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丧葬文化 促进生态文明
——丧葬改革完美方案
周易达
摘要:丧葬改革60年来,始终未能跳出墓葬怪圈,本文介绍了通过修建人民公祠的方法,实现了用有限的空间存放无限亡灵的理想,从而达到了丧葬改革的目的。
关键字:丧葬 改革 人民公祠 方案
若要一种习俗消亡,必须要有另一种更先进的习俗替代,否则,只会消而不忘。
俗话说,人生三场戏:出生、结婚、丧葬。但凡是人,只要有出生,就必然有丧葬跟随,可见,丧葬问题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不可回避的。
听说,在上古的时候,中国人对逝者是深埋复耕,这也是考古人员为什么难以找到商朝以前出土文物的原因。直到孔子出现,汉族才实行厚葬,加之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策,丧葬文化也随之得到空前发展,以致繁复!
在儒家看来,灵魂是人的精神层面,魄体是人的肉身层面,只有魂魄结合,才有生命诞生或存在,生命消亡了,魂魄就要分离,这也是中医观点之一。
丧葬文化是基于灵魂不灭观念和原始道德观念而产生的一种社会习俗文化。人们认为,死者的灵魂还能回到人间降临祸福。所以,丧葬文化的本质:一是建立逝者的怀念场所;二是为逝者创造在冥界过上美好生活的想象条件;三是期盼逝者对后人加以保佑和庇护。
1956年4月27日,毛泽东带领150余名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的签名,声明身后遗体实行火化,揭开了中国殡葬改革的序幕,其目标是保护有限的土地,其手段是实行火葬。这是当时最先进的殡葬模式,经过60年的强制推行火葬,原先设定的目标,远没有达到或不理想。事实上,许多人火葬后又进行土葬,出现了二次丧葬现象,造成更大的浪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中国人相信灵魂不灭学说,而且,只信祖宗,不信别的,把自家的先人叫祖宗,把别家的先人叫鬼魂,就是证据,所以,身后必须有个场所:要么坟墓要么骨灰室。但是,无论是坟墓还是骨灰室,都是不可持续的发展,都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占用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尊重民风民俗着手,要保留丧葬文化中的合理部分,逐渐剔除不合理不科学的成份。一切从实际出发,谋事要实,创新要实,做人要实。要根据死者遗愿处理遗体,可火葬(骨灰撒掉不能搞二次葬),可土葬(用易于腐化的特制棺木入殓深埋,不留坟头、不立墓碑),可树葬,把尸体葬在特定的树下(不留坟头不立墓碑)等等,不占土地的目标达到就行。
不再占土地的目标真的能实现吗?
假如,我们修建公共人民公祠——人民公祠,人民公祠里不放骨灰,只放牌位,三年后归宗合并成一个家族总牌位,所有牌位实行电子化管理,按家族分类形成家谱,这样,就实现了,用有限的空间存放无限的灵魂,人民公祠一旦建成,无论增添多少亡灵,都无需再占用土地。
剩下的问题就是人民群众同不同意了。我们共产党人,讲究的是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不满意怎么行。所以,首先要人民群众想得通,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做不好的事。
首先,尸体是没有什么用的。你看佛家,修练成佛后,第一件事是抛掉肉身,因为肉身只是灵魂的载体,灵魂既已成佛,想现形体就现形体,肉身就没有什么用了;道家学说也认为回归自然,坦然面对,视死如归;儒家的想法就是入土为安。可见,无论哪家学说,深埋土中就可以了。
其次,我们要充分保留人民群众的丧葬文化。修建人民公祠应该至少有五个部分:殡仪堂、超度堂、自然堂、纪念堂和敬灵堂。殡仪堂的功能是充分尊重民间的丧葬习俗,他们爱怎么做就怎么做,属于儒家礼仪范畴;超度堂的功能是超度非正常死亡的灵魂,是佛家的范畴;自然堂的功能是肉体与灵魂分离的场所,肉体进入深土回归自然,灵魂进入敬灵堂,世代供奉,这是最重要的部分,属于道家范畴;敬灵堂的功能是按家族存放牌位,总牌位是永久存放,个体牌位只存放三年,三年后火化归宗,纪念堂的功能是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建立族谱档案,随时可以查阅,无论子孙走到世界任何地方,只要网络通,就可以查阅祖宗八代光辉历史。
第三,妥善处理好已故亡魂。移走碑石坟头,恢复自然面貌,可通过超度堂和自然堂的功能,将灵魂移入总牌位安放。
综上所述,通过修建人民公祠,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丧葬文化基础上,可以逐渐把地上的坟头去掉,恢复更多的土地,从而达到了丧葬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101683.htm
[2] 中国殡葬协会http://www.zgbzxh.org/
作者简介:
周易达(1962—),男,汉族,云南保山市人,学士,工程师,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专业,研究方向:丧葬改革方案
作者联系方式:
周易达,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山监管分局退休人员
E-mail:bslmn@163.com
TEL:13908752467
单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山监管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