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足,是病态还是变态?

陈可国 原创 | 2016-12-25 20:08 | 收藏 | 投票

1976年。

这是特别的一年,好像也是我少小记事最多、最深刻的一年。

正月没过几天,奶奶就和爷爷商量着要回娘家走亲戚,到京山三阳青龙口去,今年好像还行,明年就有可能走不动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今年要早点回来,因为姐姐要出嫁;还想把我带上,十五前回来,我要上学。

我随奶奶和爷爷到京山三阳青龙口去,这是第三次。走小路大约30里,因为奶奶裹脚了,一天很难走30里,这次是正月初八傍晚到我们大队周店街表叔家,第二天趁早赶往三阳。

周店街道大约近200米铺了小石头(或小石块),下雨后并不泥泞,两边的房子有几间门面好像是青砖砌成的,这个叫周店街的地方早已没有一家商铺,也不是胜利大队的政治中心。过去没有公路,是从汉口中转宋河、三阳到刘店古庙等地的商路(主要是盐路)节点,大约因为周家的铺子和客栈经营得好,所以名周店。岁月变迁,周店街已变成一个湾子,三面环田;后来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要把这里变成梯田,表叔家也和别人一样被迫迁往离这里500多米的一个小山坡上,但不知什么缘故,还留下一家。

我们从周家祠堂对面的山坳小路翻山到京山石桠过贺畈上公路然后直抵三阳镇青龙口。从周店街出发没走多远,在快要转弯的时候看见路边的一块巨大的岩石上粘贴有红纸,岩石下面还有烧香的痕迹,就想走近去看,被奶奶制止了。奶奶说:那是菩萨,是神,不能随便靠边的,只能烧香烧纸跪拜求保佑的时候才能去。

我们就一路说菩萨和神的事,奶奶说人们拜的是菩萨,爷爷则说是土地神,还有财神,我问:这不是“四旧”吗?怎么有人这么胆大敢搞迷信呢?上级会不会派人把他们捉起来押去开批判会、开批斗会呢?爷爷说:这里是京山和随县的交界地带,两边的人来往多,两边的干部挣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怎么管,有的干部自己还还偷偷信呢?

奶奶则说从民国时候,大约十几岁起就走这条路,在这里烧香拜佛的事没有断过,过去国民党不管,保长甲长不管,现在不允许拜菩萨求佛保佑,风声紧的时候人们在心里念佛,又怎么管得了呢?

“上级号召破除四旧,不搞迷信,有的人还为此挨批遭斗,他们为什么要烧香呢?菩萨土地神能不能保佑呢?”

爷爷奶奶怎么答的我不大记得清了,可能是淹没在妈妈诸如“菩萨生日去古城高集、去八一瑶池宫烧香以及嘎公去武当山烧香”的潺潺细语中了吧!

这次感觉好像很快就到了贺畈的九口堰,我数过一次,明显的只有五口,奶奶说过去是有的,现在可能挖通了不明显了。奶奶并不和老妈一样喜欢进行情景教育和思想工作,并没有告诉过我祖辈从江西经武昌大栎树湾千里迢迢迁徙到这里的漫长艰难,也没有告诉我180年前祖爷爷从这里逃荒到随州周店四冲一带求生存的艰苦卓绝,更没有讲过父亲33年前在这里三年私塾的辛酸困苦。

我通常是走在前面,等爷爷奶奶,奶奶拄着拐杖,愈到后来愈步履蹒跚,下午快五点多的时候就到了,奶奶说脚底起的泡磨破了还有血丝。


这年的秋天,我从外边推开院子的大门,奶奶在台阶上洗脚,旁边散开的是裹脚布,奶奶说脚肿了在发炎一走路就疼,她一会叫我给换点热水,一会要我加点盐,一会让我去拿干净的(裹脚)布,裹脚布好像很长,奶奶一边小心翼翼地缠脚,一边喋喋不休地抱怨:

“过去真是做鬼事,把脚缠住做什么?又要女人缠脚,又要女人干活!”

“眼睛也不好了,腰又疼,再过一年两年,洗(裹脚)布就难了。”

---------

有人形容“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文章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据考证①,裹脚布的尺寸是相对固定的,大多数是宽三寸,约八尺长(区域的不同尺度略有差异),并不因为懒,裹脚布就长一些,大多数底层女性因为劳累没有时间料理才臭的。裹脚布里不是空洞无物的,包裹的不仅有女人的隐私和撕心裂肺的疼,更有男人的“莲癖”和贪恋的“瘦小 尖弯 香 软正”、“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②的病态!

