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怒江(14):江滩上的木栅栏

赵峰 原创 | 2015-03-02 08:18 | 收藏 | 投票

回到怒江(14):江滩上的木栅栏

 

     怒江上游,包括独龙江等支流,还保存大量的原始森林。怒江沿岸,有一些木材厂,专门加工从上游放下来的巨木。上游木材粗加工企业丢弃的木料,有的还有木材的用途,比如我就看见过有人从江里捞起门板大的一块料子。即使是没有木材用途的,也可以用作柴火。

    以前木材丰富,砍伐不受限制,顺江留下的木材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能够以更低的成本从山上砍来木柴,谁会愿意去江里捞柴火呢?农民的行为也符合理性选择的原则。

    2012年去怒江的时候,看到唯一个从江里捞柴火的场景,那是在石月亮乡的一个的江滩。在那里,江水打了一个巨大的回旋,将江中漂浮的渣滓送到江滩上,其中就有大量的废弃木料,可用作柴火。那时候,木柴虽然便宜,还是买得起一定价钱。因为特殊地理条件造成的规模经济优势,打捞木材还是有一定经济收益。

     木柴的价格肯定是在不断提高的。这与资源稀缺性的加剧有关,当然也与国家的天保政策有关。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说法,资源相对价格的变化会引起相关制度的变迁,这次深入怒江看到的江滩上的密密麻麻的木栅栏,就是这种制度变迁的一种表现。

     顺江飘下的废弃木材,最初只有很低的相对价格,所以没人注意。后来,由于资源稀缺导致其相对价格逐渐提高,于是出现我上次看到的情景,开始有人专门打捞以牟利。再往后,稀缺性进一步加剧,其价格也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打捞废弃木材的获利前景,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涌向江滩。竞争出现并不断趋于激烈。利益纠葛可能导致矛盾升级。江滩本来是公有的,谁都可以利用其获利——如果有利可图的话。以前由于缺乏利润前景,江滩的价值没人注意。现在,由于资源相对价格的变化,由于废弃木材有了市场价格,江滩的价值由此凸显出来。解决利益纠葛的唯一可行方式就是划分产权。怒江江滩上的木栅栏就是产权分割的一种形式。木栅栏一方面用来拦截漂木,另一方面用来划分地界。可以设想,在资源相对价格不高的情况下,参与江滩产权竞争的人数不会很多,木栅栏可能会分布的比较稀拉。废弃木材的市场价格越高,则江滩的价值也就可能越高,江滩将被划分的更加密集。

    这种情况也有进一步变化的前景。随着木材相对价格的不断提高——这与资源的稀缺性的加剧有关,也与国家政策的变化有关,——废弃木材可能会越来越少。因为木材相对价格的提高可能会推动上游粗加工企业提高木材的加工深度。这样,对江滩产权竞争的加剧可能会使江滩的划分越来越细,木栅栏越来越密集,废弃木材的打捞成本越来越高,而与此同时,木材打捞的收益可能会越来越低。最终可能达致某种均势——打捞废弃木材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也可能会出现另一种情况——由于木材相对价格提高导致废弃木材的减少以致打捞木材完全无利可图从而使江滩的产权回归到最初的无价值从而无划分的状态。

     从怒江江滩的木栅栏产生及意义可能得出有关新制度经济学的两个认识:一,制度的变迁具有自发演进的性质,它与人和人之间利益格局的变化有关;二,制度变迁的发生与资源相对价格的变化有关;正是资源相对价格的变化引起人们利益格局的调整,从而表现为制度的变迁。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