中有一座响名华北的豪宅——郑家大院,它兴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两年后竣工。1923年,曾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为大院题写匾联:“桑梓七百年盐田更替,海河八千月航帆往来”,横额为“日新岁易”。是谁这般显赫呢?人送徽号“郑小豆腐”的富商郑筠荣。
郑筠荣(1846—1925)祖籍福建,其先辈早在明末年间已定居葛沽,郑家从小本生意到盐户,几代衣食无忧却没有大的发展。郑筠荣成年后,在葛沽前街开了间豆腐店,售卖闽地传统风味的麻辣小豆腐。他个子不高,白净文气,透着些许儒雅,做起生意来也是勤善为本,待客和气,加之豆腐味美价廉,自然门庭若市。老辈人口传,郑筠荣一次与朋友喝酒聊天时,坚持认为只有自家所制的小豆腐才是首屈一指的美味,特别是友朋到访定要款待。就这样一来二去,筠荣便被老街旧邻亲切地称为“郑小豆腐”了。
后来,郑筠荣随父跑海船到营口一带做木材、粮米、山货生意,随着家业渐盛,郑家在营口开办的永惠兴银炉也声名显赫。据宣统二年的《奉天省营口厅银炉表》载:“永惠兴银炉,设立营口大街,光绪二十二年开设,兑换银钱,来往银钱串换,执事人孙焕章,经理号中事务,资本人郑筠荣,住天津,资本银二万两。”银炉即传统银钱业。另一说永惠兴创办于光绪二十年。原资本1.5万两,1919年资本达10万两。
郑筠荣的真正发迹得益于徐世昌的赏识,源于他的善举。坊间传云,郑筠荣与众船主一年在山海关附近遇到风浪,别人趁机捞取海面上的旁人货物,唯有他坚持救人为先,并将遇难人员带回葛沽妥善安顿。获搭救者中恰有一位是风云人物徐世昌的至亲,所以当郑筠荣不久再次抵达营口时,徐世昌已亲自设宴相迎了。目前所见史料对此尚无详确记载,据徐世昌生平研究,此事大致当发生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前后,徐世昌时任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于是,徐世昌将东三省军马的大半物资供给与运输任务交给宅心仁厚的“郑小豆腐”办理。郑筠荣从此迅速累积资财,一举成为葛沽首富。
衣锦还乡的郑筠荣更是乐善好施,惠及百姓,比如在每年年三十那天都会准备若干年货分发给贫苦人,传为佳话,故又得郑大善人美誉。与此同时,郑家斥巨资在镇中心南大街兴建宅院。
1912年竣工的郑家大院(俗称郑家大瓦房)占地达万余平方米,为清式风格,内分东院、西院、前院、后院和跨院等十二道院落。建筑气势宏伟,灰瓦青壁,雕梁画栋,游廊相连,加之四季花木繁茂,可谓美轮美奂。
此时的郑筠荣已是名闻津沽的大人物,乔迁之喜,各方道贺如云。东门内不仅有清史馆编撰、津地书法名家刘嘉琛题写的“德厚流光”,还有葛沽义士刘道原所书的“五世其昌”等匾额。另外,“储尊堂”是由清末民初的“联圣”、大学者方地山赠送的。清末状元刘春霖也为香积院正房题了匾联:“花懒偷眠因院静;鸟欢争鸣为庭幽”,横额书“丽景月霁”。西门上金字蓝地的“郑家府第”大匾是末科进士任嘉莪所题。进西门,穿廊上的匾额见“丰亨豫大”四字,为晚清廪膳生、葛沽绅董苏之銮的手迹,意思是说郑家资产殷实且德高望重。府内郑筠荣的院门上另有联:“鹤群长绕三珠树;人瑞先征五色云”,横额为“富贵寿考”。此乃大书法家华世奎的墨宝。
岁月荏苒,从“小豆腐”到大善人的故事化为古镇记忆,其内涵一如徐世昌为郑家大院初题的匾额——普善堂,一如郑筠荣自勉的匾额——亲仁善邻。老话说,福从善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