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復与船政文化

严扬旗 原创 | 2016-05-21 19:17 | 收藏 | 投票

  福建船政文化是

  严复成为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的基础

  1866年夏天福州瘟疫流行,嚴復的父亲、被誉为“严半仙”的名中医为抢救霍乱病人,不幸染病身亡。严复一家生计无着,只好从台江苍霞洲迁回南台岛阳岐老家,靠母亲和妻子替人做女红艰难度日。幼年失怙的辛酸苦痛,让严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四十多年之后,他有诗回忆当初的窘境:

  我生十四龄,阿父即见背。

  家贫有质券,赙钱不充债。(赙,赙仪,赙赠,赠送财物给办丧事的人家。)

  陟冈则无兄,同谷歌有妹。(陟,zhì,登高。)

  慈母于此时,十指作耕耒。

  上掩先人骸, 下养儿女大。

  富贵生死间, 饱阅亲知态。

  门户支己难,往往遭无赖。

  五更寡妇哭,闻者隳心肺。

  这是当时严复一家生活的真实写照。

  正是这一年,左宗棠奏准创办福建船政。船政的根本在于学堂。早期船政学堂名称“求是堂艺局”。1866年秋,福州街头遍贴“求是堂艺局”招生告示,公开招收全国各地13~16岁以下通官话的聪慧少年。

  左宗棠拟定《求是堂艺局章程》,对学堂管理、学生生活待遇、学习期限、毕业后的出路等事项,均有明细规定。可算是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第一个章程。根据学堂章程规定,凡被录取的学生,生活费全免,每月还给四两银子贴补家用;三个月考试一次,名列优等者可获赏银十元;五年毕业后比照洋人优给薪水录用。这种招生不强调既有功名,不限制出身,虽非科举正途,但对家境贫寒或已受西洋影响的平民子弟则具有一定吸引力。

  为了维持一家生计,减轻母亲和妻子的负担,同时也带着光宗耀祖的梦幻,本名“严传初”的严复改名“严宗光”,报名投考船政学堂。

  按招生章程规定,考生除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外,还要找一位绅商出具保结。严复出身寒微,家庭与官商向无交往,只有他的胞叔严厚甫是在乡举人,具有“乡绅”身份,嚴復九、十岁间还回乡跟他读过四书五经。于是,严复母子就去求他。不料这位举人叔叔竞无情拒绝,认为进这学堂就是去当水师员弁,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是读书做官的正道。这时,有位族中前辈为严复母子献计:“厚甫是你们的胞叔,三代直系,祖宗相同。可瞒着他将三代名讳职业和厚甫本人功名经历照填保结,加上他一个私印呈送上去。若有对保查询,他是胞叔,怎敢当众否认?”严复母子就按这个办法做了,总算报上名。不料此事还是被严厚甫发觉,举人叔叔气得破口大骂,扬言要具禀退保。严复母子为此痛哭跪求,才告平息。

  入学考试有笔试、口试及体检,后学堂尤其重视视力。

  笔试考题是以“大孝终身慕父母论”作文一篇。新遭父丧的严复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数百字短文,碰巧接管福州船政局的主考官沈葆桢也蒙丧母之痛,严复的作文深得沈氏的激赏与共鸣,被沈葆桢列名第一而录取。1901年,严复在给沈葆桢之子沈瑜庆的一首诗中有句云:

  “尚忆垂髫十五时,一篇大孝论能奇”

  此次招考共录取艺童105名,基本上都是福建及邻近地区的贫寒子弟,他们个人素质都十分优秀。

  1867年1月6日,福州船政学堂开学,严宗光进入后学堂学习驾驶。

  “求是堂艺局”最初的教室在福州南门于山定光寺。后来严复追忆这段学习生活时写道:

  不佞年十有五,则应募为海军生。当是时,马江船司空草创未就,借城南定光寺为学舍。同学仅百人,学旁行书算。其中晨夜伊毗之声与梵呗相答。……回首前尘,塔影山光,时犹呈现于吾梦寐间。

