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风水学者曾祥裕论 “十三朝古都”洛阳的王者之气

曾祥裕 原创 | 2016-10-06 11:29 | 收藏 | 投票
  “十三朝古都”洛阳的王者之气  
             -----兼论皇都的选址的风水考量
             赣州杨公风水养生堂  曾祥裕
        (QQ175613195,电话  13766307454)
  (11月8曰赣州举办杨公古法学习班,咨询电话13766307454,微信号zxyfs6146794)
 
    中国历史史册中洛阳占有重要一席之位,因为它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城, 素有“十三朝古都”之称的洛阳,为帝王之州、华夏文明发祥之地。说起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凡举盛世,“言必称三代”夏、商、周。因为夏、商、周是自伏羲、炎黄两三千年之后首次出现的三个朝代,并且是非常鼎盛的三个朝代。 而追溯历史,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时间长达1500多年,是中国有史以来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这里至今还保存着举世闻名的“五大都城遗址”:夏都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和隋唐洛阳城遗址。
 
    走在这承载着历代兴衰的洛阳古城大地上,让我有种道不尽说不明的兴奋,洛阳的芳名,在我脑海中浮现已久,她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文化大书,值得我潜心研读。我心想,也许我脚下还沉睡着千年前帝王将相的遗物,荒芜的田园下也许就有诸如曹操陵墓的秘密,等待有缘人发现;也许雨后春笋般屹立的高楼下面就永远封藏了未曾发现的文物。
   近年来,我几进洛阳古城,寻访帝王将相的遗迹,抚摸皇都古建筑的肌肤,重温古城的古韵,每每有新感受。多次考察让我梳理了一个个心中的问号?
      一是,洛阳为何成了帝王之州?
      这是地理优势决定了皇都的选址。黄河流域是中华古文化的摇篮,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洛阳则是这个摇篮里的明珠,其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至35.05'之间;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
 
    洛阳地理条件优越。它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4.2`C降雨量546毫米。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
 
    洛阳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出土馆藏文物40多万件。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千年帝都洛阳经历了一幕幕王朝更迭与时代变迁的沧桑巨变,见证了一代代帝王将相与英雄豪杰的兴衰成败。105位皇帝在洛阳执掌国家大权,死后大都埋葬于此:夏启、少康、商汤、姬发、刘秀、王莽、董卓、李世民、黄巢……无数枭雄在此留名。
 
    辉煌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羲得“河图”而画八卦,夏禹拥“洛书”以制《洪范》。“河图洛书”一开中华文明之先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与核心。道教创始于此,儒教兴盛于此,佛教首传于此;西汉经学、魏晋玄学、宋代程朱理学皆形成于此;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诞生于此,这些都在推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是,古洛多宝地,风水有玄机
 
    今日之年轻一代没有多少人知道洛阳的辉煌过去。我在行程中问及年轻人,大多对洛阳不屑一顾,因为现在的洛阳古城如同其他古城一样,面貌全非。但是,洛阳历史厚重的篇章,是不会随时代变迁而埋没的。
 
    大凡皇都所在地都有其风水殊胜之处。洛阳向称“十三朝古都”。从周成王“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邑”开始,历代君王都将此方土地列为建都的首选区位之一,主要是其风水形胜所决定的。明人李思聪在《堪舆杂录》中曾作了十分详细地描述:洛阳龙脉发自中岳嵩山,过峡石而北,变作冈龙,入首后分一枝结北邙山托于后。山虽不高,蜿蜒而长,顿起首阳山。远映下首,于巩县而止于黄河之中。嵩山抽中干,起皇陵。山分出一枝至黑石关,为水口。中扩为堂局,而四山紧拱,前峰秀峙。伊、洛、瀍涧汇于前,此为龙之右界水;稠桑、弘农、好阳诸涧乃左界水,流入黄河,绕于北邙之后。洛河悠扬,至巩县而与黄河合。真可谓“一大都会也”。 
    由此看来,称王称帝,必然要从地理、军事、经济和交通等方面加以考虑。
    仁寿四年冬十一月,隋炀帝亲自到洛阳查看风水。《元和郡县图志》载:“初,炀帝尝登邙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耶?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悦,遂议都焉”。
 
