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行上师禅七法语

肖乐义 转载自 360 | 2015-04-02 20:55 | 收藏 | 投票

         万事都是道的显现,一个人的五官、身材也都是内在能量修养的显现。内在能量协调的,外在也会协调。平日我们为人处事也就是我们禅定生活的显现。平日为人处事,要懂得在自心上下功夫。对于外缘的打扰,要学会在自心中消解,要学会感恩别人。深信有形的被无形的操控,学会在心地上感恩、沟通,这就是信仰。
       修行的境界千万种,说到底不外乎有和空。不是在有上,就是在空上。其实有和空都是一种执着,关键是看心是不是波涛起伏。真正能够用心做一件事,就能够用心做一百件事。
      对修行人来说,外在仪轨也不可小看,实际上抓住了仪轨,就抓住了心。仪轨、程序、形式也都是通向道的,就像顺藤摸瓜一样。出家人也可以从威仪上着手,因为身体就是心的模具,先降伏模具,也意味着降伏了这颗心。身心是一体的。

       禅七虽然结束了,但生死不了就永在七中。何时了生死?六根关闭,色声香味触都回到自性上面来,了生死才有希望。过去的祖师一个状态一含就是三十年。我们首先理上要通达,功夫则靠长年累月熏修。”
        禅七并不止在禅堂,日常心平淡,坦荡地应对每一件事情,那么每一刻都是悟道的机会。禅七之美就在于它对日常生活的提持。

外表优雅是内在修养的体现

 信徒:师父,什么长相的女人才是优秀的女人?找媳妇应该找什么长相的?
 上师:相对而言,长得珠圆玉润的女人是比较优秀的女人。一个女人长得珠圆玉润,她生理和心理的气就比较和谐,没有走极端。五官对应我们的五脏,五脏是五种能量,五种能量均衡了,我们的五官就匀称,心态就平衡,思维就正面。模具匀称,出来的产品就匀称。容貌和体型也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体现。
 信徒:师父,您说晚了,我连儿子都有了(众笑)。
 上师:那就等给你儿子找媳妇的时候用(众笑)。现在也来得及,心态改变,一切就改变了。心态平和、健康了,五官也会变得匀称,散发出来的磁场也会变得柔和、圆润。磁场一圆润,你就会招感磁场圆润的人。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磁场的人。所谓同性相吸,异性相斥,就是这个道理。女人如此,男人也是如此。
        从外相来说,男的要长得魁梧高大,身体结实。否则,说明发育不协调,思想可能会走极端。一个男人的思想比较极端,就会扰乱家庭成员的思想,他的家人也会跟着变得极端。其实他并不是刻意想去搅乱别人,但是他体内有一股力量搅着他,他没有办法,只能去搅外界。
        所以,找老板也好,聘员工也罢,首先要看他的五官长得协不协调。五官不协调的人早晚会犯事栽跟头。别看他现在运气很好,干得很红火,将来必定会摔大跟头,甚至一贫如洗。因为五官长得不匀称,是内在的能量不平衡;五官匀称,则内在的能量平衡。一个身心平衡的人,做事会稳重踏实,权衡各方面的利弊,考虑他人的需要,不会从自我出发。而且说话的声音,无论男女,都会很好听,很有磁性。阴阳平衡了,说话才有磁性;阴阳不平衡,说话的声音就会怪里怪气,处事方式也会走极端。
         倘若一个人真正做到了无我,把自己布施出去了,当遇到利益他人的事情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去做,绝不会做只利益自己,损害他人的事情。倘若我们的利益是建立在伤害他人,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我们又能利益自己多久呢?只有双赢互利,彼此才能持久、友好地合作、发展。
        佛教不是不讲自利,也不单讲利他,佛教是讲自利利他,和现在的管理学上所讲的双赢互利是一回事。因为万物是一体的,我们彼此看似不相干,你是你,我是我,但实则同一体。比如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大气层下,同一个大环境中,同一个政策下,彼此都是息息相关的,谁也离不开谁。如果你不能与周围的大环境融为一体,你与身边的小环境——你的家庭、同事就更无法融为一体了。当你抛开自己,只考虑他人,为他人着想时,你已经被考虑、被照顾了。
        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只考虑自己,做事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这样别说你得不到利益,就是得到了,也会很快失去。一是被别人夺去了,二是你自己抓不牢,又丢了。因为你的这份利益是与他人息息相关的。人就是这么怪。比如这里只有一个苹果,如果我不问你们吃不吃,自己拿过来就啃,你们肯定会觉得不舒服。但是如果我先请你们吃,你们肯定会说:“我不吃,我不吃,你吃吧。”这就是人的逆反心理,从中也能体现出一个人处理事情的方法和境界。
 信徒:我曾经看过一个小品,它说什么叫幸福?幸福就是当大家都没有苹果吃的时候,我一个人有苹果吃。
 上师:这个人根本就不懂生活。你去试试,这么多人没有苹果吃,就你一个人吃,你吃得下吗?(众笑)确实有一部分人是这样,只管自己吃,自己喝,旁若无人。这样的人,你敢和他共事吗?你会和他交朋友吗?
