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哲学定义

张建民 原创 | 2015-03-23 19:02 | 收藏 | 投票

理性的哲学定义:理性是人类和其它高级动物共同具有的主导认识思维和实践活动的知识和能力,是哲学从人类的认识思维活动这个本体事物中发现出来的主观主体事物。

哲学是以人类的认识思维活动为对象的认识思维活动。人类的认识思维活动是具有发现主体和客体这两种末体事物能力的本体事物。理性是哲学从人类的认识思维活动这个本体事物中发现出来的主体事物。天地万物是人类的认识思维活动从混沌中发现和产生出来的客体事物。主体事物是事情和物体、运动和物质的组成要素或内容。事情和物体、运动和物质是主体事物的载体或表现形式。主体事物包含客观主体事物和主观主体事物。主宰自然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主体事物是客观主体事物,主导人类和其它高级动物活动的主体事物是主观主体事物。逻各斯、奴斯、逻辑、智慧、理性、真理、生命、上帝、灵魂、人性、必然、规律、精神、意志是西方人在表述主体事物时经常使用的词语概念。天、命、法、神、圣、道、德、理、性是中国人在表述主体事物时经常使用的词语概念。

本体、主体和客体是三种对立统一的事物。人们在发现和界定理性主体事物的认识活动中经常出现两种错误,一种错误是把理性主体事物和本体事物误认为是同一个事物,另一种错误是把理性主体事物和客体事物误认为是同一种事物。哲学在发现和克服这两个认识错误的基础上,从人类的认识思维和实践活动中发现、界定和抽象出了理性这个主观主体事物,产生了基本符合理性主体事物的判断命题知识。主导认识思维和实践活动的知识和能力是主体事物,认识思维产生出来的知识和能力是客体事物。以理性作为依据或主导的认识思维活动是本体事物。

西方哲学中的理性概念源于古希腊语中的逻各斯(λόγος)。据英国语义学家奥格登和理查兹考证,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了逻各斯这个词。赫拉克利特认为:逻各斯是天地万物和人类共同具有的一种隐秘的智慧或理性,它既是统帅世间万物生灭变化的根据或主宰,也是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依据。根据哲学的常识,逻各斯是主宰自然事物的发展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一般主体事物,智慧或理性是主宰人类活动的主观主体事物。逻各斯这个概念的外延或适用范围大于理性概念的外延或适用范围。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认为:逻各斯包含内在的和外在的两个部分,内在的逻各斯是理性和本质,外在的逻各斯是传达理性和本质的言说。这种“理性和言说都是逻各斯”的观点抹杀了人类的理性能力和言说活动这两个事物的差别,包含着理性同言说(理性活动)是同一种事物的认识错误。斯多葛学派的代表人物芝诺认为:理性是神的属性和人的本性。古希腊的阿那科萨哥拉指出:物的‘种子’是存在物的‘始基’,人的感官只能认识具体的事物,唯有‘理性’是揭示‘始基’的可靠工具。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指出:人人都有潜在的德性,只有理性才能使个人潜在的德性实现出来,成为现实的德性或善。阿那科萨哥拉所说的‘理性’是指人类揭示‘始基’所依据的认识能力、知识工具或主体事物,苏格拉底所说的理性是指人脑产生德性、善这类意念知识的认识思维活动或本体事物。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是理性动物;人的德性源于理性功能的卓越展示。注释〈1〉求知是人类获取知识的理性认识活动,理性是人类具有的发动和主导认识思维和实践活动的意念或功能。理性功能的展示是人脑产生德性或意念知识的思维活动。亚里士多德的话语混淆了人类的求知认识活动和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这两个不同的事物,也混淆了理性功能的展示和理性功能这两个不同的事物。亚里士多德说:“在理性的部分中,我们把一部分称为认知的,把另一部分称为推算的,推算和考虑是一回事。”。注释〈2〉亚里士多德在指出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是一种功能的同时,用‘认知’和‘推算’这两个表述理性认识活动的动词表述理性功能的两个部分,混淆了名词表述和界定的理性能力和动词表述和界定的理性活动这两个不同的实体事物。

同基督耶稣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亚历山大城的裴洛认为,希腊文化和犹太基督教文化同根异枝,希腊文化中的‘逻各斯’和犹太基督教文化中的‘道’是同一个事物。约翰福音开头就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道’在希腊语圣经中就是逻各斯(logos)。希伯来圣经塔纳赫中说:上帝有无上的智慧,以言辞创造世界。裴洛说:逻各斯是上帝创造世界的工具,是人和上帝交通的中介;上帝的言说是世界万物的起源,正如旧约圣经所说,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裴洛对上帝的言说和上帝的智慧进行了区分,他把上帝的言说解读为具有创造世界能力的理性活动,把逻各斯、道或智慧解读或界定为上帝创造世界的理性能力。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很重视古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概念,他将逻各斯主要解释为理性或绝对精神。后来的一些哲学史家也跟从了他的说法。