  1867年6月6日,前、后学堂全部迁到马尾福建船政局学堂新校舍。

  福建船政局衙门的头一副对联,是沈葆桢亲手撰写的:

  且漫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即此是格致关头,认真下手处;

  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

  这一副对联可以看作是船政大臣沈葆桢对学堂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生员学习和工作态度的总要求。

  后学堂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英文、算术、几何、代数、解析几何、割锥、平三角、弧三角、代积微、动静重学、水重学、电磁学、光学、音学、热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航海术等。

  船政学堂制定了严格的淘汰制度,每学期都要经过严格考试,学生“三次连考三等者斥出”,从创办到1874年,该前后学堂学生总体上淘汰近半。首届驾驶班最初有30人,到1871年5月仅剩下23人。严复历次考试成绩优异,1871年5月,严复以最优等成绩毕业于福州船政后学堂。(严宗光履历单:“考取一等毕业”,《侯官严先生年谱》:“卒业大考最优等”)。

  福建船政是船厂、学堂、水师并举的体制。船厂的建设与前、后学堂的教学同样很有成效。1869年6月10日(清同治八年五月初一)福州船政局制造第一艘蒸汽轮船“万年青”号下水。是时在妈祖庙举行盛大典礼。

  妈祖庙大厅沈葆桢手书楹联,可以想象典礼的盛大和船政文化的广博气象:

  地控制瓯吴,看大江东去滔滔,与诸君涤虑洗心有如此水;

  神起家孝友,贯万古元精耿耿,愿后世立身行道无愧斯人。

  1870年5月第三艘轮船“福星”号下水;接着“伏波”号等三艘兵船相继建成下水;1872年4月福州船政局自制第七号兵舰“扬武”号下水……

  不过六年时间,马尾船厂就自制有七艘兵船下水!

  经过五年刻苦学习毕业了,后学堂生员接着就要到兵船上实习。而上船还要接受一场更严格的考试和体检。练船教习英国海军逊顺上尉(Lieutenant  Swainson)、英国海军德勒塞上校(Captain  Tracey)担任“主考人”,严复等23人中,21人参加了这次考试,成绩十分突出。从四科成绩(总分400分)看, 最高分为392分,7人超过300分, 只有3人在200分以下,平均分273。85分,超过总分68%。从单科成绩看,三角、几何成绩最好,有7人得满分,只有3名学生在80分以下。经过体检,罗丰禄、李达璋、黄煊3人体质不适合上舰,最后上建威练船实习的只有20人。

  “建威”帆船长125英尺(约42米).宽27英尺,(1米=3尺=3。28英尺)排水量475吨,可容纳学生30余名,水手100余名,配有后膛炮1门,前膛炮4门。

  根据船政档案记载,1871年5月17日,学堂洋监督日意格(Prosper Marie Giquel)向船政大臣沈葆桢报告:船政局支付“驾驶艺童”赡养饭食费,截止到同治十年三月底(1871年5月18日);次日开始支付“建威练童”赡养饭食费。这说明严复等人于此日开始在船上实习了。1871年8月,严复等人开始海上射击训练。

  五年时间内,严复与同学们不仅学到了系统的航海理论知识,还与英国教习嘉乐尔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严复和同学们十分明确自己的使命,1871年7月,在练船远航实习之前,严复与刘步蟾、林泰曾等学员致函嘉乐尔,表达了对他五年来悉心培养的无限感激与临行前依依不舍的感情:

  我们亲爱的老师:您来自远方,宏宣教化;您掌握了西方的教育原理,为我们讲授天文地理算学,您奋力工作,胜任愉快……

  蒙您教导,朝夕与共,耳濡目染。……

  我们的心和你的心仿佛已缝缀在一起,我们觉得不能离开你,如果不表示些心情的话,所以给你这封信……

  迄今五载,生等已修完了功课,即将航海,一试本领。为着这个航行,我们已作了广泛的准备。在离去之先,我们——你忠实的学生——对于你的照顾及不倦的训诲,表示感激之忱……

