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过圣诞节不应该成为时尚

胡庆云 原创 | 2016-12-25 17:42 | 收藏 | 投票

    中国人,尤其非基督信仰的中国人,庆祝圣诞节,是一种文化背叛,传统价值背叛,也是一种彻底的自我矮化行为。

     殊不知,在西方国家里,圣诞节大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其是法定的公休假日,更是商家借机营销的噱头。许多人是不以此为节日的,特别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群。西方国家,人们之间的问候用的最多的是HAPPY HOLIDAYS,而不是MERRY CHRISTMAS ,因为在西方国家里,人们对其他人的宗教信仰是极其尊重的,没多少人去附会别的宗教节日,也没有人去做贩卖自己宗教信仰和节日的事,相互间谈论宗教信仰更是一种忌讳。绝不像国内对西方文化的那种爱屋及乌的自我洗脑之风,俨然形成似乎有人不过圣诞节就不是现代人,就没有文化一样的现象,特别是在年轻人群里,在高等教育领域里。

     这种崇洋之风自开放以来愈演愈烈,教育界的各种毕业生冠带欧美的黑色平顶礼服,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怪现象,因为这种礼服几乎完全传承的是宗教仪式服饰,教育界不分青红皂白地照搬照抄,实在奇异,令人费解。

  即使在西方国家里,圣诞节作为一种宗教节日,也只是牵强附会的节日,而且圣诞老人的形象创造也仅仅是近几十年的事情。有心人上网一查便知,毫无悬念。
    文化之根被异化是毁灭一种文化价值传统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最彻底的方法,移植异族文化是殖民化一个种族的基本方法。在中外历史上,殖民地无一例外的都是被殖民侵略者,先以武力征服,随之强殖文化,多少弱小民族和多样化的传统文化因之湮灭灰飞。但近几十年来,这种超乎寻常的主动被殖民化,在世界历史上实属罕见。相反,中外历史上,为维护本民族生存延续,抵抗外族文化殖民的各民族英雄和传说比比皆是。 日本入侵中国,多少仁人志士洒尽热血,只为民族的独立和生存;满清奴华,必以发辫为标志……  
    当代中国还有几个人记得,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于1873年发表的,具有世界意义的爱国主义名作《最后一课》(法文:La Dernière Classe)?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阿尔萨斯的一个村庄里。当时法兰西在普法战争中失利,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划归德意志帝国。德意志帝国禁止该地区的学校教授法语,强制教授德语。小说通过主角小弗郎士的角度,描写了一个周日上午学校里不寻常的一幕。
   法语老师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从此以后,大家就要改学德语了,因为这里被德国人占领了。韩麦尔先生又告诉学生,“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永远不应该忘记,因为“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最后一堂课结束,德国士兵出现了,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出了“法兰西万岁!”,然后头靠着墙壁,没说话,用手向学生和自发来听最后一堂课的村民们挥挥手:“放学了──你们走吧。”  从此告别了法语……
 我不知道这篇被至少30中种语言翻译的经典小说,现在在中国还有几个人记得,过去是在中文课本上的,那是无数先烈们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世界爱国爱祖爱本民族灿烂文化之心相通的一种高尚的教育,体现的是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精神!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并不一定是民族的,只有保持本民族的纯洁的传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的基石。
    随着世界文化的交往,多元文化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多元文化不是混种文化、四不像文化,西方提倡的多元文化,是各族群保持自有文化传统,相互尊重,和谐并存,共同发展,绝不是文化欺凌和杂交!
  把宗教内涵的文化,尤其是与中华本民族的根文化-道、儒体统完全相异的文化,移植并且普及于年轻幼稚后代,而且客大欺主,本民族文化凋零,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斯文难存。
   何况自我放弃文化传统,主动洗脑嫁接“先进文化”呢?
  洋奴文化的传播者,就是民族的罪人。
个人简介
余,云也,辈字庆,胡姓。祖籍豫北,太行山下古共城。 乾坤朗朗化万物,道天昊昊哺黎民。 蒻躯空空心如蔵,不作甘露化清泥。 小小寰球百铮囯,各展韬略竞风流。 幽道暗涛须砥柱,九州妖娆可用兵。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