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道德经》浅识3:解读经典的基本认识

胡庆云 原创 | 2016-10-04 07:31 | 收藏 | 投票

〔注:这是在美国中文网上发表的5篇系列中的第3篇。本系列是针对其网上有些曲解《道德经》的文章而撰写的。自认识浅行寡,本无资格对经典指手画脚,但为维护中华文化之正统,正本清源不至于被误解误导,勉力为之,发此为求大智者批评指正。〕

 

本篇序言:

 
前两篇简介了老子和《道德经》的主要史实,和本人的粗浅认识,基于事实层面上讲,我绝对不敢妄称正解,或有资格解经之万一,仅求能够为大智修德者,提供一个参考,一块垫脚石,不至于被偏颇的泥浆粘上脚步,已属奢望。
 
前篇说过,老子并不是道教的创始人,一般认为道教是汉末张道陵张天师所创,源流也及其复杂。而老子所著《道德经》更不是以立教为目的,只是后来道教发展后,被道家追本溯源,奉为圭皋,是以被很多人误以为老子用道德经开创道教,其实是错误的。
 
所以说老子不是宗教教主,更不是导引后世去崇拜自己,而是一个发露“道”的真义的寂默者,绝智者,连自认导师,圣人的一点点心都没有,也没有指点江山,争霸天下,光宗耀祖,入世逐富,高人一等,甚至拥媚抱孙锦衣饱食等等的俗世之愿,常以恬、淡、虚、无之心,也就是以一颗净寂先天之心,关照道之恒广,大而无外,小而无间,实无大小之假量的根本,以此体察生众之情真。此所谓‘’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也,也正是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之心,唯有此心,和不染浊势利,以道心为自心,才知“道”之“非常道”,“名”之“非常名”之妙意。敢试问今人,尤其试图解经之人,您能做到几分?如果连半分相似都做不到,岂可觊觎“道”之分毫?!
 
以我的浅薄,我以为读研《道德经》至少应该明白一下几点大意,当然不仅仅这几点。
 
1. “道”是可以以“道”心而“可道”的,非用语言文字这个简陋的工具可以“道”清楚明白的。如果认为用汉语,英语,whatever 什么人的文字和声音,就可以“道”之,那实在是,您不道还里离“道”近点,因为您这一道直可惜离“道”更远了。
 
因为所谓的“道”也只是老子不得已,借用的一个字名之,离其真实面目还有十万八千里地呢,所以老子说“强之为道”,再勉强送另一个字~“大”吧。
 
无论如何,道德经五千言,没有一个字是“道”本身,人类文字加上鸟语,兽言也不可能是‘’道‘’,只是遥不可及“道”的影子罢了。
 
重点是“道”非物,也非非物,以人类现代哲学的高度思考,加上“道心”坚定踏实,才有可能得其“玄”息之影,这是从学术上讲的。事实上只要具有远离色世浮尘的心,并行知如一,就是行“道”,就是“道”的体现,并不在于你有多少专家博士头衔,或名气天大。
 
2.如果真的要想了解经的精要,除了按“道”身体力行之外,还必须得清空脑子里充塞无间的“垃圾”,这里尤其指后天从社会,书本,痴想等堆积到脑子里的所谓的“知识”,甚至逻辑思维定势。
 
为什么?因为这些对现实“有用”的,可能让你名利双收的资本,对探索“道”恰恰是最大的障碍,它会使你丧失透穿现象,直达本质的先天能力,被人为的概念,定义,逻辑方式所束缚。比如一个简单的例子,对于优美风景的描述有很多经典的文人文字,也会引发你的想象,但当你真的转角身临其境是,你会觉得心底透出的震撼,任何语言文字的描述都是肤浅,是障碍。一方面说明文字对你的束缚,也说明文字的局限性,因此切不可被文字所迷惑。
 
故经上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至“无为”之境时,与“道”合,才识其庐山真体。做学问,是越多越好,别说学富五车,六车、八车更好,但是学问多的自己都hold不住,人见到都怕被淹到,恐怕连“道”的影子都看不到。但是仍然不出于“道”,任谁都是道的化变,流转而现,本身即在道中,再折腾也出不了“道”。为道呐,却是相反,日益减少,身心所有越来越少,文字越来越钝,口齿越来越拙,而离道日益相合。
 
简单说,放下才能得“道”,如经上讲“上善若水‘’,而比水更大的是“低”,比低更大的是‘’空‘’,比空更大的是‘’虚‘’,以致于无、至于‘’道‘’。水行低,汇聚入海之空,海住虚空,虚空住于无,无合于“道”。
 
就是说研“道”,应该完成一个循环,从读书习字,饱读诗书,到研道时空心净虑,得道后“功成不居”,“居上而守下”。不识字,识字少不精深,研读不了道德经,不空清出既有的文字相,就识不得真经,得真经者必是“道”“德”高尚,虚怀如谷,以道心为心的智者,如虚空含藏而如如不动。所谓圣人也。
 
3.字不是“道”,经也不是“道”,老子也不是“道”,但是老子,经,字,是寻道求道合道的道路-途径或工具,所以不要把途径误作目的,把过程认作结果,把工具当作军功章。
 
网上解经文章泛滥,有此通病的不在少数。或道听途说,或似是而非,或神话曲解,或颠倒因果,不一而足。故建议有真心求经者,读研历史名家经解,乱读无益有害。如果不幸被借经发挥,故设歪理的文章引入歧途,那可是“背道而驰”,别说今生,就是今后多少生也与道绝缘了,岂不可悲可恐!
 