  信徒:其实这种人很危险,总有一天别人也会抢他的。
 上师:没错,当一样东西只有你一个人有,别人都没有的时候,别人一定会想办法把它夺走。当一个人心里只有自己时,是最自私、最狭隘的。当一个人自私狭隘的时候,是没有价值可言的。一个人不敢忘我地去付出,去做利益他人的事情,他的存在就如同不存在。要知道,哪个地方都不缺领导,哪个地方都不缺吃饭的人,这是两不缺。还有两缺:哪个地方都缺钱(众笑),哪个地方都缺有责任感、有奉献精神的人。你们说对不对?(大众掌声热烈)
 这就是一个团队中通常会出现的两种人,你愿意做哪一种人?前一种叫活死人——活着已经死去的人。后一种叫死活人——肉体可以死亡,但精神永存不灭。譬如释迦佛与孔子,我们人类至今还在吃着他们的饭,享受着他们带给我们的利益。所以,他们至今仍然活着,而且就在我们中间(掌声再次响起,热烈而持久)。如果我们效仿他们,按照他们的教导去做,我们就融入了他们,成为他们的化身。我们学习的是他们的精神,传播的也是他们的精神。
 当一个人时时都在做利益他人的事情,他走到任何地方,是不是都会被他人所接受和尊重?当大家都接受你,尊重你时,就意味着你与大家融为一体了,你是不是就把自己推销出去了?你把自己推销出去后,再让他们接受你的思想和理念,是不是很容易呢?如此说来,究竟是你转变了他,还是他转变了你?这就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技巧和方法。你不必要求他放下自我融入你,你先放下自我融入他,最后,你依然存在。不奉献自己,你就不是真修行人;是真修行人,你就必须奉献自己。
 信徒:照您这么说,我们都应该加入共产党了?
 上师:不一定非得加入共产党。但是平心而论,在那么多党派的理念中,我认为共产党的思想最完善。只是因为党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党员的境界达不到那个高度,才给共产党抹了黑。共产党的理念和佛菩萨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任何一个党派或者教派的理念如果不完整、不完善,它是创立不起来的。
 信徒:其实,解放前那些党员的事迹真的是可歌可泣啊!