西方近代的唯理论哲学认为:理性是知识的来源,只有理性才是可信赖的。西方近代的经验论哲学认为:经验是知识的来源,只有经验才是可以信赖的。我在认真研究了西方近代的认识论哲学后发现,唯理论者所说的作为知识的来源和标准的理性不是指人类的认识能力,而是指人类的理性推理认识活动。经验论者所说的作为知识来源和标准的经验也不是指人类的认识能力,而是指人类的经验归纳认识活动。唯理论和经验论都共同认为人类的认识思维活动是知识的来源和标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和争论是人们混淆了理性能力和理性活动这两个不同的事物,违规使用理性概念造成的混乱现象,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质上不是相互对立的理论,而是完全统一的理论。根据哲学的常识,一切知识都来源于人类的认识思维活动,而不是来源于人类的认识能力或人类的理性。

西方国家的十七和十八世纪被历史学家称作理性的时代和启蒙的时代。启蒙作为反对教会权威和宗教正统、推崇人性尊严和科学精神的思想潮流和社会运动,它的旗帜上写着‘理性’两个大字。苏格兰的哲学家、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大卫·休谟在《人性论》中说:“人性是一切科学的首都或心脏,研究人性是哲学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任何重要问题的解决关键,无不包含在关于人性的科学中间,在我们没有熟悉这门科学之前,任何问题都不能得到确实地解决。”注释〈3〉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中说:“对人心的各种活动进行分类和识别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好的哲学可以发现人心的活动是受什么秘密的机栝或原则所促动的。我们纵然只能贡献出一幅心理的地图来,只能把人心的个别部分和能力描绘出来而不能再前进一步,那至少也有几分使我们满意了。这种科学逾明了,而一切自命有学问懂哲学的人们如果不知道它,那他们就逾可鄙了。注释〈4〉休谟的《人类理解研究》与约翰·洛克的《人类理解论》具有承继关系。洛克著作中的‘理解’一词是指人类获取知识的经验认识活动。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中用‘理解’一词完全取代了《人性论》中使用了七十八次的‘知性’一词。这个事实说明休谟没有把人心的能力同人心的活动这两个事物严格地区分开来,他所说的人性和知性是人心的能力和人心的活动这两种事物的混合体。

德国的哲学家康德认为:理性是人类根据原则做出判断和采取行动的能力,也是主导认识思维和实践活动的先天知识。纯粹理性批判就是对认识活动所依据的先验原理和先验方法这些知识要素进行考察和批判。康德说:如果说知性是发现规则的能力,判断力是发现那属于这规则的特殊情况的能力,那么理性就是把特殊事物从普遍的东西推导出来,因而按照原理和必然性来设想特殊事物的能力。所以也可以把理性解释为根据原则做判断和(在实践的考虑中)采取行动的能力。注释﹙5﹚ 康德认为意志是一种人类根据规律的概念而自己决定自己行动的能力,是一种实践理性。理性能够决定意志。康德在使用理性和意志这两个概念时,没有把理性与决定意志的理性活动这两个事物严格地区分开来,他把理性和决定意志的理性思维活动这两个事物误认为是同一个事物。

西方近代哲学中的理性主义者和非理性主义者认为理性和意志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他们围绕着理性和意志的关系这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非理性主义者认为:意志是人的本质也是世界的本质,意志决定理性,理性是意志的工具。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第一性的或最原始的,理性认识只是后来附加的,作为意志现象的工具而隶属于意志的现象。理性主义者认为:理性是人的本质,理性决定意志。黑格尔指出:如果我们没有理性就不可能有意志。理性是意志的来源、本体或母亲。

西方哲学所说的理性和意志的对立实际上是理性活动同理性能力的对立。不论是理性主义者所说的决定意志的理性,还是非理性主义者所说的被意志决定的理性都是指人的理性认识活动,而不是指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理性主义者关于理性决定意识的话语,具有意志来源于人类的理性认识思维活动,理性认识思维活动是产生行为意志的母亲,行为意志或意念知识是理性思维活动产生的子女的含义。非理性主义者关于“意志是世界和人的共同本质,意志决定理性”的话语,具有规律、习惯、倾向、意志和法则具有主宰或统帅人类的认识、思维和实践或理性活动的含义。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对立是因为对立的双方没有把理性认识能力同理性认识活动这两个事物严格地区分开来,把人类的理性认识活动错误地称呼为是理性造成的。我们只要把理性同理性活动这两个不同的事物严格地区分开来,就可以彻底地消除唯理论和意志论对立的思想认识根源,就可以发现理性和意志是同一个主体事物,就可以把唯理论哲学和意志论哲学完美地统一起来。