   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的诏书曰:“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汉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雒阳,自古皇王。’何尝不留意,所不都者盖有由焉。或以九州未一,或以困其府库,作洛之制所以未暇也。我有隋之始,便欲创兹怀、洛,日复一日,越暨于今。念兹在兹,兴言感哽!朕肃膺宝历,纂临万邦,遵而不失,心奉先志。今者汉王谅悖逆,毒被山东,遂使州县或沦非所。此由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加以并州移户,复在河南。周迁殷人,意在于此。况复南服遐远,东夏殷大,因机顺动,今也其时。群司百辟,佥谐厥议。但成周墟脊,弗堪葺宇。今可于伊、洛,营建东京,……今所营构,务从节俭,无令雕墙峻宇复起于当今,欲使卑宫菲食将贻于后世…… ”。
 
     武则天有《以郑汴等州为畿制》诏书曰:“朕膺此符合,绍隆周之睿业,因丕洛之鸿基。相彼土中,实唯新邑。五方入贡,兼水陆之骏奔。六气运行,均霜露而调序。山川形胜,祥祉荐臻,远无乾心,近收亡欲,式建宗社,大启神都” 。
 
    统治者为永固江山,煞费心思,无非要有军事和经济的价值。正因为洛阳有其形胜之处。
    一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被历代风水大师看中的这块盆地——风水宝穴,承载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十三个朝代,位居“天下之中”,八方辐凑。它北临邙山,南系洛水,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它有群山环绕,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北通幽燕,南对伊阙。人称“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这种地理优势成就了其帝王之州先决条件。
   早在西周初年,洛阳就被周公看中了,并且以都城的规模进行勘测。《尚书》记载周公摄政的第五年,以占卜的形式相洛邑。“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湹水西,惟洛食,我又卜湹水东,亦惟洛食。”《尚书》又记载“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洛邑是当时世界上最早按照事前周详规划而建筑的城市。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这是洛阳作都城之始。洛阳有伊、洛、湹、涧四条河流贯穿其间,它在洛水之北,从战国开始,人们称洛邑为洛阳。洛邑在战国之前称王城,地址在今洛阳以西。
   隋唐时,洛阳大加扩建,隋炀帝、武则天以洛阳为东京,经常住在洛阳。据说,隋炀帝对洛阳的地形很欣赏,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初,炀帝尝登邙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邪?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悦,遂议都焉。”
    二是“风水之法,得水为上”,水和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洛阳城处于群山和多条河流环抱之中,洛阳四周有九条山脉朝拱(嵩山、熊耳、鹿蹄、崤山、秦岭、阳华、邙山、首阳、缑山)  九道河流环绕(黄、伊、洛、廛、涧、谷、甘、姜、儒),形势甲于天下。其气候温和,土质肥沃,物产丰富,为其城市扩容后的物质供应,提供了保障。
 
    据学者考证,夏商之时,风水的雏形已出现了。从洛阳夏、商、周古城遗址看当时的建筑风格与整体规划,能看出许多符合古代风水学要求的迹象。
 
     古人发现,起源于昆仑山的龙脉延伸至八百里秦岭形成少祖山,延伸到黄河与洛河环抱的一个盆地,形成了聚国家王气的“国宝穴”,这个国宝穴便是洛阳。洛阳位于中国形势的中心位置。按周易理论说,洛阳是处在中国形势的“太极”位置上。再说,古代人选都城或坟墓,特别讲究“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古人按洛阳“国宝穴”的方位,发现有五座山与洛阳形成最佳风水宝地格局。于是,古人定这五座山为“五岳”。南岳衡山为前案,是朱雀;泰山耸左为青龙,华山耸右系白虎,恒山为后案,也是靠山,为玄武。嵩山为前案中的重案。五岳为阳,黄河、洛河为阴,洛阳正处于这个山环水抱的“太极宝穴”之位,故可以成为中国的“龙兴之地”。
 
    古代风水学认为:山为实气,水为虚气。山高而宏伟可界水,水深而宽阔乃聚气。洛阳这个“龙兴之地”。象征“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五岳充满动势和生气之时,洛阳就兴旺,正如张衡所说的情景:“举九州之势而建王都……远而望之,若擒朱霞而跃天文;近而察之,若仰山而戴垂云”。
 
    张衡说的“九州之势”,即囊括青龙腾、白虎跃、朱雀舞、玄武动而聚集勃勃生气的大势,亦包含风水师常说的“上中下三元形成九运流转的态势”。正因为“九州之势”在洛阳集聚王气浓郁,古人则语出惊人:“得中原者得天下”。这里说的“天下”则指国家之意。从夏、商定都和周公“非壮丽无以重威”而营造洛邑,从东汉至魏晋,从北魏少数民族得中原而“汉化”至隋唐,凡五岳阳山和伊洛鏶涧阴水把龙脉之气带动起来在河洛盆地潆回,使得王气盛而国势兴;凡五岳阳山成“死势”,河洛之阴水因战争等人为破坏“锁”不住“龙兴”之气之时,洛阳就破败。   
 
