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与人生

孟昭强 原创 | 2016-11-26 10:43 | 收藏 | 投票

天地与人生

从快乐人生哲学的角度来讲:是人类命运的主宰;“是人类命运的依托!

人因天地而演生,天地因人而生动!天地人间奥妙自在,天地人的情节与生俱来,感受和行动蕴涵着真情命脉。

----------------------------------------------

 

一、 什么是“天”? 什么是“地”?

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而言,“天”、“地”之说更是意义非常。那么何为“天”?何为“地”呢?

从自然天地的角度来讲:对人类来说——“天”就是指对地球及其所承载的相应环境施以作用,且促其发生变化的日月星辰、风云气象等存在的时空、物质、能量和信息环境;“地”就是指地球及其所承载的相应环境。

从快乐人生哲学的角度来讲:是人类命运的主宰;是人类命运的依托!在这个意义上讲,凡是可左右承载人之命运的“物、事、人”等,皆可称之为“天”或“地”或“天地”!

天地还是人生发展的时空环境和处所,例如“心底无私天地宽”、“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从自然天地学上讲,天上的物质、能量和引力、天客、灵息等等我们认识到和尚未认识到的相关因素与地球上的相关因素发生作用而形成了某种适宜的地球环境,天之因素与地之因素又经过一定的激荡交合、共振亲化、感应孕育、生息繁衍,从而诞生了人类始祖的基因群落,这些基因群落又经过数多岁月的天化地养、优胜劣汰的选育演进,从而脱胎换骨、洗心革面成为人类的始祖、先祖,又历经数多岁月天地人为的生育化养、演绎和梳理,现世的我们才得以孕育诞生!

因此,天地——是人类的共同父母祖宗。

 

二、中华人生活文化中的天地人生观

 在中华人生活文化的习俗中,每到逢年过节,都要祭拜天地、祖先,而且对天地的祭拜先于并重于对自己直系祖先的祭拜。

在中华文化的婚礼习俗中,男女在入洞房之前,首先要“一拜天地”,其次“二拜高堂”,再次才是“夫妻对拜”,之后才能进入洞房。

再有,古代的皇帝,往往要举行极为隆重的祭拜天地的大典,他们认为自己是上天的儿子,“君权神授”,皇帝下诏书也要“奉天承运”!所以祭拜天地,以表感恩、以求佑助。

可见在对天地的祭拜中,蕴涵着多么敦厚的情感和深意啊!

难道人类赋予天地如此地位过分了吗?不,丝毫没有过分之处,更不是什么迷信思想和迷信行为,因为“天地”的确左右和承载着人们的命运!

难道不是吗?天地不但创生选育了我们的祖先,而且继续为我们人类及每一群、每一个人提供着生活和发展的诸类资源、能源、时空和机遇,即便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位由于某种原因而与任何其他的人失去联系,但是,天地仍然会给以寄托、给以关照、给以指引、给以锤炼。

难道不是吗?为什么人们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就会“呼天喊地”,就会说什么“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其实,天地有好生之德,当你“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的时候,是你该反思和忏悔了,看看自己是否做了伤天害理和不地道的事,是否“善待天地”了。

难道不是吗?对“天地”地位之重要性和敬畏性的描述还有:“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天”;“老天有眼,苍天、大地作证”;“苍天啊,大地啊,您睁开眼睛看看吧!”;“大地啊,母亲!”;还有“天命难违,听天由命”;“人算不如天算”;“尽人力,听天命”;“天诛地灭”;“遭天谴”;“天打五雷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更有“天地良心”等等。

 

三、中华经典文献中的天地人生观

老子《道德经》中关于道、天、地、人的阐述有不少,在此摘选3章以观之。

    第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参考: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对待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一视同仁,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言行政令越多就会更行不通,不如保持中道勿轻言妄动。】

第7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参考: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们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们自身。】

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参考: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的运演是很大的,天、地、人的运演也在大道之中。宇宙间有四大运行系统(道、天、地、人),人也居其中之一。人的运演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即取法于自然本身。】

 

