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在漩涡中寻求破局与上升

马晓霖 原创 | 2015-09-25 00:26 | 收藏 | 投票
922日至2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在此后3天前往纽约联合总部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虽然这已是习近平任内第二次访美和两年多来第五次中美峰会,也是他对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访华的回访,但当前中美关系陷入各种漩涡甚至被形容为“掉入谷底”,且美国两党正在为新的总统选举全面发力,这次访问就变得格外特殊和重要,它对廓清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构面临的泥沼,推动双边关系摆脱螺旋下滑苗头而保持上行,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美建交以来,麻烦不断曲折前行,保持了总体向前发展和交互日益加深的主流势头。然而,随着中国经济总量日益接近美国,军事实力持续增长,维护核心利益的动作和手段逐渐丰富,美国对中国的提防和指责也水涨船高,特别是涉及南海争端和网络安全两大议题,而且这种不满似乎已接近极限,引发舆论对中美摊牌的悲观预测和普遍担忧。
 
冷静地看,这种担忧不乏泡沫,因为中美关系大框架没有任何变化,以战略与经济对话为平台的高层磋商不仅连贯畅通,而且成果逐年丰硕;双边经贸与投资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双方在多边合作和解决热点问题上有颇多共识且不乏共同斩获。非常关键参照系是,过去非常脆弱且最易受到波及和伤害的军事关系得以维系和巩固,给抵御波动的战略关系框架提供了厚实基座。
 
事实表明,虽然不乏误解、摩擦和彼此指责,但中美关系的根基没有动摇,双方高层寻求建立战略互信的决心没有变化,大方向也没有偏离,两国交往的正能量远远多于负能量,中美间缺乏的也许是更多淡定和深度交心。一句话,双方理解对方不够,向对方解释不够,偶尔难免情绪化作为,甚至可以说,媒体和部分激进言论激起了浪花乃至火花,遮蔽了中美关系的竞合本质和现状,构建了双边关系恶化甚至倒退的假象。
 
很显然,习近平这次访美除了一如既往带去大笔经贸礼单以平衡对美贸易巨额顺差外,更多地也许要耗费大量口舌向美国各界特别是两党精英解读中国发展的方向、战略和策略,特别美国误解较多的宏观和中观问题,乃至一些关乎美国痛点的微观问题。还可以预测,在后续联合国系列峰会活动中,习近平的公开表态,也有相当多对美喊话或解疑释惑的成分。同时,习近平也将花相当的耐心聆听美国的声音,包括解释让中国疑惑、忧虑和不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
 
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中美关系就是从朝鲜战争打过来的,也是在冷战中通过遏制与反遏制磨练出来的。中美建交几十年来蜜月期屈指可数,更多的记忆是以斗争求共识,以谅解促发展,继而形成螺旋上升总态势,以及“非敌非友、亦敌亦友”的独特关系。当然,这种长期磨合更形成对中美关系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全球性、复杂性和脆弱性等诸多特性,并在习奥时代达成“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三原则。
 
当然,中美毕竟是地理位置、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经济体系乃至民族心理都相去甚远的两个大国,心也许经常往一处想,但劲未必往一处使,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因素,彼此至今无法做到真正交心交底,或曰彼此认为对方总是心怀叵测。美方喜欢谈论“修昔底德陷阱”,担心中国崛起必然以牺牲美国全球领导地位为代价,以推翻美国主导的战后体系为前提,以军事冒险和战争方式为手段。中方常挂在嘴边的莫过于美国“亡我之心不死”,美国为了维持自身既得利益和全球霸业,必然遏制、阻挠乃至打断中国的和平崛起和民族复兴。
 
在“疑人盗斧”心结作用下,双方似乎都在苦口婆心地告诉对方自己没有恶意,强调不打算成为对方的战略对手,但结果往往鸡同鸭讲,夏虫冰语,几乎难以拨动对方心弦,更别说植根对方心田。因为现实的表象是,各自依旧因循自己的道理和逻辑前行,进而无法使两个大国真正实现战略互信。中美已经到了必须认真聆听对方和清晰解释自己的时候,否则,不仅难以将新型大国关系落到实处,反而可能南辕北辙,被事务性的漩涡吸入可怕深渊。
 
在笔者看来,中国取信于美国的最核心选择在于,以美国人听得懂也能理解的话语说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逻辑、路径、方式和终极全球定位,以及保障这一脉络的机制,彻底打消美方狐疑、冷对、疏离和防范乃至遏制中国的念头。美国若要换取中国的心服口服,必须透彻解释其亚太再平衡首先不是封堵和压制中国,而是平衡经济发展;首先不是遏制中国,而是预防亚太局势失控,最好进一步澄清,中美关系是亚太再平衡战略主轴,中国是美国这一全球战略调整的合作伙伴而非看客或对手,甚至应该申明尊重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避免公开干涉中国内政。
 
这是中美关系的制高点或曰一切关系的总焦点。在此基础上,中美还应全盘梳理影响双边关系的变量清单,包括“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和“灰色清单”。对于“正面清单”,双方应努力巩固、扩大和深化,使之担当强化双边战略互信的骨骼和韧带。对于“负面清单”则应尽量在求同存异、先易后难的基础上逐步稀释、淡化和消解,降低其对双边关系的羁绊和冲击。对于“灰色清单”,则应更为积极和灵活地处理,推动其向“正面清单”转化和升级,避免滑向“负面清单”,徒增双方的摩擦系数。
 
目前,中美关系“正面清单”大概包括:维护联合国宪章框架下的战后安全秩序,确保世界和平与发展总态势,避免爆发新的世界战争;防止核扩散并致力于无核世界的建设;理解和尊重美国的独特作用和地位;推动全球经济全面复苏和均衡发展;共建更加稳定、繁荣和环保的人类家园;继续扩大军事透明和危机防范机制;扩大、加深人文交流和反腐司法合作等。
 
中美“负面清单”大致包括:对各自发展模式的执着和张扬;对干涉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对立态度;中国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和美国片面强调航行自由及维持治权、管辖权的矛盾;围绕东盟的影响力博弈;对日本突破和平宪法的相反立场;网络空间行为;文化产品市场开放和知识产权保护;双边金融、贸易、投资和市场准入的摩擦;民族宗教政策和人权领域的摩擦;或明或暗的意识形态输入与防范等。
 
“灰色清单”大致包括:严重疫情、自然灾难、恐怖主义和国际海盗非传统安全挑战;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和债务减免;阿富汗、伊朗、朝鲜、乌克兰、南苏丹以及中东争端等热点问题和局部危机的应对;大气减排和环保安全;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美国主导的亚太再平衡和TPP进程;中国力推的“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和亚信会议平台等全新重大议题。
 
明确了中美关系的极端重要性和非对抗性大原则,亮出了彼此的战略方向和通盘诉求,找到了妨碍双边关系的节点、焦点和难点,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积极磋商和彼此妥协甚至利益置换的方式来处理障碍双边关系的问题,中美这两个不同地理空间,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路径的大国,一定能携手抵达新型大国关系的彼岸。
 

 

个人简介
博联社创始人、总裁马晓霖
每日关注 更多
马晓霖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