  从今而后,我们要去对付飓风,控制狂浪,窥测日辰行动,了解风暴规律,勘察海岛,调查岩石。我们从老师所学到的一切,将在日后的经验中被证实为真确。掌握了科学本领,化难为易,化险为夷,并推广以至于无穷。因此我大清帝国将以此为范例,因我师之力而接受化泽……

  这封信可见,严复等人在船政学堂受到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系统教育和严格的训练,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品格素养跨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1872年初,严复等人在逊顺上尉的指导下,乘“建威”练船北航,巡历浙江、上海、烟台、天津,至牛庄折回。

  1873年3-7月,严复等人在继任教习德勒塞上校的指导下,乘“建威”练船南航实习,“先厦门,次香港,次新加坡,次槟榔屿,六月始回。计四阅月,除各马头停泊外,实在洋面七十五日”。南下航程,教习德勒塞亲自驾驶示范,各练童观察记录;北归时,各练童轮班驾驶,德勒塞观察其表现并记录在案。

  在这次实习中,德勒塞重点训练了四名外班学生:张成、吕翰负责指挥调度,李田、黎家本担任副手。7月16日,日意格向沈葆桢汇报:根据实习记录与航海日志, 教习德勒塞推荐,张成、吕翰堪胜管带(captain)之任,李田、黎家本堪胜帮带大副(lieutenant)之任,亦具管带资格,建议量才使用。

  1873年9月3日,第二届驾驶学生9人派上“建威”练船,与严复等一同实习,于12月中旬回闽。在这次实习中,德勒塞重点训练了另外四名外班学生:林国祥、叶富、邓世昌、李和。11月18日,日意格向沈葆桢汇报:此次实习结束后,德勒塞上校将在以上四位重点训练者中,推荐两人为管带、两人为帮带大副。

  1874年1月1日,严复等人继续乘“建威”练船实习。据1873年11月18日日意格给沈葆桢的报告:此次实习结束后,德勒塞将推荐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严复、何心川、黄建勋等六人分别充任管带和帮带大副。由此可见,严复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同窗中也名列前茅。

  1873年“扬武”舰长德勒塞服务三年期满将回国。濒行之际,德勒塞临别赠言严复说:

  君今日于海军学术,已卒业矣。不佞即将西归,彼此相处积年,临别惘然,不能无一言为赠。盖学问一事,并不以卒业为终点。学子虽已入世治事,此后自行求学之日方长,君如不自足自封,则新知无尽,望诸君共勉之。此不第海军一业为然也。

  严复闻言为之悚然,终身牢记。直至严复临终遗言有“新知无尽,真理无穷”一说。 

  1874年5月,日本军队在台湾南部踉峤港登陆,妄图霸占台湾。沈葆桢奉命“办理台湾海防”,率领福建水师前往御敌,令“扬武”、“飞云”等六舰常驻澎湖操练海战,聘请英国人担任指导。严复时乘“扬武”舰到台湾,参与“测量台东旗来各海口,并调查当时肇事情形”。“历时一月有余”,“绘图以归”。同年,“扬武”舰奉派驻扎上海吴淞江口,以备不虞,严复“乘扬武军舰至此句留月余”。

  1875年3月24日,沈葆桢奏改“扬武”舰为练船,以记名水师提督蔡国祥暂充督练,续聘德勒塞上校为总教习。同年,严复等“建威”练童改上“扬武”舰实习,航行外海,游历新加坡、小吕宋、槟榔屿各埠。11月,严复随“扬武”舰北上巡历黄海,并准备顺历东洋海口。

  为因应日本日益增长的野心,李鸿章决定派军舰访问日本,以显示实力。1876年2月,严复随“扬武”号由烟台先后访问日本长崎、兵库、大阪、神户、横滨等地,经上海抵达福州。1876年4月,新任船政大臣吴赞诚督带兵舰赴妈祖澳洋面操演枪炮,在“扬武”舰实习的严复等人表现出色:“各船枪炮,扬武中靶最多,飞云次之,济安又次之;而扬武之中靶,则水手又不及学生”。

