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释盖忠法师:佛法是更高层次的慈善
文/ 刘长杰
他率先响应政府“暖冬工程”,亲手把急需物资交到困难老人手中;
他带领一群佛友和信众,首开“云水情深,爱满人间”公益慈善捐赠法会,公开承诺“慈恩寺月行一善”;
他把“为祖国分忧,为社会尽责”理念根植内心,发愿“一生投身慈善,直到生命终结”。
他,就是沈阳市慈恩寺住持释盖忠法师。
2016年12月10日,“云水情深,爱满人间”公益慈善捐赠法会在沈阳市慈恩寺举行。辽宁省、沈阳市宗教局和民政局领导,沈阳市佛教协会同仁,受助单位代表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信教群众150多人参加了活动。
会后,在盖忠法师的带领下,33万多元的生活物资按照受助人员的数量,分别捐赠给沈河老年休养中心、沈河博爱老年休养院、大东区社会福利院、大东博远老年休养院、皇姑区社会福利院共五家单位。
辽宁媒体评价称:慈恩寺这一公益慈善活动,标志着今冬沈阳市宗教界“暖冬工程”正式启动。
暖冬工程
中访网:近日,慈恩寺隆重举行了公益慈善捐赠法会,请谈谈这次法会的前前后后。
盖忠法师:这次公益慈善法会,是慈恩寺联合沈阳市兄弟寺院一同举办的,是慈恩寺“云水情深,爱满人间”月行一善的发端,更是响应国家号召,落实宗教局“慈爱人间,五教同行”工作部署的具体行动。
事实上,这一次沈阳市佛教协会开展的“暖冬工程”,已发动全市各寺庙、念佛堂,配合当地社区、村镇帮扶生活贫困家庭,共投入资金350万元,受益群体近3000困难户。
中访网:如何理解佛教和慈善之间的内在联系?
盖忠法师: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充满人道关怀的光荣而崇高的事业。佛教中常用“云水生涯”来形容我们出家人,生要像白云飘浮自由,像流水婉转自在,在人世间践行佛法真理,撒下菩提种子,让众生都能享受欢喜、奉献。佛教伟大的导师佛陀于菩提树下开悟正道,并于世间行化宣说种种离苦得乐、拯慰赈济的法门。自古以来,佛教徒为实践佛陀“应病予药,拔苦予乐”的慈悲教法,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路蓝缕,玉汝于成。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宗教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休戚相关。佛教的兴盛,与时代兴盛是同步的,共振的。今天佛教如此兴盛,是因为今天的中国如此兴盛。
报慈谢恩
中访网:请介绍一下“十方丛林”慈恩寺。
盖忠法师:慈恩寺是沈阳市最大的佛寺,有“十方丛林”之称,是东北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其他三座分别为长春般若寺、营口楞严禅寺、哈尔滨极乐寺。
慈恩寺始建于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清顺治、道光及民国年间均有扩建和重修。1949年以来,慈恩寺一直为省、市佛教协会所在地,殿堂经过多次维修,已恢复原貌。1985年被列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又被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沈阳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中访网:您个人修佛经历与慈恩寺的交集?