这里仍然可以借用佛教说明一下,佛教也讲“教”不立文字,心心相传,其意就是避免文字的误导。有一本传世的著作《指月录》,书名解释就是告诫学佛的人,如果把月比喻为道成的目的的话,文字,师父,经典都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千万不要被手指的出现,阻止了望向明月的眼光,而世人恰恰易止于此处,而自拔不出,止步不前,还自以为是。
 
4.《道德经》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万经之首,集结了中国古人对宇宙人生方方面面的精深智慧,空前绝后,所有中国文化的源流出于此。哲学,政治,军事,经济,人伦,艺术,医术,术数,修身,养性,齐家,等等不一而足。这是基于文化学术的角度来看的,是为世俗社会生活所看待的价值所在。至于其真实的修道识道功用一般不被世俗所普遍传扬。所以任谁对都可以以自己的立场方法水平理解道德经的含义,建立自己的观点,但这不是说谁的观点都值得推广与众。
 
道德经的博大体系体现的是东方的终极哲学宇宙观,由此延伸的对人文的观察,思考,和观念是基于此基础上的,就如大地是一样的,各族群对大地的认知角度不同,方法不同,所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地上,人类建立在大地上的建筑千差万别,就不足为奇了。至于后世各阶层人为自己的利益,曲解利用其中的文字,那是更与经典无关了。
 
因此,不应该寻求比较道德经与其它文化的高下,更不能把其中一种看作是另一种的低级奠基,如果试图以此攻彼,那就更是一种不可救药的文化狂举了,更不应该用现代世俗的,实用的势利的学术观点,企图批判《道德经》,那实在是浅薄的令人发指。
 
5.《道德经》以道的角度,阐述符合到道的社会,人文,物质世界的构建架构,实际上也是为了用人们可以认知的事和物,来阐述什么是道,并不是老子在在阐述对政治,社会,人伦等等的个人构思,推销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一点应该被历来误解至深。
   因为许多解经文章,试图从经文中找到老子的政治、哲学、军事、王道,等等思想,实际上是颠倒了因果。
   为什么?老子没有思想!老子只是从“道”的眼光,告诉世人,什么样的政治、哲学、军事、王道是符合“道”的,而不是创立思想。当然他没想创立,事实上创立了这些思想的丰碑。是为“无为而为”的圣人境界的体现。
 
6.……
 
不能再写了,水平有限,写多了就露怯了!而且发现写越多,越觉得说不清楚想说的,又担心被误解,就如同下面的故事所要说明的,我好像有点同样的感觉了。
 
 
 
 
 
老子归隐被逼著经(以下摘自网络,有增改)
 
  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得不像样子了,世事变迁,阡陌沧桑,终不过浮云清风,心身不染着俗务的他,决定出走了,归隐入恒远常返无穷的大道之中。
 
  老子要到秦国以西的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圣人的心是无着无牵的,“道”无处不在之光明,之幽远,之温暖,之恒常,使他早已化销尘世和自身的一切,心无半言片语,于道和合同陈,道不我外,我外还是道,这种境界只有悟道者才有的,如同用一把钥匙,打开坚固的心锁,推开黑暗的腐朽的大门,霎那间融入了柔软的,透彻的,遍及一切,又寂静旷达的,无情又温和的,物我同源的,非言语可传达的智慧光明之中……
 
  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会儿,就见到一位风骨非凡、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关令尹喜听说他要远走高飞了,就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不仅是他所体证的万物本源实在是不可言说,而且最担心的是,如果留下任何文字,就容易被错误理解,文字于道实在是无能为力的。但是不答应关令尹喜,是不会放他过关的,他不给你护照签证啊!老子没办法,于是只得答应条件。另外,老子答应他还有一个原因。《史记集解》有材料说,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气,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据说关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关令子》。老子也佩服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这就为他著书了,能为知音著述不亦乐乎?
 
  那时老子沉思默想,思来想去,遍寻仓颉之字,只寻得“道”一字,勉强可以把自己所悟能传出点信息与人,可一旦个字落墨,立即发现把“道‘’的真体真义走形了,恐误人歧途,不得不进一步解释
 
      “道,可道,非常道。” 而道是对“道”体的名字啊,不是“道”的真实面目,“名,可名,非常名”。如此以来,越写越觉得必须说清楚,于是只能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因为文字的概念局限,只能用天地人王制治礼仪等等人们能理解的角度大写特写,犹恐不足!
 
    据说写了几天。于是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大著作诞生了!
    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据说,关令尹喜真的跟着老子出走了,后来还有人看到他们两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儿呢,而且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
 
    由此,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假设你要为人传达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吃不到,又离不开,或者说你自身的存在就是它的映像,试试看,你怎么表达?
 
 
个人简介
余,云也,辈字庆,胡姓。祖籍豫北,太行山下古共城。 乾坤朗朗化万物,道天昊昊哺黎民。 蒻躯空空心如蔵,不作甘露化清泥。 小小寰球百铮囯,各展韬略竞风流。 幽道暗涛须砥柱,九州妖娆可用兵。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