        三是都城中轴的风水意义
 
    我国的很多城市都有中轴线,而且往往是和子午线相一致的。子午线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连接南北两极的经线。古人建城,都要建立“中心台”作为城市的几何中心。
    古人云“左龙右虎避不祥,朱雀玄武顺阴阳,八子九孙居中央,寿如金石宜侯王。”说的是中轴线的风水意义。一般这条线,设在正北方的来龙山脉中,与这条线大致相重合的子午线,应该才是皇城真正的南北中轴线,在方位上两侧建筑物呈现出的天然对称,给人以威严、中正、不偏不倚,具有强烈方位感的正统气质,更能真正体现《周礼》中“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以为民极”和《管子》中“凡立国都……因天材,就地利”的意图。
    风水发展到秦代,对风水的研究就有极高的水平,《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载有秦丞相樗里子看风水的事:“昭王七年,樗里子卒,葬渭南章台之东。曰:后百岁,是当有天子之宫夹我墓。至汉兴,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武库正直其墓”。 他的一番话预言了西汉长安的都城中轴线与他所选之墓有关。
 
   樗里子何以准确预言后来汉兴时会以他的墓为基线。这与他注意查看地理形势有关。《战国策·西周策》载“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以卒迎之,意甚敬”。他入周当然会对周王城的建制详细观察,对周王朝都城的规划基线有所了解,特意精心将自己的墓地选定在风水最佳的子午谷南北中轴线上。
 
    果然,秦丞相樗里子卒葬百年后,汉长安城的长乐宫在其墓东,未央宫在其墓西,武库正直其墓。汉长安城以武库(樗里子墓)为基点,南北中轴线长达74公里。南直秦岭上的天然阙门子午谷,北对渭北高原三原县的“天井”。汉长安城按“览秦制,跨周法”来规划,除了体现“重天子之威”的规划指导思想外,更是极力按《考工记》的礼制来营建都城。
 
          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其皇城的中轴线决定了这个古都的规划布局。据学者翟智高的有关研究论著,其认为“关于都城中轴风水线,《周礼》中曰:“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以为民极”,是说国都的方位必须辨清楚。定正位,也即是中轴线要正。所谓正,就是都城中轴线应与所在地的子午线相平行。古往今来,历代建立国都均慎重选择确立中轴线”。洛阳五大都城遗址(夏二里头、商偃师商城、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在伊河洛河盆地东西横列排开: 成周汉魏北魏洛阳城的中轴线,基本上是南对万安山主峰天然双阙山峰。
    据报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考古又发现了三千六百年前的商代都城偃师商城。《夏商周断代工程》已将该城确定为夏商历史纪年分界的界标。即偃师商城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是商代第一个都城西亳城。其中轴线南对汝州的陵头山,北对太行山上的紫(子)陵谷,又向北与山西晋城境内的天井关相照。南北中轴线长达200余公里,而且与同经度子午线无多大偏差。
 
    从考古发掘可知,洛阳周王城中轴线,南对伊川境内九皋山三突仙角峰,北照黄河北岸太行山脉最向南的突出部位,南北中轴线长达200余公里,并且与同经度子午线相重合 。
   从地理风水环境学上看,洛阳最有发展潜力的地方,是西周洛阳王城与隋唐东都城中轴线向南延长线的区域。
 
     中轴线是一个城市的脊柱,其重要性犹,如人体的脊柱为人体的中轴,强壮而又柔韧,支持头和躯干,保持其直立,并能使上身弯曲和旋转。整个脊柱起着支持体重,传递重力,保护脊髓、脊神经根及其血管的作用,并参与构成胸腔、腹腔和盆腔,也是某些骨骼的起止点,可见脊柱对人体的重要性。
  洛阳历代皇都中轴线上都设置重要机构,隋之东都,紧邻周王城以东,汉魏故城以西18里处,新建隋东都洛阳城规模巨大,"前直伊阙,后据邙山,洛水贯其中",城廓有宫城、皇城、外廓城。宫城内主要有乾阳殿、大业殿、文成殿、武安殿等。
     从北邙上清宫照直伊阙龙门一线,唐东都(武则天时期)皇宫中轴线上有天堂(隋大业殿)、明堂(隋乾阳殿)、端门、天枢、天津桥、天街、定鼎门(隋建国门)。
        从古到今,中轴线是一个政权必守之线,也是重要活动的所在地。去年秋天我游泰山,就是从先游岱庙开始的,岱庙位于泰安城内,南起泰安门,通天街,北抵泰山盘道,南天门的中轴线, 为历代封建帝王到泰山封禅时举行大典的场所。
 