盖忠法师:我出生于1970年,是重庆人,本名罗玉泽。从小受姥爷、姥姥和父母的影响,耳濡目染,有心向佛,性格独立,有施舍心。17岁当兵,在部队里就选择吃素。没有恋爱史,没有婚史。1992年12月复员返回重庆,次年5月离开重庆来沈阳,之后去黑龙江省尚志县山中小寺苦修。1994年7月,赴鞍山香岩寺上宝下和老和尚门下披剃出家。1995年回到沈阳慈恩寺,次年开始管理慈恩寺斋堂。1997年远赴福建佛学院进修,1999年返回慈恩寺主管后勤。2003年,开始任监院。2015年8月,接任慈恩寺住持。
慈恩寺是我修佛和觉悟的地方,也是伴我成长和让我精进的寺院,我很感恩。
中访网:请详解慈恩寺的“月行一善”。
盖忠法师:中国佛教公益慈善历史久远,源远流长。在人类面临诸多挑战与灾难的今天,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适应当今社会慈善的发展规律,还要牢牢把握宗教与社会主义国家相适应的核心问题,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大框架下,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云水情深,爱满人间”是慈恩寺未来一段时间积极推进公益慈善事业行动的代号,“月行一善”则是进行公益慈善行动的时间规划。我们将以此次捐赠法会为缘起,发挥佛教自身优势,今后除了开展扶贫帮困、救助救灾类的活动外,还将大力发扬文化优势,以文化、教育为切入点,开展一系列弘扬慈善文化的活动和项目;与兄弟寺院多交流多学习,将继续秉持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把公益慈善事业经常化、持久化;在十方大众的护持下,共同努力,以解除众生悲苦为目标,不断向造福人类的大道迈进,无休无止,努力不懈。
在爱满人间的舞台上,我们将力推永不落幕的慈善。我们呼吁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为社会大家庭增添有质量的幸福,为芸芸众生寻求更广阔的生活空间。我们希望通过月行一善,让慈善作为一种文化价值在社会各个领域传播开来,多关心弱势群体,净化人心、净化社会、促进和谐,携手并肩,一道实现幸福的人生!
布施苍生
中访网:佛教中有慈悲,有行善,但没有“慈善”这个词。社会通行的认知是,慈善事业是人们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自愿地奉献爱心与援助的行为和从事扶弱济贫的一种社会事业,是通过救济、援助或者捐赠等手段来达到对人类的热爱或增加人类的福利。与“慈善”相对应的佛教概念是哪一个词?
盖忠法师:布施。这是佛法中一个与“慈善”类似的核心概念。可以说,佛教的布施观包含了慈善的本质。布施,是“以己财事分与他,名之为布;己惠人,名之为施”。慈善,则是升起一颗善良的心,“宁求众生脱离苦,不求个人得安宁”。
佛教讲众生有难,大慈大悲,循声救苦,无处不献身。我认为慈善就是带着一腔善意,行善积德。信,愿,行。你去做了,才是行善,即心口合一。
心有慈悲,行有布施,是修佛的第一步。菩萨行概括起来最根本的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度”的梵语音译是“波罗蜜多”,意思是“到彼岸”,即通过这些修行可以把自己和众生从痛苦的此岸渡到解脱的彼岸。六度的第一个就是布施度,布施是大乘行者必须修学、首要修学的内容。
中访网:我们常常把慈善简单地等同于捐赠财物给需要的人。除了捐赠财物,“布施”还包含着哪些核心内容?
盖忠法师:布施分为法布施、无畏布施和财布施。法布施,就是正确地教导佛法。无畏布施,就是把众生从恐怖和畏惧中解救出来。财布施,是把财物等施舍给需要的众生。佛法认为,三种布施当中法布施的功德最大,因为法布施对众生的帮助最大,就好像施舍给贫穷的人钱财,不如教会他一种谋生的技术或者致富的方法利益更大。其次是无畏布施,因为无畏布施是把众生从各种灾害的恐惧中解救出来,比一般财物布施的利益也要大。
佛法把布施作为重要的修行内容,不只是简单地给予众生财物帮助,还有其深刻的内涵。20世纪80年代我国落实宗教政策后,佛教恢复生机,佛教组织和广大佛教徒秉持“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本怀,发扬佛教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我们可以引述相关资料来印证。在上世纪80年代,佛教界开展的重大公益慈善活动有: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款,为修复长城、抢救大熊猫等活动捐款,为大兴安岭林区火灾受灾民众捐款。上世纪90年代,佛教界的慈善公益活动迅猛发展,如为1991年华东大水灾、1996年华中地区洪灾、1998年长江等水域洪灾捐款捐物等。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佛教界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如2003年抗击“非典”中,佛教界踊跃捐款;2005年初,中国佛教界为援助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1千多万元;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佛教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为灾区捐款1.45亿元。此外,佛教界还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举行法会,安抚人们受伤的心灵,如2008年5月29日,中国佛教界在成都宝光寺为汶川地震灾区举行祈福追荐赈灾法会,现场募集善款2600万元;2009年5月12日,时值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中国佛教界又在四川省什邡市罗汉寺举办了“佛教界为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遇难者超度,为灾区祈福法会”等。
向上的善
中访网: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讲话,指出“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您如何理解这句话?