 上师:他们个个都是菩萨。过去的人入党是为了做好事,为人民服务。后来的就不用说了。好在现在的领导比较英明,也发展部分党外人士在党内担任领导职位。这说明很多领导的意识和观念已经开始转变,境界也开始提升了。
 如果你真想让别人接受你,就得先把自己融化掉。否则,你无法把自己推销出去,你也无法融入到一个团队中,你更无法管理和驾驭一个团队。几千年来佛教传播到世界各个民族,都能与各民族的文化相融,它靠的就是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倘若你做到了这几点,你就能让你的团队健康地发展、壮大。
 尽管佛教徒信仰的都是佛教,但是大家信仰的佛菩萨并不相同,为什么能在一个锅里吃饭,一起念经、打坐、共事呢?在一个团队中,成员的素质可以参差不齐,但目标必须一致。倘若你团队成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理念不一致,甚至目标也不一致,这个团队是不可能发展的。小到一个家庭,中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都是如此。人的素质不可能都一致,一个人会留在你这个团队里,首先一定是认可你的目标和价值理念。比如我们东华寺的理念就是: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你认可,就留下了;不认可,就走掉了。经过五年、十年的大浪淘沙,最后留下的,就是“臭味相投”的人,大家的价值观都是相同的。
 所谓奉献,不一定是要你奉献体力、精力、财力等等,更重要的是奉献你的我执。我执体现在三个方面——体面、脸面和情面。倘若你能超越这“三面”,你的境界就高了;见到同事,你就敢合掌弯腰了;见到领导,你也懂得恭敬了;见到父母,你也不会像西方人一样直呼其名了。现在很多父母很欣赏西方的教育方式,跟儿子称兄道弟,直呼其名,抱在一起好不开心。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父不父,子不子。这套东西在外国可能行得通,但是在中国是绝对行不通的。因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兼包并蓄,博大精深,无论什么文化,最后都会被它稀释和融化。只有真正的金子才会与它相融,相得益彰。而杂质则会被淘汰。
 只要提到文化,就会体现出中国的伟大。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文化大放光彩的时候。当经济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该是文化大行天下的时候了。而这第三阶段的文化,就只有看我们中国文化了。
 信徒:师父,我建议创作一首佛教赞歌,作为我们佛教徒的婚礼进行曲,营造一种庄严、华丽、神圣的氛围,来见证一对新人的结合。
        上师:你的建议很好,很有必要。现在有很多人结婚都跑到基督教堂去。国外的佛教早在十年前就已经有这种形式了。因为很多佛教徒找的对象也是佛教徒,他们很希望能在这样的氛围中举行他们的婚礼。所以寺庙的确有这个责任,也有这个能力把它承担起来。
 信徒:在修行的过程中,有什么方法可以超越头脑的感觉而进入心性的觉知范围呢?
        上师:这是修行人普遍都会遇到的问题。我们的头脑从我们懂事记事起,就开始胡思乱想,一直想到现在,已经成片成势,形成了强大的惯性,你不让它想是不可能的。老祖宗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研究出了一系列对治头脑妄想的方法——既然你不可能让它停止,就干脆主动找一件事情让它想。一旦它开始想这件事情,就不会再去想其他十件、百件、千件事情。如果你不让它想一件事情,它就会想百件、千件、万件事情。所以祖师们才创立了那么多法门。说穿了,这些法门无非是给头脑一件事情做,阻止它胡思乱想。
        譬如观想佛像或者默念经文,只要你的头脑专注在一件事情上,它就不会乱跑了。所以佛教创立的法门都是权益之计,是为了把散乱心收回来落在一件事情上。当你的头脑能持久地专注在一件事情上时,再把这个法门丢掉,你就真的能做到不观想,不念经,也能专注,能停留在当下了。而这时候并不是头脑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知道,它什么都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就像我们早晨刚刚醒来,头脑还没有开始活动,念头还没有产生,但是你清楚地知道你醒了,也知道你躺在床上,这时候外界的声音你听得到,但是你又没有分别。过了一两分钟,你开始思考了:哎哟,几点了?我是不是该起床了?我今天要干什么呢?冰箱里是不是有吃的东西啊?等等。此时,头脑就开始活跃起来,万马奔腾了。我们的头脑不思考问题时,就类似刚刚醒来的那一刹那。
 信徒:早上刚醒来的那一刻,是不是在自性里呢?
