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梦之镜鉴

刘文海 原创 | 2016-04-21 10:35 | 收藏 | 投票

  “美国梦”(American Dream)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詹姆斯。亚当斯在1931年出版的著作《美国史诗》中首先提出的。他描绘说,“美国梦就是梦想中的这样一片土地,在那上面每个人都可以活得更好,更富足,更圆满,并享有适合其能力和成就的机会……那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汽车和高薪的梦想,而是一个关于社会秩序的梦想;在这一社会里,每个男人和女人都应当能最充分地实现自己的内在潜能,并获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而不被那些偶然的出身或地位等条件所左右。”他宣称,“让我们所有阶层的公民过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生活的美国梦,这是我们迄今为止为世界的思想和福利做出的伟大贡献。”

  “美国梦”当然有个历史演进过程,但一直围绕民主、自由、平等等所谓“普世价值”展开。从《独立宣言》起草到美国《宪法》修订,从美国南北战争到民权进步运动,从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到罗斯福的“四项自由”,再到马丁·路德·金的“梦想”,都可以说是“美国梦”的经典表述。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界定“美国梦”,但其核心内涵始终是:美国给每一个人提供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自由等。“美国梦”体现了美国社会的六种基本价值观,即个人自由、机会均等、物质充裕、自立、竞争和勤奋工作,前三种代表了美国人的理想目标,后三种则是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付出的代价,它们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美国梦”最初只是对自己民族性格的一种定位,直到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主政者才开始有意识、成系统、分步骤地将“美国梦”转化为一种意识形态武器,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形象魅力攻势,成为向世界推销美国的一个重要手段。

  那么,“美国梦”怎么样一步步实现的呢?我认为,至少经历了以下大的步骤或者说阶段:

  第一步,1776年:独立平等之梦圆。1607年,第一批英国人来到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希望寻找一块清教徒能居住的“净土”,“美国梦”就此萌发。经过不断拓殖,到18世纪30年代,欧洲人已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这些最早到来的殖民者都是欧洲的弱势者,最典型的是英格兰的清教徒和德国的破产小农民。随着启蒙思想在殖民地的传播,这些殖民者要求政治平等的愿望就格外强烈,这样,“平等”就成了“美国梦”的第一个内涵。期间,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如富兰克林、杰斐逊等。1776年杰斐逊在费城起草《独立宣言》时,提出了那段著名论断“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以此作为美国立国之本,宣告了美国的诞生。经过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美国人赢得了胜利,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这也标志着,美国人的独立平等之梦,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成功。

  第二步,1890年:工业化之梦圆。世界上以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称工业革命)诞生于英国。1765年,英国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在英国首现端倪。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工业革命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再后来传播到世界各国。殖民地时代和19世纪初的美国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当时的非农产业基本是面向当地市场的小手工业和家庭制造业,如制鞋、织布等。英美战争(1812年~1814年)结束后,1816年,为了抵制英国商品的倾销,保护本国工业,美国政府颁布了《关税法》,结果使轻工业特别是棉纺织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此后,铁路修建、钢铁石油开采等重工业也迅速发展。1860年,美国就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制造业国家。1880年,美国工业产值超过英、德两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1890年,美国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80%。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相当于整个欧洲工业产值的一半。一般认为,美国工业化是在1890年~1920年间完成的,期间出现了许多著名人物,比如依靠个人发明而创立通用电气公司的爱迪生、开采石油的洛克菲勒、搞银行的摩根、发明汽车生产线的福特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如果从1816年算起,美国工业化大约花了100年的时间。

  第三步,20世纪以来,世界科学技术中心之梦圆。自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中心从意大利到英国、到法国、到德国、再到美国,已经发生了四次转移,每个国家的平均兴盛时期约为100年。而且,每一次科技中心的转移都引起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反映出科技与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不断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14世纪至16世纪,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运动,同时近代世界科技的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代表人物是反对把地球看成是宇宙中心的哥白尼和开创实验科学的伽利略。科技大发展推动了意大利经济发展,尤其是商业和航运业大发展,一举成为世界经济中心。17世纪初到1830年,世界科技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英国,英国成为第二个中心,代表人物是发现经典力学三大定律的牛顿。科学成就成为技术革命的先导,出现了专业化的和大机器生产,比如瓦特改进出高效蒸汽机,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同期,英国的经济进入了极度繁荣的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扩张,创造了所谓的大英帝国“日不落”的历史。18世纪初到19世纪初,第三个世界科技中心在法国诞生,代表人物是法国百科全书派学者狄德罗、著名数学家及力学家拉格朗日、数学家及天文学家拉普拉斯、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等。不过,由于这一时期法国社会过于动荡,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使得法国经济发展逊色于英国。19世纪后期,尤其是1875年~1895年20年间,第四个世界科技中心转移到德国,世界经济中心随之也转移到了德国。这一时期,代表科学家有数学家雅可比和高斯、化学家李比希和霍夫曼等等,克虏伯、西门子等则既是发明家又是企业家。尤其是,德国发明家应用英国人法拉第发现的电磁理论发明了实用型的发电机,其意义和作用相当于瓦特的蒸汽机,由此导致以电气化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当时德国的煤和煤化学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特别是有机合成工业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一些企业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企业,还出现了联合企业,成立了康采恩式的生产体制。进入20世纪,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后,德国迅速衰落,第五个世界科技中心转移到美国,代表科学家是发现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发明电灯的爱迪生等。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则还要早上三、四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后,美国的世界科技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完成和完善了欧洲的钢铁、化工和电力等三大技术,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等三大文明,领先进行了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诞生了原子能(1942年)、计算机(1940年)、空间技术(1957年)、微电子技术(1970年)等伟大发明发现。时至今日,美国科技水平仍然保持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度。