  约1876年4月,鉴于向英国订造的炮船即将到达天津,北洋大臣李鸿章函请船政提调吴仲翔推荐优秀船政驾驶生,以便缄商福建巡抚丁日昌、船政大臣吴赞诚派遣来津,藉资管带练习。吴仲翔向李鸿章开示数名“一等驾驶学生履历”,其中即有严复,颇得李鸿章赏识:“严宗光《东洋日记》具有内心,诗笔亦颇不俗,洋学谅已精通。”

  约同年9月,张成、严复等4人奉派北上天津,李鸿章采纳吴赞诚的建议,将他们“留津效用,暂给薪资,俟英国炮船到后,再派管带回闽,募水手北来”。嗣以英国炮船逾期不至,严复等人在天津无船可带。同年10月,留学生华监督李凤苞得知赴英留学名额尚有空缺,即带领张成、严复二人“回闽充数”

  1876年12月,严复等人乘“扬武”舰游历新加坡和菲律宾。1877年1月间,严复等人奉命离舰,回学堂等候出洋。

  综上述,1871年7月-1877年1月,严复与同学们先后在 “建威”号练船、水师“扬武”兵船上实习,巡航沿海,参加水师兵舰的军事行动,“巡历东洋、高丽、南北洋中国海关,及新加坡、新金山、小吕宋各等处,在海上五年。”(严复觐见光绪帝时的履历单)

  教习德勒塞在(1877年8月8日,英国外交部转送其海军部文件)中国留学生简表中称:严复在练船6年,是中国水师“正四品都司”,“充任管驾,机敏异常(very clever officer and naviga-tor)”,是“非常机敏的军官和巡航员”。这是很高的评价。

  关于向英国派遣海军留学生, 李鸿章强调“宁少无滥”,并在留学章程中规定,监督滥收应负连带责任:“此次选派生徒,应由监督溯查考绩,详加验看。如有不应出洋,滥收带往,不能在官学、官厂造就以致剔回者, 其回费由监督自给。”实际上,所有首届船政留学生均由丁日昌、吴赞诚督同华洋两监督“逐细挑选”确定。具体到严复,洋监督日意格原为船政学堂监督,对严复知根知底,华监督李凤苞将严复从天津带回,绝非滥竽充数。更重要的是,留学章程规定:包括严复在内的所有12名留学驾驶学生均有上舰实习一年的计划,并有经费预算:每人上舰衣具、图书费150磅,上舰后每人每年增加伙食费24磅。严复如果体质不适,实际操作能力不佳,决不会被选派留学英国。

  1877年3月31日,严复与船政学堂驾驶班、制造班的同窗分赴英、法留学。

  9月,严复等六人通过英方严格的考试,进入英国格林尼茨皇家海军学院深造。1879年9月严复奉福建船政大臣之召回国,回到母校担任教习。1880年4月,陈宝琛向李鸿章推荐“器识闳通,天资高朗”的严复,1880年8月严复奉召就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至此,严复与福建船政直接关系近十五年。

  福建船政局创办伊始,自左宗棠、沈葆桢以降,全体船政官兵师生员工辛勤建设,筚路蓝缕,经过十几年的积淀,逐步形成了福建船政文化精神。严复浸润于福建船政文化中深受其熏陶,从而改变了他今后的成长道路,为他成长为近代中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马尾船政校友会老会长郑重先生在1986年就提出:严复是船政文化的杰出的代表。1994年在纪念严叔夏先生大会上说:“严复父子两代曲拆的人生历程与中国近代史的关系,其意义绝不仅止于严氏一门一姓,严氏一门的家传资料可以说得上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值得我们深切怀念、认真研究和做深刻的“更多的历史反思”的。

  1996年12月马尾造船厂创建130周年之际,郑重老会长总结了船政文化精神的主要特征:

  把船政史放到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之中考察,不难看出,船政文化形成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其发展与中国近代史同步;上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同期西方资产阶级先进文化科学思想,在马尾船政局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教、军事活动实践中逐步形成;至十九世纪末甲午战争前后发展成熟,成为有代表性的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从船政局实践的主观愿望、客观影响和船政文化杰出人物的历史表现,我们可以概括出“船政文化精神”的主要特征。