        上师:对,这时候头脑还没有开始思维,意识还没有开始活动,你是处在自性里。而我们通过修法到了某个阶段,所谓的不想了,这对我们的身心有什么好处呢?这时候我们的意识就会自动整合、清理过去收录的信息,把不好的、负面的信息删除,把好的、正面的信息留下。如果你的身体有疾病,它也会自动修复。
        凡是生病,吃药是一方面,更主要还是靠静养。因为人体只有在放松宁静的状态下,身心的两种力量才会合二为一。当两种力量合一时,无论你吃不吃药,它都会产生自我修复的功能。其实吃药是头脑的需要,是拿来骗头脑的,先骗头脑,再骗灵性,一层一层地暗示——药暗示头脑,头脑暗示心灵,如此,我们的病就好了。所以,如果你心力强大,生病的时候你就直接放松身心,躺着也行,坐着也行,闭上眼睛冥想,自我暗示:我的身心已经很放松、很和谐、很平衡,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我的身体已经自动修复了。你就这样一天暗示两次,你会感觉到身体慢慢地弥漫、扩散,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了,你受损的身心很快就会康复。
        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教派在静坐时都有冥想的原因。冥想就是用心理来影响生理,乃至影响外界的事物,最后达到身、心、物合三为一。当达到这个一之后,马上就会产生效应:别人问你问题,你心里立刻就有答案,你就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对方。为什么现在别人问你问题,你需要思考,不能不假思索地告诉对方答案呢?因为你的身心没有合二为一,更没有与外界的万物合二为一,彼此都是分离的,当别人问你问题时,你需要集中思想去思考,才能得出答案。而一个悟道的人,你问他任何问题,他都能不加思索地回答你,而且答案一定是正确的。用头脑思考已经偏离了道,得出的答案自然也不究竟。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专注,当达到专注时,再把这个训练专注的方法丢掉,让身心空掉,这才是最好的修行办法。
 信徒:师父,您能不能把《降伏其心》的核心思想给我们讲一下?
 上师:无论我们是学习知识,还是学习技能、技术,前提都是要支配好自己的身口意,让它们先来一个大集中,也就是自我融合,然后再与我们想学的知识、技术进行第二次融合。否则,用头脑去学习是很累的,效率也很低。
 无论你做什么,首先要降服自己的身心。只有降服了身心,才能把你内在本有的东西调出来使用,你才能更好地学习外在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当你能将自己内在的东西调出来,轻松地学习外在的知识和技能时,才说明你降伏了自己的身心,能驾驭自己的身心。降伏身心只是一个手段和过程,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它,发挥它的作用和潜能。而且当你发挥了它的功能时,还不能对你所做的事情执著、留恋。倘若你念念住其上,那就叫过后有痕,说明你的境界并不高。最高的境界是过后无痕,不是不做,而是做了之后不执著,不留恋,不留下痕迹。这样才能称之为降心、用心、心无住。只有无住才能让你解脱、超越。
 我写书是按修行的程序:降伏这颗心是为了用这颗心,用了这颗心还不能执着贪念。一旦不执著,不贪恋了,你才是一个自在的人,你心中的法喜才会真正产生,你才会获得真正的大自在。否则,你有做、有停、有住,还是不自在。
 信徒:做了就像没做一样,您是这个意思吗?
 上师:做完了,就把它放下了。如何才能做完就放下呢?就是当你做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和你所做的事情融为一体,用完然的力量去做,你就能彻底地感受这件事情,你所感受到的也是全然的力量。当你做完了,将力量撤走时,也是全然地撤走。所以无论你做什么,都必须百分之百地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一次性超越。如果你只投入百分之八十的力量,你就只能感受到百分之八十,你悟到、得到的也只有百分之八十。
 为什么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超越呢?比如你吃了苹果不能超越苹果,谈了恋爱不能超越恋爱,吸了鸦片不能超越鸦片。因为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没有用全然的力量去投入。只有当你用全然的力量去做了,你才能全然地感受到,全然地拥有它,然后你才能全然地撤出来,最后全然地超越。所谓全然的力量,就是高度地专注,忘我地投入,心百分之百在当下。
 信徒:当念头产生时,是应该去观察这个念头,还是让它自动消失呢?
