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课堂测验

赵峰 原创 | 2016-03-14 12:58 | 收藏 | 投票

  

一次课堂测试

 

课堂点名有两个作用,一是检查出勤,二是记录平时成绩。本来计划点名,但人数实在太多,就改为课堂测试。相对而言,这种方式更加客观,效果更好一些。这次课堂测试的题目是——列举经济学的十个核心概念,并对其中一个或者两个概念对经济学体系构建的意义加以解释。

这个问题在第一次课讲导论时,就准备提出的。后来考虑到时间紧张,就暂时放弃了。到现在为止,两个课堂的学生进校都已经一年半了,经济学的基础课程大多学过,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等。我的两个课堂,主要来自三个专业,经济学专业,法学-经济学交叉班,数学-经济学交叉班。我的理解,经济学应该同时是三个专业的基础课。这样说来,他们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应该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对经济学理论结构有所把握。我相信,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是可以很好反映其专业知识素养的。但是我也知道,很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可能还依赖背诵和记忆,知识的融会贯通可能不足,整体的把握可能欠缺。我担心学生可能不理解题目的要求,特别强调,我所要求大家的,不是解释一个个经济学概念的含义,而是要解释其在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中的作用或者意义。我相信,就学生的通常的习惯的思维方式而言,它们中大多数会去解释概念的含义。这不是我的要求,我的要求要比这高一个层次。

就我的理解,经济学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就像一座大厦;这座大厦是由一些建筑材料建成的,这些材料就是一系列的经济学概念。概念是从各种事物和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是对事物或者现象的本质属性的反应,它是认知的重要工具,是思维的基本单元。我们的思维是通过概念来联接和完成的,我们的知识是由概念及其组合来体现的。就经济学而言,我们将其理解为一个知识体系,一个由各种原理、理论、法则、关系构成的知识体系,而这些东西的基本构成单元,正是概念。各种各样的经济学概念中,有些处于表层,有些处于深层。我们所说的基本概念或者核心概念,指的就是那些在深层次上体现经济学的特征、属性、范围、方法的东西,就是那些在构建经济学理论体系过程中作为重要出发点、支撑点及主要构建材料的东西。如果说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有自己的特点或者精神的话,这种特别的精神不仅在经济学的整体上体现出来,在经济学的某些核心概念上也可以体现出来。比如,如果说经济学的精神就是自由的话,那么它与市场和选择就有着紧密的关系。

当然,对于“经济学”体系及其构成,对于“经济学”的性质及其功能,可能存在不同的判断和界定,比如,将经济学理解为新古典经济学就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同,将经济学理解为微观经济学就与宏观经济学不同,基于这样的不同理解,对于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的判断就会大相径庭。将交换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没有问题,但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就有问题了,至少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那里,交换的地位不像在新古典经济学那里那么重要。或者,将价值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没有问题,而在新古典经济学或者现代微观经济学中,用价格取代价值可能会更合适一些。我在提示学生时说道,其实这样的测验是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的,你选择什么样的核心概念,取决于你对经济学的界定,取决于你对经济学的性质和功能的认识。汪丁丁在其《经济学思想史讲义》自序中说,他的经济学基本概念的清单是在变化的,这可能与他的认知变化有关。他在该书2008年版修订的经济学基本概念有,财富、效用、增长、价值、价格、幸福、正义、自由。我的理解是,汪丁丁修订这份清单时,他理想的经济学其实是有伦理维度的政治经济学,在其中,“幸福”这样的伦理价值才有其位置。

如果要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在看汪丁丁那本书的时候作的批注就是这样的——我会挑选价格和价值,供给和需求,成本和利润,市场与自由,效率与公平。在一般的意义上,经济学被定义为关于选择的科学或者关于资源配置的科学。人们的选择或者配置资源,以价格作为信号,而价格信号实际上是供求作用的结果,是对供求关系的反应同时又作用于供求;人们之所以对价格变化作出反应,源于人们对成本和利润的关心,因为它关乎人们的利益实现;价格及供求关系的变化及其对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离不开市场的存在;而且,市场的存在不仅在于提供了提高配置效率的途径,还在于为人们经济利益的实现及经济自主权的完成提供了场所;进一步,经由市场功能的发挥,效率的改进和公平的实现有了现实的基础。在这种理解中,强调了经济学作为解释和指导资源配置的科学的意义。而在汪丁丁的那种解释中,经济学更多是一门关乎人类幸福生活的学问,所以供给、需求、市场、效率等概念都不在他的选择中。