  一、爱国精神。船政局建设的目标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报国图存”“富国强兵”,“自强之道,此其一端”。这一目标一以贯之,至二十世纪三十——四十年代,在船政学校校歌中表述为“所学在救国”“担负起救国救民救全世界人类的责任”,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船政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群体的实际行动中,……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其中一大批杰出人物如严复、许寿山、邓世昌、詹天佑等在各自不同战线表现出的爱国思想和行动,不仅在当时震动全国,振聋发聩,一个多世纪来仍一直鼓励着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二、求是精神。船政局学堂初名“求是堂艺局”,从一开始就以近代技术与自然科学为主课,打破封建教育传统的重义理、轻技艺的桎梏,从承认“夷之长技”而认真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进而接受近代自然科学,吸收西方人文科学的进步观念;正是在这种学习、探求近代技术和科学理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船政文化追求科学真理的“求是”精神。

  陈宝琛评介严复: 君于学无所不窥,举中外治术学理,弥不究极原委,抉其得失,证明而会通之”。“治术学理”,当时人所谓“西方文明之学术”,是指西方的政治思想理论,用来引领中国社会的改造。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先在器物层面,即是在西方的“船坚炮利”的启示下,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进而在制度的层面,即主张学习和仿效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来取代已经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再深入一步,是“学术文化”层面,即学习“思想理论”,联系中国的社会实践,改造社会,复兴民族。这种学习西方的历程,在严复的留学生涯中,在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中,表现得十分明显。而严复的高明之处,是达到了“会通”的境界,这正是严复学术思想的核心。他本身即结合了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以及科学与宗教、伦理等。他一生均以典雅的文言文翻译西方新知,讨论古今学问,亦即形象地展现其会通中西的思想特征。

  求是精神表现在理性思维方面,是对封建传统观念的大胆否定,是对现代科学理性思维的积极引进和传播;求是精神要求从“力、智、德”全面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培育具有现代科学思维的新人。被毛泽东称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严复,正是传播现代科学思维的第一人,在启发、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上为中国近代化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

  求是精神,就是科学精神。

  而掌握科学本领,化难为易,化险为夷,并推广以至于无穷,正是为了救亡图存,富国强兵,出自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开放精神。“师夷长技”就是要“接受西方的教育”。福建船政局在引进西方的科技教育内容、聘请外籍教师、工程师方面,是大胆开放的。但在使用外籍人士时,从一开始就订下严格的合同,又是谨慎有度、自主主动的。

  四、学习精神。新知无尽,真理无穷。船政局要求“认真下手” “仔细扪心”“精益求精,密益求密”,从而培养了船政生员求真、求实的学习精神。

  严复从留学英国以来,从未间断研读西学著作,“寻找救国真理”,所涉猎的西学著作,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令人叹为观止:生物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社会学、哲学等众多学科中的经典著作几乎都囊括其中。以上大部分西学著作都是在北洋水师学堂期间研读的,如1881一1882年左右阅读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1873年原版,1897-1903严译),1891年以后阅读斯宾塞《群谊篇(伦理学说公)》(1891年原版)。1892年买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776年原版,1896,10,-1901,1,严译)等等。

  而在1895——1906十年间,仅仅译著文字达200多万字。他的翻译高标准要求自己,“一名之立,旬月踟蹰”,认真程度令人惊异,“字字用厘戥戥出”。

  严复自信,他刻苦学习,辛苦寻找的是救国救民的真理,他理论著作是现代的指导治国平天下的圣人之言:

  有王者兴必来取法,

  虽圣人起不易吾言。

  严复是现代中国第一位启蒙思想家,是中国传播科学与民主思想的第一人,也是传播西方社会科学的第一人。

  严复是基于福建船政文化而成长的教育家、翻译家和思想家,是建设和发扬福建船政文化精神臻于极致的杰出代表。

  福建船政是严复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桥梁,是严复走出“第一”之路的第一座里程碑。

个人简介
福州市阳岐严复纪念馆,是福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待来自全世界敬仰、研究、学习、纪念嚴復的人们,来到嚴復故乡参观访问、学习交流。
每日关注 更多
严扬旗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