 上师:这是用功上一个很大的技巧问题。你说一匹马拉着一辆车在马路上跑,车子突然歪到路边去了,这时候你是把马拉到路中间呢,还是把车子推到中间呢?答案你们肯定都知道。如果你不把马牵到中间,而是把车子推到中间,过一会儿,车子还是会歪到一边。实际上你根本就不用去管车子,只要把马轻轻地牵到路中间,车子自然就回到路中间了。
 当你有了妄念,你是与妄念对抗,去压制妄念,转变妄念,还是按你的方法继续用功呢?实际上你根本就不用去理睬妄念。如果你用功用进去了,妄念一出现,马上就自动消失了。就算偶尔有一个妄念,也干扰不了你的正念。因为你百分之九十都是正念,即便有百分之十的妄念,也影响不了你。如果你是百分之五十的正念和百分之五十的妄念,当妄念出现时,你马上放弃用功,去压妄念,你的妄念只会越压越多。而当妄念出来时,你不去管它,继续提起正念用功,妄念自然会慢慢地减少,直到最后消失为止。它的道理就如同马和马车的关系。好多人妄念一来,就放弃了用功,去打压、对付妄念。实际上你不需要去打压它,只要加紧用功,一会儿妄念就消失无踪了。但是掌握这个方法也需要一个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你也掌握不了。也许在理论上你能理解,能接受,但是当你去用的时候,还是用不上,因为它需要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
 信徒:在进入初禅之前,是否必须先打通任督二脉?
 上师:进入初禅的时候,任督二脉还没有完全通。任督二脉不通,说明你的身心没有合一,也就是道家讲的阴阳二气没有合一。只有将任督二脉打通以后,你才能让自己身心合一。只有达到了这个一,你才能与外界进行第二次合一,也就是人天合一,或者说万物合一。其实,修行就是分两步:第一步,身心(小阴阳)合一,有形的身体与无形的念头合一;第二步是人天(大阴阳)合一,与大自然合一。当第二步完成以后,你就会达到不生不灭的状态,也就是基督教所称的永生了。
 信徒:打通任督二脉是否可以借助外力?
 上师:可以。其实达摩易筋经,道家的八段锦,还有印度传统的瑜伽术,都是辅助打通大小周天、七经八脉、任督二脉的方法。但是,现在的人过于浮躁,欲望太多,精力分散,身心疲劳,导致精力不济,任督二脉里面几乎是空的。
 信徒:昨天您说我这一生到现在为止,没有做成过一件事情。回去后我检讨自己,发觉您说的是正确的。请您指点,我该如何做才能做成事情呢?
 上师:打个比方,譬如昨天她来找我签名,我说好,然后她就到处找笔,还问我:“师父,您有没有笔?”我没有理她。接着她又到处问周围的人谁有笔,还好有一个人说他有。这就是一种人处理事情的方法。还有一种人,他想找万行签名,口袋里早就准备好了笔,他会先把书打开,翻到想要我签名的那一页,拔掉笔套,把笔放在书上,一切准备好了才来到我面前,把书交到我手里。我随手一签,几秒钟就把这件事情做完了。这就是另外一种人做事的风格。我敢肯定,前一种人无论到什么年龄,一定都是一事无成。因为她心里只有“我”,很难做到忘我,请人签名自己不准备好,还要签名的人和周围的人协助她。一个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有一番作为和成就的,就算自己创业也不可能成功。而后一种人一定会有所成就。
 从日常生活中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可以判断出一个人大致的习气、秉性和做事的风格,不需要多看。要知道,任何一个行业都有竞争,为什么你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而他在这个行业却连温饱都无法解决呢?这是需要你们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但是多数人都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怪别人,怨天尤人,说:哎呀,我的命不好啊,没有福报,身不逢时,怀才不遇,没有贵人相助啊!他不知道自己的习气、个性、做事的风格,才是他失败的真正原因。

 

 这就是一个人观念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人智慧层次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问题。
 
个人简介
本人出售外汇精确交易图表,十万元一张,闲聊试探者免言!
每日关注 更多
肖乐义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