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鹏宇的困惑与慈善的困境

谭浩俊 原创 | 2015-05-25 12:56 | 收藏 | 投票

媒体报道,三年前,就读于北京化工大学的许涛因父亲身患白血病,在微博上发消息求助,热心人曾鹏宇为他捐了款。三年后,许涛将当年曾先生捐赠的钱如数还给了他。感动之余,曾先生在网上写了一篇微博,没想到由此带来的结果出乎他的意料,短短10天,他竟然收到了500多条索要捐款的私信,索要金额高达一千万元。

 

据曾先生介绍,他在认真阅读了来信后发现,在500多条索捐信中,只有9个是真正需要帮助的,其余都是让人哭笑不得甚至感到气愤的。曾先生此刻的心情,是完全能够体会得到的,也是能够感受得到的。他甚至在怀疑自己,这一切是否真的做错了,以后还该不该做这些事。

 

我们说,一个人做了好事、善事,反而被各种各样的压力所包围,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其对社会的影响,毫无疑问是负面的、不健康的。尤其在500多条索捐信中,很多是在校大学生所为,且理由都与平时习惯于过奢侈生活有关,习惯于不劳而获。如此一来,就不仅仅是慈善方面的问题,还有教育方面的问题。

 

众所周知,近年来,在郭美美事件的影响下,慈善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方面,隐藏在慈善机构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地被媒体披露和揭露,导致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慈善热情,导致整个社会的慈善氛围不浓;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需要通过慈善来缓解和解决的矛盾与问题也越来越多,形成了与慈善业发展反向运行的状态,大大弱化了慈善的社会稳定、社会正义和社会平衡功能。

 

曾鹏宇做慈善、做好事带来的困惑,无疑也是我国慈善困境的一种表现,是我国发展慈善事业必须破除的一个瓶颈。因为,一个非常正义、非常具有正能量的举动,却“激活”了这么多非正义、非正能量的行为,且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在校大学生,是否具有太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呢?特别是大学教育,难道连最起码的廉耻观都没有培育吗?以至于有这么多大学生做出无耻的索捐行为。

 

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街头乞讨、上门乞讨、自残式求救等,已经很难分辨出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了。就象曾鹏宇的困惑一样,由于鱼目混珠者太多,使得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可能因此而失去了被帮助的机会,失去了可能恢复的健康、可能完成的学业、可能成就的事业,不仅对他们本人影响很大,对社会也影响很大。

 

从总体上讲,近年来类似于这种让人真假难辨、好坏难分的事,已经发生了很多,由此也使很多人面对这样的困局时,不知做出怎样的选择。表现在慈善方面,就是慈善机构都能做出一些不慈不善的事,都能留下那么多负面新闻,还怎么能够让社会公众安心慈善事业呢?

 

对中国来说,慈善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基本素质的反映。也就是说,象无良索捐这样的人或事,不会是多数,但也决不是个别,且涉及人群非常广泛,其中不乏在校大学生这些被寄予厚望者。那么,有关方面是否能够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把这些人找出来,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至少,可以对他们产生一些警示。

 

总之,曾鹏宇的困惑,决不是个例,而是慈善困境乃至教育困境的集中表现。虽然涉及人群不是很多,但产生的影响却会很大,应当举一反三,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