中国哲学中的理性概念源于古汉语中的天、命、道、德、性、理。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中国人就从物体和事情、物质和运动中发现出了主体事物,产生了许多关于主体事物的概念知识和思想理论。天、命、纲、常、大、极、道、德、理、性、神是中国古代人表述主体事物经常使用的词语概念。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在《道德经》中发现、界定和产生了两个具有不同含义的‘道’,一个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外、具有发现和产生天地万物能力的万物之母或本体之道,另一个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主宰天地万物的存在和变化能力的主体之道。老子在《道德经》中还发现、界定和产生了‘德’这个具有主宰事物发展和人类行为能力的主体事物。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五章》曰:“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这句话中所言说的‘道’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主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之道或主体之道。东郭子向庄子问道: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庄子所说的‘道’不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外的,具有发现和创造万物能力的万物之母或‘本体之道’,而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的,主宰天地万物的存在形式和发展变化的‘主体之道’。

中国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对主体事物的研究达到了很高的知识水平。当时的哲学家们围绕着理、气、心三者何谓根本事物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主气者认为气是万物的根本,万物统一于气(客体事物)。主理者认为理是万物的根本,万物统一于理(主体事物)。主心者认为心(认识)是万物的根本,万物统一于心(本体事物)。程颢和程颐构建了以‘理’为中心概念的理学(道学)知识体系,指出了理是万物和人类的本质、主宰或根据,理是事物的所以然。程颐说:“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注释〈5〉 程颐在《答杨时书》和《遗书》中阐述了‘理一分殊’思想观点。他认为理、命、心和性是分别存在于不同事物载体中的主体事物。“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心意)、其实一也。”注释〈6〉 朱熹援引儒学的月映万川之喻、阐述了理一分殊的思想理论。物之理和人之理是同一个理,分殊的万物和个人都包含或分有同一个理。朱熹还发现并指出了心(认识)与性(理)是两个事物,心与性二者不能分离,离心无性、离性无心的客观事实。

明朝理学家罗钦顺指出,心与性是两个很难阐明的事物,心是人的知觉活动或神明作用,性是人的行为法则或生活定理。心与性两者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在心中。性是心的组成要素或一般规定。他说“盖心性至为难明,是以多误”;“心者人之神明,性者人之生理。”;“谓之两物又非两物,谓之一物又非一物。除却心即无性,除却性既无心;惟就一物中分判得两物出来,方可谓之知性。”注释:〈7〉他赞同二程和朱熹关于‘性即理’的思想观点,认为心具有道心和人心两种存在形式,“道心性也,人心情也,心一也,而两言之者,动静之分,体用之别也。”注释:〈8

明末清初时期的哲学家方以智提出了心(认识)是具有发现和产生客体事物和主体事物能力的本体事物,客体和主体是来源于‘心’这个本体事物的末体事物的思想观点,构建了以相辅相成的气一元论和心一元论作为基本内容的哲学思想理论。方以智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气的存在和表现形式,理在气中,理是气具有的法则或主宰。他说:“圣人合虚实神形而表其气中之理。、、、、、、彼离气执理,与扫物尊心皆病也。理依心知,知与理来,因物则而后交格以是,岂能离气之质耶?”《物理小识·卷一》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说:“盈天地间皆物也,、、、、、、器固物也,心一物也。” 《物理小识·自序》;“天地一物也,心一物也,惟心(认识)能通天地万物,知其原,即尽其性矣。” 《物理小识·总论》方以智在他晚年写作的《东西均》中反复强调了“离物无心(认识),离心(认识)无物”的哲学命题。他说“世上无非物,物因心(认识)生。”《东西均·尽心篇》“通言之,则偏满者性,即偏满者心,未有天地,先有此心。”;《译诸名》“心大于天地,一切因心生者,谓此所以然者也。谓之心者,公心也,人与万物俱在此公心中。”《象数篇》

理性包含认知理性和思维理性两种内容,具有认识和思维两种表现形式。

什么是认知理性?认知理性是人类具有的发动和主导认识活动,获取对象事物的影像或概念命题知识所依据的知识和能力,是哲学从人类获取实体事物的影像或概念知识的认识活动中发现和抽取出来的,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主导作用和工具价值的主观主体事物。感性、知性、悟性、科学理性、认知理性、工具理性、理论理性、思辨理性都从属于认知理性。