  第四步,20世纪上半叶:海洋强国之梦圆。20世纪以来,美国海军在保护美国海外利益、商业航道、国际影响,以及开展舰炮外交方面居功至伟。美国海军始建立于独立战争时期的1775年,200余年间,美国以海权理论为依托、以强大海军为工具,一步步迈向海洋强国。1890年至1905年间,美国杰出的军事理论家马汉提出海权理论(“海权论”三部曲:《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兰西帝国的影响(1793—1812)》和《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联系》),其核心观点是海上主导权对国家乃至世界命运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通过夺取制海权可以控制世界,这成为指导美国早期海洋战略的纲领性思想。在海权论的影响下,20世纪初,美国海军由1870年的第12位跃升至第5位。随着曾在海军部任职的西奥多·罗斯福1901年成为总统,美国走上了海军强国之路,跃升至仅次于英国皇家海军的世界第2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太平洋战争展开,美国海军实力在雄厚工业基础的支撑下急剧扩张,屡次大败日军,奠定了超级海洋强国的地位。二战结束时,美军拥有超过1200艘战舰。冷战结束后,凭借庞大的航空母舰群,美国成为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海上霸主。

  第五步,1935年:全民社会保障之梦圆。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石。进入工业社会后,为缓和劳资矛盾、保护劳动力、维护社会稳定,主要欧洲国家相继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受欧洲社会保障思想的影响,加之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人开始认识到国家有义务为公民提供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1935年,美国罗斯福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确立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为核心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干预,社会保障逐渐走向法制化和社会化的发展途径。这也标志着美国进入福利国家的行列。

  第六步,二战后:超级大国之梦圆。“超级大国”这个术语最早诞生于20世纪初,到60年代以来在国际上广泛使用。超级大国的特点是其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并以此为资本到处对别国进行侵略、干涉、控制、颠覆和掠夺活动,谋求世界霸权。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是两个超级大国。冷战后,随着前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标志性事件是1945年二战结束,但其中有着深刻深厚的背景和渊源。首先,美国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其次,美国有一部相对稳定的宪法,政治一直比较稳定,政权更替自然流畅。三是两次国内革命与多次改革为美国经济和综合国力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775年开始的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使美国生产力获得第一次大解放;1861年至1865年美国内战(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使生产力获得第二次大解放。还有,美国建国以后就经历了各种社会运动和改革,大到关系国计民生的经济变革和政府改革,小到禁酒运动和涉及民风民俗,几乎无所不包。四是美国一贯重视网罗世界上各类优秀人才。五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了美国非常特殊的机遇,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大发战争财”现象。

  第七步, 进入21世纪:软实力强国之梦圆。美国学者约瑟夫。奈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 )”学说,意指“一种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和利诱手段获取你所要东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的感召力、吸引力和传播力,其中文化因素是核心。伴随着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绝对优势刺激下的经济持续增长,以及国际上主要竞争对手的衰微,美国的软实力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迅速提升,进入21世纪开始走向巅峰,展现出它在笼络各国人心、争取精英认同和修复国家形象等方面的强大能力。美国的软实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美国文化对世界各国精英具有吸引力,许多外国人把美国看作自己成就事业的“麦加”圣地。布热津斯基曾说:“在世界各大洲几乎每一个国家的内阁中都能找到美国大学的毕业生”。二是美国文化对各国普通民众的吸引力,其电影、音乐、电视等文化产品在全球各地广泛流行。三是美国在对外文化输出中舍得下血本,潜移默化中的产出也是极为丰厚的。比如,美国的“富布赖特项目”是世界上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声誉最高的国际交流计划,迄今已有156个国家(包括中国)的8000多名学者获得该项目的资助,参与的人数达到31万人,在争取各国精英对美国文化的认同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四是美国人对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保持高度自信。比如,福山曾自以为是地说:“自由主义思想成为人类思想演进的重点,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最完美的政治制度。”而东欧、非洲等地的所谓“民主变革”,似乎也印证了美国对自己政治制度的绝对认知。可以预期,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美国软实力在世界上将保持绝对优势。

  综上所述,美国梦绝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既是源远流长,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基础;又是脚踏实地,抓住了一些大的发展关节点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这理应对我国有诸多启示和借鉴。

  注:本文作于2016年3月。

刘文海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研究领域主要是陕北历史文化、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发展、科学技术哲学等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