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是成功之路

胡鞍钢 原创 | 2015-08-17 11:14 | 收藏 | 投票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为什么中国会从“一穷二白”、“一大二弱”的中国变成世界最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呢?

  如何衡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首先,我们对现代化做一个简单的定义。基于张培刚先生关于工业化的定义,我将现代化定义为:“全社会范围,一系列现代要素以及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的变化或变革的过程。”中国现代化实践,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人口最多、也最为成功的现代化实践,不仅快速追赶西方现代化,还超越了西方现代化,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怎样从理论角度说明中国为什么在百年衰落之后重新崛起,这涉及到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理论。从这一理论看,中国先后经历了现代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生命周期,第一阶段是初步成长期(1949-1977);第二阶段是迅速成长期(1978-),到现在尚未结束。

  如何衡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采用什么样的指标才能比较准确衡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我这里主要是进行中美两国总量比较,采用了三类指标:

  一是与经济发展相关的GDP指标,从GDP(购买力平价,1990年国际美元)指标来看,中国相对美国的水平从1900年的70%下降至1950年的17%,而后呈上升的趋势,到2010年已经达到104%。最近,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数据(购买力平价,美元现价),也得出同样的结论,2014年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的102%;二是与现代化因素相关的发电量指标,中国相对美国的水平从1900年的0.01%,到1949年仅提高至1.2%,而后迅速上升,1980年为12%,到2013年已经达到126%;三是与科技发展实力相关的指标发明专利申请量指标,直到1984年中国才开始实施专利法,比美国(1790年)落后了194年,但是到了2013年,仅30年的时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专利申请国。

  从中国相对美国水平看,这三大核心指标(经济因素、现代化因素、科技创新因素),中国先后经历了初步追赶、迅速追赶、并驾齐驱、不断超越的现代化过程。由此可知,中国用了相对短得多的时间,实现了美国花上200多年时间走过的工业化、现代化过程。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即使中国在以上三大指标总量方面超过了美国,中国的三大指标人均量方面还与美国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而缩小这些相对差距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也将成为21世纪中国追赶的重要目标。

  从中国创新能力看,决定了中国的国家发展生命周期,也决定了中国不仅能够成功追赶美国,还会成功超越美国。

  “中国道路”是我们最大的创新

  中国最大的创新就是“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从改革一开始,中国领导人就十分自觉地提出了“中国道路”,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一目标。1979年4月,李先念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的现代化究竟怎么个搞法,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此,他代表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作了回答:我们一定要从自己国家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式道路。这是最早的“中国道路”的表述,当时只包括两个基本因素:一是现代化因素,在当时是指“四个现代化”;二是社会主义因素,是指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从毛泽东以来一直所强调的最重要因素。后来,又包括第三个因素,即中国文化因素,这是基于中国的历史来源的基本因素。

  中国道路的三大因素:一是不断增加现代化因素,最大限度扩大生产、创造财富,最大限度利用现代要素,如土地、资源、能源、资本、劳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信息、知识和制度、法律等。二是不断增加社会主义因素,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有目的地解决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长期不能解决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贫富两极分化等十分严重的问题。三是不断增加中国文化因素,对构建中国特色的理想社会有重大创新,如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安居乐业社会,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等。

  如果说,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第一个因素 与美国是基本相同的话,凡是美国具有的现代化因素,我们都要有,我们还要创造新的现代化因素。那么,第二个因素和第三个因素就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与美国道路最大的不同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道路是独特的,由此也显示了独特的三大优势:即后发优势、社会主义优势和中国文化优势。

  “中国道路”将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在整个现代化的道路,尽管我们的这条道路还没有结束,但是它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模式。如果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我们也将继续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人口最多国家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是世界农村人口最多、贫困人口最多、文盲半文盲人口最多的国家。一方面中国现代化成功本身就对世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化成功还会对外部产生外溢性或溢出效应。我们简称“中国贡献”。有些是可计算、可量化的,有些是不可计算、不可量化的。

  第一,中国对世界减贫作出了最大贡献。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国际贫困线标准,1981年中国约有8.351亿贫困人口,占世界绝对贫困人口总数的43.6%;到2010年,分别降至1.571亿人和12.9%;同期,全世界绝对贫困人口从1981年的19.134亿下降至2010年的12.15亿,减少了6.984亿。中国的减贫贡献占世界绝对贫困人口总减少量的97.1%。

  第二,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提供的数据,2007-2012年间,不论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还是汇率法,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6.46%和31.73%,都显著超过美国(分别为13.32%和10.20%)。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是全球经济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发动机。

  第三,中国对世界贸易增长贡献越来越大并居世界首位。2000-2007年间,中国对全球进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率为10.05%,同期美国下降至7.99%;2007-2011年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9.48%和7.31%。尤其需要指出的是,1913年之后,美国就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出口国。100年之后的2013年,中国首次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出口国。可以预期,中国对世界贸易增长的贡献还将会越来越大,并可以持续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中国之路”正在不断验证“毛泽东预言”、“邓小平预言”。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之路”优于“西方之路”。也诚如习近平同志所言:“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个人简介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该中心旨在建成国内一流的国家决策思想库。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