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环球时报》很极端的外交官吴建民车祸身亡

刘植荣 原创 | 2016-06-18 16:56 | 收藏 | 投票

 批《环球时报》很极端的外交官吴建民车祸身亡

据澎湃新闻网报道,九派新闻获悉最新消息,今天(6月18日)凌晨4时许,中国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隧道南出口发生一起车祸,致两死三伤。

死者为前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和武汉大学信息学院教授朱晓驰,同行的武汉大学司机、武汉大学水电学院一名副教授和大使秘书陈伟杰受伤。

前驻法大使吴建民车祸身亡 - 刘植荣 - 刘植荣的博客

吴建民生前言论:

中国怎么落后的?停滞不前。中国人不乏人才,但为什么这些机会都丢掉了呢?强大的惯性,两千年只看内不看外的惯性。惯性思维的危险就在于,人们在做的时候不问为什么,习惯成自然,非常可怕...今天的中国,要消除封闭的惯性。

我们中国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消除“中国威胁论”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这是因为世界上多数人不了解中国,他们会拿历史上大国兴起侵略扩张、损人利己的先例来套中国。

环球时报经常发表一些文章很极端的,去年胡锡进请我参加环球时报论坛,有个开场白,他一上来把这个世界讲得一塌糊涂。我说你们的眼睛里没有全局啊,世界大势你看不到,抓不住主流。

我和罗援将军有一场辩论,凤凰卫视,他气很足啊,"说该出手时就出手"。我打断他了,说你是不是要打仗,他不敢回答。我说你犯了时代错误。

中国外交战略是什么?三不:不扩张、不称霸、不结盟;三要,要和平,要发展,要合作。....中国不能去结盟,一结盟新的冷战就开始了,中国倒霉,世界倒霉。

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在中国也很危险,民族主义往往打出“爱国”的旗号,“爱国”无罪;民粹主义则装扮出“为民请命”的样子,二者均有很大的欺骗性。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民粹主义的本质是反对改革,民族主义的本质是反对开放。...必须对这两个主义保持高度的警惕

 

军报官方微博发文称:“吴建民曾担任过毛泽东等领袖的翻译。他的一些观点,我们虽然不能苟同,但是今天开放的中国、自信的中国需要不同的声音,并在观点交锋中去伪存真,凝聚爱国的共识与行动。逝者安息。”

前驻法大使吴建民车祸身亡 - 刘植荣 - 刘植荣的博客

 

吴建民批《环球时报》很极端

前驻法大使吴建民车祸身亡 - 刘植荣 - 刘植荣的博客

    吴建民2016年3月30日在一场公开演讲中批评《环球时报》经常发表一些“很极端的文章”,并称其总编辑胡锡进“看不清世界大势,抓不住主流”。 4月8日,此话引起胡锡进的强烈反击,称吴建民是典型鸽派,“代表了中国旧外交官的思维方式”。双方在网络舆论场上掀起一场口水战,引起舆论对于中国外交政策软硬,以及媒体在外交问题应当扮演什么角色的讨论。

《联合早报》网站8日报导,今年77岁的吴建民拥有40多年的外交经验。他32岁时成为中国驻联合国第一批代表团工作人员,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欧盟前身)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常驻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等职。

据外交学院官网介绍,吴建民在题目为《准确认识今天的世界》演讲中,就“准确认识世界的重要性”、“当今世界的大变化”、“当前中国外交战略”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在谈到对世界发展主题的认知时,吴建民表示,他指出,当今时代主题已经变为了“和平与发展”,但现在仍有很多人“还有战争与革命的惯性思维,总想着打一仗”,他认为这些人“完全搞错了时代”。他以《环球时报》为例,抨击该媒体经常发表一些“很极端的文章”,而胡锡进把这个世界讲得一塌糊涂,“眼睛里没有全局”“看不清世界大势,抓不住主流”。

侨报网检索信息发现,这并非胡锡进首次被公开批评。事实上,一些自由派知识份子与部分媒体同行曾猛烈攻击他是“政治投机”、极端民族主义者。胡锡进与《环球时报》也多次站在社会争议点的前沿。 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在巴黎传递时,它率先以大标题直批“法国警方保护火炬无能”。前年香港占领中环运动前,《环球时报》的社评引起香港特首梁振英发声“任何人不应将香港市民与内地人民对立起来”。尽管备受争议,胡锡进本人与《环球时报》的传播能量不断上涨。

此后,这篇演讲尤其是关于胡锡进的言论,在网上引发广泛反响,各路媒体也纷纷转载演讲内容。也正是这篇详细的演讲内容引发了胡锡进的“反击”。

上海澎湃新闻报导,对于吴建明的批评,胡锡进隔了九天后于4月9日下午发表长微博予以回应。胡锡进批评吴建民代表了少数中国旧外交官的思维方式:“只有他们懂外交,而且应当由他们完全主导外交,媒体插嘴完全是添乱,是民族主义的祸源”。胡锡进的评价称,吴建民是“外交圈子里典型的‘鸽派’,但他对中国媒体上的‘民族主义’很‘鹰"。

胡锡进举例承认《环球时报》近年刊登了一些与“中国外交部基调”不太一样的文章。但他指出,吴建民通过《环球时报》发声的同时,反对《环球时报》刊登与他相反的观点,这与民主、多元的时代精神不符。胡锡进表示,《环球时报》能在中国的现实舆论环境下发出多元的声音,是中国外交的正资产。

个人简介
刘植荣,独立学者,媒体评论员。 qq:327954416
每日关注 更多
刘植荣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