    城市的规划布局,也首先要确定中轴线,在这个中轴线上分别设计重要机构。如元大都的城址勘定,规划由刘秉忠、赵秉温、赵铉等主持,完全遵从《周礼·考工记》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皇权至上的城市规划原则,规划严整,规模宏大,南北中轴直线贯通,东西建筑对称排列,街道整齐划一,泾渭分明。为以后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条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往北经过正阳门、紫禁城、景山、钟楼、鼓楼,全长大约为7.8公里。以紫禁城为中心,从而成为当时连接南北城的主线,时至今日,这条中轴线仍旧起着脊梁的作用。在20世纪50年代北京的一次施工中,曾经挖出一只石鼠和一匹石马,这两件孤立的文物分别在中轴线的两个不同的地方。中国古代天干地支中,子为鼠,午为马,暗示着中轴线实际上是城市的子午线。梁思成先生曾经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同样,我们赣州古城的子午钱以及布局,就是唐末风水宗师杨筠松规划设计的,当年他根据赣州古城山形水势所设计的中轴线,至今也在影响赣州城的建设发展,由此延伸至水南新区的新市委市府以及房价昂贵的房地产项目,都得益于这条“黄金脊”。
 
              四是,到了洛阳不可不去邙山
 
   说到洛阳风水,还不得不说邙山。世人把好风水用来作阴阳宅必选之地。我在洛阳考察,朋友向我不断邙山风水。
 
    据考古专家论证,是中国历史上安寝帝王最多的地方,竟有一百个左右。难怪古人把东方人生与死最理想的地方,说成“生于苏杭,葬于北邙”。  
    邙山,被古人称“万茔之山”。不仅历代帝王公卿、才子佳人将此视为风水宝地,就连庶民百姓死后也都希冀“葬于北邙”。因而邙山出现了唐代诗人们说的“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古坟上面起新坟,新坟古坟无定主”,“山头松柏半无主,地下白骨多于土”的怪现象。
 
    北邙山为什么能成为皇帝和权贵安息必选之地?
    这在很大程度上归于古代风水师的因素。邙山为一座历史名山,仰观云蒸霞蔚,俯瞰洛伊东流,枕大河,朝少室,挟太行,跨函谷,藏炎黄帝风,纳文明古韵的宝地; 邙山风水之所以好,还主要好在老子当年炼丹之地——翠云峰。道家把这翠云峰称作“金台玉局”。有位研究风水的台湾学者曾这么说过:假如邙山是一座好陵墓的话,那么龙脉之上的清宫便是这座陵墓的“镇山”。洛阳这个宝穴聚王气,上清宫“镇山”镇王气,从而是洛阳承载中国历史上“十三朝古都”的美誉。      
   考察感言:
     中国当今步入二十一世纪 ,在追赶西方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不应数典忘祖,不应无视重要文物的保护,文革的劫难,让中华古老的传统文化珍宝,惨遭无知者破坏。现在城镇化建设浪潮中,无情的推土机又推掉了多少古文化建筑。 
    站在洛阳古城街上,强劲的北风扑面吹来,车流人流匆匆来回,回凝过去,洛阳古城演绎了多少兴衰事,早已作古,挥麈靡散,金谷化尘,上扬阳飞天……历史的伤痛结茄处早已涂上现代商业粉彩,洛阳古意之美,迷失于当今中国之高强度开发的城林之中。
    我的怀古思绪还在在历史的天空上放飞,面对纷繁的尘世,你所看不懂的现象,我们可以失语,对于历史,我们不可失忆......
 
个人简介
自小深得祖传风水和中医薰陶,中医养生与杨公风水集于一身,与著名风水学者程建军结为学友,具有丰富的风水布局和中医内科经验,为帮助众人趋吉避凶不辞辛苦,奔波在祖国各地,希望用一技之长为促进人类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而服务!
每日关注 更多
曾祥裕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