我希望学生能够做到的,是对经济学体系的大致理解并能将对某些经济学概念的认识纳入整个的经济学框架中;也就是说,我希望学生不仅能够记忆并背诵一些重要的经济学概念,还能在学科体系构建的意义上来认识这些概念。其实我也不指望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达到一个什么高度或者成熟度,我只希望他们能够对这些问题有个认识。通过这样一个测试,我也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些他们以往学习中可能忽略的问题。

问题回答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

1,核心概念的选择。

大多数同学选择了如下基本概念:供给、需求、价值、价格、竞争、市场、分工、成本、利润、产权、财富、效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效率、地租、利息、工资。我原来的设想中,不仅仅是选择核心概念,而且要有一定顺序,这种顺序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不过,这个要求似乎是困难了一些。

除了这些基本概念之外,还有一部分同学的选择可能是有问题的。这可能缘于对“概念”的不理解。比如有同学选择了劳动价值论、需求曲线、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微观经济学,等等。这些东西实际上已经不是概念了。我们所说的概念,是思维的基本构建单位,具有不可分解的特点。而像劳动价值论或者需求曲线这些东西,已经是由概念构成的理论或者分析工具,是可以分解为概念的东西,本身已经不是概念了。至于以微观经济学或者宏观经济学作为构建经济学的概念,实在是对“概念”和“经济学”及“经济学体系”都不了解。

有不少同学选择产权和外部性,这显然与我刚刚讲过两个概念有关。说产权是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没有问题,若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学体系,则有问题了。实际上,作为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基本上是不讲产权的,而且,在主流经济学的框架内,是没有产权的地位的。至于外部性,其作为一个基本概念的性质似乎也是值得怀疑的。另外,部分同学选择我刚刚讲过的这两个概念本身,说明大家的学习方法可能存在一些问题,至少,部分同学的经济学知识积累是不足的。

2,对一个或者两个概念对经济学体系构建的意义加以解释。

相当一部分同学,勉强列出十个经济学概念,但这些概念的“基本”性质是不充分的。也就是说,所列出的概念,仅仅是经济学概念而已,不具备“基本”或者“核心”的性质。这部分同学,仅仅能对概念做一些基本意义的大致解释,这种解释与题意完全不搭界。

还是有相当部分同学理解了题意,并作出比较好的回答。理解题意并作出基本合理的回答的同学中,很大部分将供给和需求作为最核心的概念,并从这两个概念出发来讨论经济学体系的构建。虽然粗糙,但基本上还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这种解释,其实是将经济学理解为微观经济学,将微观经济学解释为关于资源配置的科学。有同学将“资源配置”选择为最核心的概念,并以此出发经济学体系的构建,这种思路似乎有点问题。如果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理解问题,“经济学”就是“资源配置”的科学,或者说,经济学与“资源配置”实际上是一回事,具有实质内容的一致性。这样,我们将“资源配置”作为经济学的建构元素,似乎就有不妥了。就好像说“水是由水构成的”一样。我们首先将经济学解释为资源配置的科学,再以此为出发点寻找其解释元素,这才构成建构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如价格或者供给与需求。

还有同学将“经济人”作为核心概念,解释了这一概念对于构建经济学体系的作用。看起来这是一个很有力的解释,但其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讲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的时候,主要讲的是构建其理论架构的基本元素,这些相当于生产要素中的“实体性要素”一样。“经济人假设”固然重要,但其归根结底属于方法论的要素。比如盖房子要使用砖瓦,这是建筑材料,而如何使用砖瓦,这是属于方法的要素。而且,“经济人”假设还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与我们所要求的基本概念还有差别。

还有同学使用了效率、竞争、交易、市场等等,就其对经济学性质和功能的认识而言,可以言之有理,也算是不错的回答。

 

通过这次测验,发现至少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部分同学对经济学基础知识把握不够。比如,有的同学例举十个经济学概念居然成为问题。这说明其经济学知识基础是相当薄弱的。

2,部分同学缺乏对经济学知识进行整体把握的能力。理解一个概念是一回事儿,将一个经济学概念纳入经济学学科体系中去把握又是一回事儿。前者掌握的仅仅是个死的知识,而在后一情形下,知识可能变成活的。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可能是个方法问题——如果态度没有问题的话——如果我们习惯于吸收死的知识,那么就会习惯性放弃活学活用的机会。就此而言,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知识的网络化特征,注意将知识植入网络中去理解和把握。

2016/3/9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