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兄弟》:娱乐的暴力美学与循环伤害(6月21日)

贾春宝 原创 | 2015-06-21 07:36 | 收藏 | 投票

 《奔跑吧兄弟》:娱乐的暴力美学与循环伤害(6月21日)

 

关键词:娱乐  暴力美学  循环伤害

 

持续关注热门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越来越感觉其中游戏对明星的身体“虐待”(特别是撕名牌环节)是一种很微妙的心理感受,那更多的是基于欣赏暴力的快感,这种快感同样存在于野蛮女友与家庭暴力之类的现象之中,其实人都是有暴力倾向的,无关乎性别,就如好色与性侵并非独属某个性别的专利一样。

比如人们常说的面对灾祸发生,并不是伸出援手去救援,而是以现场拍照然后发朋友圈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参与感和存在感,然后在通过网络的方式接触到这些讯息,网民从各个不同角度给予评论、吐槽、挺或者倒,然后便人肉搜索、穷追猛打,却忽视了在灾祸发生的时候,当事人的感受,甚至造成了某些人不堪其压力而自杀。

 

除了热衷网络暴力之外,不知从何时起,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听到“暴力美学”的说法。“暴力”和“美学”,原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它们结合成一个新的词——“暴力美学”,并逐渐演化成为一个流行的概念。

暴力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作为一个关乎生死的哲学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又是世界电影长廊中的重要景观。不少热门影视作品、新版卡通书、动画片、电子游戏纷纷以此作为招揽,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不仅与时尚和消费有着密切的瓜葛,也成为被争相阐释和检审的对象。

电影评论中,一批新锐导演的作品被认为与“暴力美学”相关,如美国的昆廷·塔伦蒂诺,中国香港的吴宇森等。一些武侠电视剧以及原本单纯可爱却被加入暴力内容的卡通画,被联系至“暴力美学”;一些新推出的电子游戏产品,也争先恐后以“暴力美学”作为卖点。一些新闻类作品,如犯罪实录电视采访、展示残酷场面的新闻摄影作品,也被贴上了“暴力美学”的标签

 

“暴力美学”原指起源于美国,在香港成熟(又向美国转移)的一种电影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最通俗的说法就是,将暴力的动作场面仪式化。

其特征表现为:创作者往往运用后现代手法,要么把影片中的枪战、打斗场面消解为无特定意义的游戏、玩笑;要么把它符号化,作为与影片内容紧密相关的视觉和听觉的审美要素。这类影片更注重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却忽视或弱化了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

从早期电影人对暴力的叙述的历史,吴宇森的影片中对暴力的风格化处理成为电影中暴力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以往好莱坞对电影的一系列限制性的法规都是针对暴力和色情提出来的,是从道德层面出发将暴力当成对社会或未成年人有危害的因素加以限定,这些限制与当时电影中暴力的呈现方式密切相关。

吴宇森“英雄系列”影片的出现使得他以暴力为题材的影片不再被当成是“暴力影片”来看,因为他给全世界观众提供了一种审视暴力的全新视角——东方美学视角,第一次使暴力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语)。

吴宇森之后的北野武奥利弗·斯通大卫·林奇昆汀·塔伦蒂诺等人对暴力进行的风格化探索在世界影坛上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掀起了一个“暴力美学”的热潮。

昆汀·塔伦蒂诺代表作品有《低俗小说》《杀死比尔》,吴宇森的作品有《喋血双雄》《英雄本色》《变脸》,沃卓斯基兄弟的代表作品有《黑客帝国》系列等。其中把 “暴力美学”这个词眼发挥到极致的电影莫过于《罪恶之城》。

 

“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泛审美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相关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的暴力行为。

文艺作品中,暴力呈现形态主要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后,其侵害性倾向被隐匿了一部分。

在美国电影中,施暴者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英雄人物所施加的暴力跟容易让人接受,特别是在蒙受冤屈之后,更有一种复仇的快感,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这种倾向在多种文化行为中特别是战争史诗与灾难末世)中都可以看到。

就像产生“暴力美学”的后工业社会的多元化特点一样,“暴力美学”也因不同国家(地区)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呈现出一种同时包含同质因素和异质因素的多元化的风格样式和精神内涵。

 

1995年5月某日,贾春宝有感而发,写出了如下观点:

所有的人相对来说都是危险的,都是有可能造成恐怖感的人,那么这个人的世界就是个悲剧的世界,危险的世界。因此,这个世界的所有人都做好了看悲剧的准备,一旦出现了悲剧的表现,其形式必然为人接受与传诵。

故曰:喜剧是取得暂时的欢愉效果,悲剧才是长久的永不衰落的话题。悲剧主义者认为:人的痛苦是人生的主题,而欢乐是其中的装饰与点缀。

其实,就如同幸福与不幸一样,并没有喜剧与悲剧之分。那些只不过是读者或作者不同的主观感觉。

 

任何艺术都存在暴力美学,其实暴力也可以表现得很美,就如吴宇森的电影,即使惨绝人寰都可以让人感觉很美。就如悲剧在让人扼腕叹息的时候,也会让人有强烈的代入感。

各种与凶杀暴力、刑事侦探、战争灾难、人与人之间的从言语矛盾到动作冲突,甚至拳脚相加到杀人碎尸,或者演员用撕心裂肺的方式表现张力,那样的剧情往往会有更强烈的吸引力,抓人眼球的同时也抓住人心,基本没有人会否认自己会被这种情节与场景所吸引。

比如面对诸如强奸之类的暴力性侵,刑事警察、媒体记者、律师法官等等,都在让被害人描述过程、细节甚至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其实这在客观上产生了用另一种方式对其进行循环伤害的效果。对残酷的迫害,我们喜欢用惨绝人寰、令人发指、死有余辜之类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与立场,但实际上这会引发更多的暴力。

虽然在更充裕的时间的基础上,从第二反应或者更多层级的反应,会让人有基于价值观的判断,但在回味“剧情”与“细节”以及相关当事人的彼时感受的时候,无疑是在用貌似合理的方式,仔细品味其中的余味。

 

贾春宝

2015年6月21日星期日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

 

个人简介
所涉及的领域从公关到广告、从商务活动到旅游会议、从营销到传媒、从教育培训到顾问咨询,从投融资理财到企业管理、从资本市场到产业链、从战略规划到企业文化等多角度全方位的实践。 从1994年起开始接触并持续关注北京的房地…
每日关注 更多
贾春宝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