老妈也曾说过缠脚是“做鬼事”的话,“你看你嘎嘎(外婆)、奶奶、大姨多遭罪”!特别提到大姨,一个小脚,家里要忙做饭洗衣喂猪,还要到生产队抢工分。妈的脚在1934--1935年也被缠过,疼的“跟针刺一样钻心”,就悄悄把布放松一点,好在嘎公(外公)顺应“新生活运动”之潮流,让解缠了,同时解放的还有我二姨,大姨的脚是标准的“金莲”,二姨比妈大两岁,脚虽有比较严重的变形,但骨头没有向内弯曲折断,妈妈则比较幸运,虽有走样但无大碍。

奶奶和嘎嘎都曾让我帮忙提水浇菜园,有一次我帮嘎嘎抬粪桶提水浇菜园,她表扬我,“比我干半天还强”,当时的我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孩童哟。


后来在语文课本里学了《藤野先生》,其中有一段: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很为难”呢?虽然教这篇课文的张文玉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点评我不大记得了,但这篇课文我们整整上了一周,还要求我们学习模仿鲁迅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比如“我的老师”“我的奶奶”等写出有特点的作文我还有一丝印象。

 


1930  山西缠足女

其实鲁迅在《杂文集·热风.随感录42》对缠足也表明了态度:

至于缠足,更要算在土人的装饰法中,第一等的新发明了。-----可是他们还能走路,还能做事;他们终是未达一间,想不到缠足这好法子。……世上有如此不知肉体上的苦痛的女人,以及如此以残酷为乐,丑恶为美的男子,真是奇事怪事。

与鲁迅同时代同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胡适在《西洋文明的本质》中对缠足的态度是极具批判性的:

古代的宗教大抵注重个人的拯救;古代的道德也大抵注重个人的修养。虽然也有自命普渡众生的宗教,虽然也有自命兼济天下的道德,然而终苦于无法下手,无力实行,只好仍旧回到个人的身心上用功夫,做那向内的修养。越向内做功夫,越看不见外面的现实世界;越在那不可捉摸的心性上玩把戏,越没有能力应付外面的实际问题。即如中国八百年的理学功夫居然看不见二万万妇女缠足的惨无人道!明心见性,何补于人道的苦痛困穷!坐禅主敬,不过造成许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废物!


马未都先生在他的博客(2008-03-12 21:15:25)《第六十四篇·缠足》指出:

缠足是古代审美的最高境界,唐以后历朝历代都有著书立说。而病态美又在审美金字塔顶端,一入这个顶端就立刻向上呈喇叭状释放,并且找不到边界。这就是缠足这样一个怪胎被封建社会长时间推崇的原因

我不懂美学,不敢妄议;要说清缠足这个悠久和宏大的问题我力有不逮,没有这个学术功底。

我还是从常识出发,从奶奶妈妈关于缠足是“做鬼事”的角度,从“微型历史”的角度,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要让三分之一的人口、让二分之一的劳动力成为残废③而且延续一千年之久呢?

 


(《中国四省部分地区现存缠足畸形抽样调查》副医学图片 作者  秦为径)

按照《残疾人鉴定标准》第五部分的分类标准,“两万万”的缠足女大部分属于肢体二度残疾④,少部分是三度,极少部分则是一度残疾。按此标准,我个人觉得我奶奶、嘎嘎、大姨是二度残疾,二姨是轻度三级。她们行动的趔趄,劳动的艰难,我是亲眼所见,亲身感受了的!她们在试缠、试紧裹尖(裹脚趾)、裹瘦(裹脚头)、裹弯(裹脚面)的过程⑤中遭受六年的折磨和摧残,我虽听老娘絮叨过,但美国历史学家高延颐在《缠足》⑥里的描述人仍让我感到真切和不寒而栗:

1860年英国传教士麦高温牧师和他的妻子在厦门住处,有一天隔壁传来小女孩受不过痛楚而发出的凄厉哭喊,麦高文夫人立刻冲过去阻止,却只见邻家太太,也就是小女孩的母亲,客客气气的跟她说了一番大道理:“可是你身为英国女人,不会明白我们中国女人身上的担子有多重。缠足是传统遗留给我们的厄运,我们的祖先传给了我们,偌大的帝国里,没有人能帮我们脱离苦海。”如果她的的女儿不肯缠足,“她将受到人们的耻笑鄙视,而且还会被当成婢女对待。”

女人的足被缠住了,那她们的头脑呢?

我们的文化传统强调整体观念,向来反对和嘲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让三分之一的人口、二分之一的劳动力成为残废显然不仅仅是女人足的问题,不仅仅是女人头的缘故。

那男人们呢?

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强调:“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⑦

阴阳平衡,万物滋长;“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⑧

按照这个理论,让三分之一的人口、二分之一的劳动力成为残废,应该是“阴阳反作,病之逆从”,应该是阴阳失衡吧?应该是病了吧?病了的不仅仅有女人,还有男人!

那么是什么塑造了这个社会的病态女人病态男人而且延续千年呢?

缠足,到底是病态还是变态?


注释:①②⑤360百科.缠足- 中国古代一种陋习

③④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02日 中国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

⑥《缠足 “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第一章P11 【美】高延颐著  苗延威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⑦⑧《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参考文献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02日 中国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

《缠足 “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 【美】高延颐著  苗延威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四省部分地区现存缠足畸形抽样调查》 作者  秦为径(指导教授 雷伟  主任医师)


非常感谢您阅读至此,如果您认同本文,请点赞和转发,并关注微信公众号《可国视角》!

延伸阅读:为何,何为?|人有饭,天知否?|谁之罪?

“莫信他们的!”|“参加毛主席追悼会”|“蒋介石死啦”

“拥护英明党中央,反击右倾翻案风!”|《长征》和《宪法》

可国视角40年(1975--2015)|“颗粒归仓”与“路得拾穗”

姐姐出嫁

个人简介
政治本科和法学本科毕业; 《可国视角四十年(1975--2015)》
每日关注 更多
陈可国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