什么是思维理性?思维理性是人类具有的发动和主导思维活动,产生指挥人体活动的意念知识或实践知识,满足人类实践活动需要所依据的知识和能力,是哲学从人类的思维活动中发现和抽取出来的,对人类的认识思维和实践活动具有主导作用和工具价值的主观主体事物实践智慧、实践理性、价值理性、推算理性和选择理性都从属于思维理性。

人类的认识思维活动是理性的载体和表现形式。理性是人类的认识思维活动包含的内容、规定、意志、知识、能力。认识和思维是人类的认识思维活动的两种存在形式。认知理性是主导人类获取概念知识的认识活动的知识、能力或主观主体事物。思维理性是主导人类获取意念知识的思维活动的知识、能力或主观主体事物。认知活动是认知理性、认知能力或认知法则的存在和表现形式,思维活动是思维理性、思维能力和思维原理的存在和表现形式。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理性具有认知和推算两种存在形式。他说:“在理性的部分中,我们把一部分称为认知,把另一部分称为推算,推算和考虑是一回事。”摘自《马格尼科伦理学》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认知’不是指人类的认识活动,而是指人类产生或获取对象事物的影像和概念知识的认识能力或认知理性,他所说的‘推算’不是指人类的思维活动,而是指人类产生或获取实践知识和创制知识的思维能力或思维理性。

亚里士多德根据具体科学(哲学)是具有的不同对象把科学(哲学)划分为三种:一、以知识的公式、思想活动、是(是其所是)、存在(存在者的存在)或认知为对象的理论科学(本体论哲学、认识论哲学、形而上学);二、以生产主体完善社会所需要的伦理知识、家政知识和政治知识的推算或思维为对象的实践科学(伦理哲学、家政哲学、政治哲学);三、以生产主体提高推理能力所需要的三段论推理知识或创制知识的推算或思维为对象的创制科学(修辞哲学、逻辑哲学)。因为实践科学(哲学)和创制科学(哲学)都是以人类的思维为对象的认识思维活动。所以我们可以把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科学和创制科学都称为思维论科学(哲学)。

亚里士多德在《马格尼科伦理学》中指出:人类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人类的行为从确定目的和选择方式或手段开始,选择虽是捡取,但不是简单地捡取,而是在多物之中捡取某一物;如无斟酌和思考,这是不可能的。因此,选择源出于思考的意见。无论好行为还是坏行为都是思考和习惯相结合的产物。思考是灵魂对目的因的沉思,沉思是一种演绎,目的是沉思的起点,而沉思的终点则是行为的起点。实践活动的演绎具有本源和始点,这就是某种目的或至善。

中国北宋时期的哲学家张载称呼人类的认识思维活动为‘知’,他把‘知’划分为‘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两种。见闻之知是个人获取对象事物的影像或概念知识的认识活动,德性之知是个人获取养心、修身、齐家、治国的德性知识、实践知识或意念知识的思维活动。人类获取见闻对象的影像或概念知识的认识能力就是认知理性。人类获取养心、修身、齐家、治国的德性知识、实践知识或意念知识的思维能力就是思维理性。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理性划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两种。理论理性是认识主体为自然立法、发现实体事物、产生关于对象事物的影像或概念知识所依据的先天知识或能力。实践理性是认识主体为自身立命,发现价值实体事物、产生关于人类行为的规则、意向、意志或意念知识所依据的先天知识或思维能力。康德说:我们的全部认识能力有两个领域,即自然概念的领域和自由概念的领域。哲学也顺应这个分类而区分为理论的(哲学)和实践的(哲学)两个部分。凭借自然的概念来立法的是由悟性来做并且它是理论的,凭借自由的概念来立法的是由理性所执行,并且它只能是实践的。康德《判断力批判》导论 第三页 


    注释(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全集》(形而上学卷)苗立田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马格尼科伦理学)苗立田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英〕休谟著 关文运译《人性论》第1页,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英〕休谟著 关文运译《人类理解研究》第一章 第五页。

5、〔德〕 伊曼努尔·康德 著《实用人类学》 邓晓芒译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版 第86页

6、程颐 著《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清光绪18年(1892年)传经堂刻本

7、程颐 著《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清光绪18年(1892年)传经堂刻本

8、罗钦顺 著《困知记》下卷 中华书局出版

9、罗钦顺 著《困知记》上卷 中华书局出版

10、〔德〕 伊曼努尔·康德 著《判断力批判》导论 第三页

 

 

 

张建民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出生地:河南省开封市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