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万民伞——甘棠

党双忍 原创 | 2015-08-21 11:26 | 收藏 | 投票

  《甘棠》出自《诗经·国风·周南》。这是赞美召伯的诗歌,也是成语“甘棠遗爱”的典故出处。在陕西省岐山县刘家塬村召公祠遗址,原来生长着一棵古杜梨树,高10米、胸围1米,冠覆101.7平方米。据说,当年召伯就是在这棵古甘棠树下现场办公、决狱治事。这棵甘棠树写入了《诗经》、《史记》、《水经注》等历史典籍。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岐山县令李文瀚在召亭故地见甘棠古树,有感于召公懿德,随绘制甘棠图,并撰写甘棠图记。后经邑人武澄勒石而成,上刻甘棠图和甘棠图记。一代书法大师于佑任提联:“诗歌甘棠美召伯,天遣江山助牧之。”1900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难至西安时,还为这棵甘棠树题写了“甘棠遗爱”木匾。1936年召公祠狂风暴雨袭击,老树从干基折断。1938年春天,在干基附近长出新苗,是古甘棠树的后裔。

  “甘棠遗爱”见证了召公善德善行。召公,乃文王之庶子,西周初年股竑重臣,为建立、稳定、巩固西周政权做出了重要贡献。因采邑在召,位列三公,故称召公。因曾与周公旦辅佐成王,“作上公,为二伯”,又称召伯。召伯南巡,在甘棠树下听讼决狱,搭棚过夜,停车驻马,不占用民房,这种体恤百姓的善德善行,赢得了后世赞誉。儒家圣人,孔子一生念念不忘,反复吟诵的诗歌即是《甘棠》。司马迁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述:“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朱熹《诗集传》云:“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顾广誉《学诗详说》说:“丕言爱其人,而言爱其所茇之树,则其感戴者益深;不言当时之爱,而言事后之爱,则怀其思者尤远。”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全诗三章,每章三句,由睹物到思人,由思人到爱物,人与物交融为一。蔽芾(fèi)是葱茏茂密之意。茇(bá):草木的根,召伯在树下办公。憩:休息。说:解释说明,口头表达。在这棵甘棠树下,召伯为百姓服务,与百姓同甘共苦。剪、伐、败、拜,是毁坏的意思。为什么不要毁坏呢?这是因为,这棵甘棠树承载着召伯为百姓服务,与百姓同甘共苦的记忆,这棵甘棠树已经成为召公德政的纪念。“一枝一叶总关情”,不要砍伐、不要毁坏,不要折枝,不要令其弯曲。旧时绅民为颂扬地方官的德政而赠送的伞叫“万民伞”,意思是像伞一样为老百姓遮风避雨。保护留有召伯德政印记的甘棠树,就是中国老百姓撑起的千古第一“万民伞”,也是万世流芳的“万民伞”。

  其实,杜梨果实很少有甜味,诗歌颂之“甘棠”,一定是体味到善德善行就是一种“甜蜜的味道”。将《诗经》中与杜梨树有关的诗歌联系在一起,无论是《杕杜》中的“流浪者”,《有杕之杜》中的“邀朋友”,还是《小雅·杕杜》中的“盼夫归”,所塑造的杜梨树,尽是孤苦的意象。唯有《甘棠》一诗,将杜梨树与召伯德政联系在一起,老百姓感受到了“甜蜜的味道”。这种“甜蜜的味道”老百姓长记心间,也热切期望这种“甜蜜的味道”常在身边。可见,这种“甜蜜的味道”多么难能可贵啊!清代诗人薛成兑《召伯甘棠》:“蔽芾诗章留古今,召公仁政得民心。甘棠剪伐犹知护,足见当年遗爱深。”也许,一个好官的标准,就是能够让老百姓品尝从孤苦中品尝到“甜蜜的味道”。

  世世代代的中国老百姓,心中无限期待与召公一样的好官。“思其人,必爱其树。”两千多年来,以诗经《甘棠》为起点,“甘棠文化热”经久不衰,蔚为壮观。从北京到台湾,以甘棠命名的地方一百多个。以甘棠为题材的文化作品,更是汗牛充栋,层出不穷。这应了孔子的名言:“吾于《甘棠》,宗庙之敬甚矣。”

党双忍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党双忍,生态文化学者、经济学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现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曾任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先后在省农业厅,宝鸡市委、市政府任职。出版《秦岭简史》《中国秦岭》《林政之变》《中国树…
每日关注 更多
党双忍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