《论语·尧曰》篇中记载道: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译文参考:尧说:“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陷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舜也这样告诫过禹。(商汤)说:“我小子履谨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向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仆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来分辨、选择。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承担。】

 

《周易》之《象》传中言:

(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参考:上天的运行刚强劲健不休,君子也应像天一样,进步图强,刚毅坚卓,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也应效法大地,增厚美德修养,容载万物。】

 

《孟子·告子下》中那段励志名言讲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参考: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荀子在《天论篇》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译文参考:上天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圣君尧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暴君桀就灭亡了。(人)以礼义来配合(天)就会吉祥,(人)以暴乱(不以礼义)来配合天就会凶险。努力农业生产而节约用度,那么天不能让人贫穷;保养周备而行动合时,那么天不能让人生病;依循正道而没有什么差错,那么老天不能加祸给人。】

荀子《天论篇》中还讲:“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

【译文参考: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停止冬天的到来,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就停止它的广大,君子不会因为小人喧哗不休就停止他的品行修养。天有着常道,地有着常数,君子有着常规。】

荀况还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译文参考:“与其把天看得非常伟大而仰慕它,怎么不把天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与其顺从天而颂扬它,怎么不掌握和控制天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时坐等它的恩赐,怎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生产服务。”】

 

兵圣孙武《孙子兵法·地形篇》中讲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译文参考: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克敌制胜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再了解天时地利,那么,胜利的取得就有绝对把握了。】

 

《中庸》第1章中记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参考: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繁育生长了。】

《中庸》第22章中记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译文参考: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天地培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中庸》第 30章中记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dào),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译文参考:孔子继承尧舜,以文王、武王为典范,上遵循天时,下符合地理。就像天地那样没有什么不承载,没有什么不覆盖。又好像四季的交错运行,日月的交替光明。万物一起生长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纯朴。这就是天地的伟大之处啊!】

《中庸》第33章最后一句: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yóu)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译文参考:《诗经》说:“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为。”《诗经》说:“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之道。天人合一的实质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自觉、自愿,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从而达到“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通过自觉修养而达到像善良美好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的自然和合的理想境界。

 

四、天地人生情节:正确认识和发展天地人生关系

 

天地人的情节与生俱来

亿万斯年的运演才有了我的存在

我对着苍穹吼吟放歌

远山传来了回音豪迈

长河应答,海洋澎湃

蹦蹦直跳的是我的心脏

闪闪发光的是星辰喝彩

 

行云流水,运载着我的情思

斗转星移,变幻着我的感慨

岩浆迸流,宣泄着我的忧愁

山摇地动,震颤着我的同侪

天地人间,奥妙自在

感受和行动,蕴涵着真情命脉

 

由此可见,天地是人类命运最基本、最恒久、最彻底的主宰和依托,天、地对于人类而言,其地位不言而喻、不可替代!

天、地、人生各有其道,人生要遵循自然之大道、天地之正道而行。

因此,我们现世的人们的确需要更潜心、更深入地去认识天地,更有效、更合情合理地去善待天地、开发天地、善用天地!

善待天地、善用天地,人们就会得到天地的善待;忤逆天地、暴虐天地,人们就要得到天地的教训、惩罚!

自然、道法、天地、人生的情节,密切关联、难解难分。

 

选自:孟昭强著《快乐人生哲学纲领》

哲学家孟昭强(号:一空),修行者、快乐人生主义者。所著《快乐人生哲学纲领》,为“快乐人生哲学”建设之作,是探索人生命题、解析人生问题、寻求人生及社会快乐幸福的综观之作,以此作为发展快乐人生、建设快乐社会之参考。该作品为人生发展与社会发展思想史的里程碑之作!

 

个人简介
★孟昭强:哲学家,快乐人生哲学研究者、实践者、传播者。长期从事“人生与社会”的哲学探索,畅游其中,其乐无穷。从事社会、经济、文化的调研和交流工作;善于大思维、大创作及大资源与大资本的整合与运作。 ★孟昭强哲学著作…
每日关注 更多
孟昭强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