盖忠法师:当今时代人们对于佛教的认识越来越接近事实。凡对大众身心生活有所助益的事业均视为己任,佛教的和平、理性、仁爱的精神,让越来越多的明智之士认识到佛教是慈悲、理性、和平的宗教。
佛教自传入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中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佛教的慈悲为怀、众生平等、止恶行善、利他主义的人文情怀,慈善、容忍、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伦理观,已经成为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净化人心的良药。
佛法是正解,是教育人走正道的哲学体系。人修佛当一生行善,普渡众生。人做不好,谈不上修佛,更谈不上成佛。
当今的慈善,业已成为社会事业中引人瞩目的力量。遗憾的是,大多数的慈善仅仅局限于财物捐助、扶助上,而包含着生命观、心灵慰藉和财物扶助三重法力的布施,其关怀的范围从生活深入至生命,从肉体上升到灵魂,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慈善,是一种向上的善。因此我们可以说,佛法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慈善。
中访网:通常情况,慈善活动的对象、范围、标准和项目,由施善者确定。由慈恩寺首推的“暖冬工程”,为何首批受助单位是老年修养中心、社会福利院等机构的弱势群体?
盖忠法师:佛教传入中国后能逐渐立足并深深植入中国文化传统之中,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依附、适应和变通,得到政府支持等。但佛教能够深入民间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所认同,其对底层民众、弱势群体的关爱、布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佛教在历史上,就建有义仓、悲田坊、安乐坊、养病坊、安济坊等许多实践布施的事业,它们在民间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慈恩寺带动十方丛林,救苦救难,月行一善,扶助弱势群体,既是佛法布施传统,更是人民的需要,我们会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下一步,慈恩寺将和广大信众一道,去建安养院、希望小学,资助孤儿院、贫困学子。
中访网:当今慈善,既有低调平和、不为人知的慈善,也有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慈善,还有高调行事、张扬暴力的慈善。身为捐赠方,慈恩寺怎样看待行善者的态度?
盖忠法师:佛法认为,当“舒颜平视,含笑先言,随对何田,皆应恭敬,亲手应时,于他无损,耐难行苦,而行惠施”。我的理解是布施时应当态度友善欢喜,不让对方感到压力,不论对方是谁都应该尊重恭敬,且自己亲自及时布施,布施不损害第三人,布施时自己要耐得住困难和艰苦。
中访网:从寺院管理的角度看,弘扬佛法和月行一善,是矛盾的吗?
盖忠法师:从佛法解,不但不矛盾,而且很和谐。《大度智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佛的这种慈悲是深厚的,清净无染的,视众生如己一体。
佛教的根本宗旨是弘法利生,所谓“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弘法就是以正法来根治人心,即陶冶灵魂,提升人性;利生就是与乐拔苦,慈悲喜舍,利乐有情。而慈悲正是佛法的根本精神,也是利生的最终目的。弘法与利生是互动的,弘法可以使众生明了惜缘、知苦的生命实相,利生可以让有情更懂慈悲报恩的佛教本怀。
中访网:布施遵佛法,慈善守法律,如何理解和协调两者关系?
盖忠法师:我想慈恩寺做慈善,首先必须树立这样两个观念,也是必须坚守的两个原则:其一是树正念,走正道,根据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合理制定计划,深入把握受助对象的需要,坚持爱心至上,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其二是与时俱进,走专业化慈善道路,即按《慈善法》和《沈阳市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要求,走现代化、法治化慈善道路,增强公益慈善活动的计划性、针对性和规范性,提升佛教慈善事业的专业化水平。 (**发表于20161230,应中国访谈网之约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